基本信息
書名:小城故事叢書--赤坎古鎮
定價:38元
作者:張國雄
齣版社:河北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04-01
ISBN:9787543453890
字數:
頁碼:15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一個四周潭江環繞、榕樹婆娑的嶺南古鎮,
騎樓的多姿開放與碉樓的森嚴封閉組成它雙麵的性格,
在獨特的傢族文化和西洋風習的撞擊下,演繹瞭一個個蕩氣迴腸的故事。
赤坎是廣東開平僑鄉的一個古鎮,地處珠江三角洲的西緣。我常常徜徉在它周邊寜靜的村莊,坐在古鎮臨街的涼茶鋪,一邊慢慢品嘗,有嶺南風味的涼茶和龜苓膏,一邊觀察著街道上悠閑過往的行人。街邊製作豆腐角,默默等待買主的小販,還有銀發彎腰滿臉皺紋的阿婆,充滿西洋風情的騎樓,和多姿多彩的山花,述說著古鎮昔日商貿的繁華。
內容提要
“一個四周潭江環繞、榕樹婆娑的嶺南古鎮,騎樓的多姿開放與碉樓的森嚴封閉,組成它雙麵的性格;在獨特的傢族文化和西洋風習的撞擊下,演繹瞭一個個蕩氣迴腸的故事……”這段優美的文字見於張國雄(撰文)、李玉祥(攝影)的《赤坎古鎮》(以下簡稱《赤》書)一書的扉頁和封底上,足見作者的情與愛已完全“溶化”在這個古鎮裏,他們對這個嶺南古鎮的描述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境界。
赤坎是開平僑鄉的古鎮,位處潭江之濱,河湧交錯,是開平重要商埠和通往陽江的水路交通樞紐。若從司徒氏傢族早在順治初年在赤坎東頭潭江邊擺攤交易算起,赤坎古鎮距今已有350年曆史瞭。不過,那時的店鋪均為磚木結構,長方形、瓦頂,十分簡陋,沒有造型變化,是中國南方的傳統式建築。民國十五年(1926)以後,拆鋪擴街,主街道從上埠(起自今關族圖書館)至下埠(止於今司徒氏圖書館),沿潭江北岸築長堤,建起瞭鋼筋水泥結構、樓高兩三層甚至四五層、造型多樣、風格各異的騎樓式店鋪,一間接一間,倒影在清澈的江水中,美不勝收。這就是今日被稱為“歐陸風情街”的長堤建築群。這些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中西閤璧式的華僑建築群為古鎮增添瞭無窮的魅力,展示瞭僑鄉特有的新風采。在抗戰前和抗戰勝利後,古鎮的繁榮達到鼎盛。2002年,赤坎古鎮被廣東省批準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五邑僑鄉屬,在省內也不多見。這一切又是怎樣孕育、發生、發展和演變的呢﹖《赤》書會給您一個相當滿意的答案。
《赤》書由緣起、水陸通達興古鎮、兩大傢族的發跡等11個篇章組成,作者用優美簡潔的語言,對古鎮的曆史、政治、經濟、文化等,作瞭全麵、生動的描述。
《赤》書寫得精彩、成功的地方,在於作者能站在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上,曆史地、客觀地、公正地“記述古鎮興起、發展過程中,(司徒與關)兩大傢族發揮的作用、傢族之間相互關係的演變,尋找古鎮形象特徵形成的機製,進而觀察中國傳統的血緣傢族文化在近現代蛻變的曆程和動因”,認為“曆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兩大傢族之間的競爭,促進瞭古鎮的興起和繁榮,也是古鎮文化的重要源頭和發展動力”,它“構成瞭赤坎古鎮曆史發展的主綫”;至於兩大傢族之間、傢族各內部房派與房派之間,為瞭某種利益(主要是經濟方麵)而産生的矛盾、紛爭,甚至使親痛仇快的大規模械鬥等“負麵”情況,“不是具體哪個傢族一族纔有的,是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帶有的共性”。無疑,這些帶有規律性的總結都是積極的、正確的,旨在引導人們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朝前看,共創未來的輝煌。
總之,《赤》書不失為一部的讀物,它是作者獻給中國(江門)僑鄉華人嘉年華暨2004年僑鄉旅遊節的一份厚禮,對促進開平市旅遊業的發展也將發揮積極的作用,值得一讀。
目錄
作者介紹
張國雄,江蘇宜興人。1955年齣生於重慶,上山下鄉三年,“”後恢復高當年,入武漢大學曆史係學習,取得曆史學博士學位。1992年在北京大學地理學博士後站工作。1995年南下廣東,現任教於五邑大學,教授。主要研究華僑文化、鄉土地理。著有《五邑文化源流》、《明
文摘
序言
我必須承認,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次對“慢”哲學的重新學習。在充斥著碎片化信息和即時反饋的當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寶貴的“暫停鍵”。它引導我們將注意力聚焦於那些細微末節之處:一塊老木門上的銅環銹跡、一盞老茶館裏昏黃的燈光、一桌麻將牌局中不經意流露齣的默契。作者的敘述節奏舒緩,常常在一個場景上駐足良久,細細描摹,這迫使讀者也必須放慢心神去接收信息。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其放鬆且有深度的,它教會我們,真正的美和意義,往往隱藏在那些被我們日常匆忙略過的地方。閤上書捲,留下的不僅是古鎮的影像,更是一種迴歸本真的心境,一種對生活本色的重新珍視。
評分這本名為《赤坎古鎮》的書,著實讓人領略到瞭一番嶺南水鄉的古韻悠長。作者的筆觸細膩得仿佛能觸摸到那斑駁的青石闆,耳邊似乎還能聽到小船劃過水麵的 মৃদু波聲。書裏描繪的那些老屋簷下的生活場景,充滿瞭煙火氣,讓人不禁神往。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那些老手藝人的段落,他們對傳統的堅守和匠心,在現代社會顯得尤為珍貴。讀完全書,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那份寜靜與安詳,仿佛時間在這裏都慢瞭下來,讓人願意沉浸其中,細細品味每一個不經意的瞬間。它不僅僅是在記錄一個地方的風貌,更是在追溯一種逝去的、或正在消逝的生活態度。那種對故土深沉的眷戀與尊重,透過文字的力量,深深地打動瞭我,讓人讀完後,不自覺地想要打包行李,親自去探訪一番。
評分坦率地說,初翻開這本書時,我對這種專注於地方風情的作品抱持著一絲審慎的態度,總擔心內容會過於局限於風土人情的羅列,缺乏更深層次的思考。然而,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超越瞭簡單的圖景描摹。作者顯然對曆史脈絡有著深刻的洞察力,在描繪古鎮日常的同時,巧妙地穿插瞭時代變遷帶來的衝擊與沉澱。那些古老的建築不僅僅是磚瓦石塊的堆砌,它們承載著傢族的興衰、時代的烙印,乃至是整個地域文化基因的變遷。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思考,在快速發展的洪流中,如何維係一份屬於特定土地的“在場感”與“記憶的重量”。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深刻的反思視角,它讓人意識到,每一個看似尋常的角落,都可能隱藏著波瀾壯闊的曆史碎片。
評分讀罷這本關於一座古鎮的文字集,我深感作者在敘事節奏的把握上頗具匠心。它沒有采用平鋪直敘的流水賬式記錄,反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舞颱劇,各個篇章之間有著巧妙的起承轉閤。比如,某一章節對古鎮廟會的生動刻畫,其熱鬧非凡的氣氛與緊隨其後的對鎮上老者深夜獨坐的描寫,形成瞭強烈的張力對比,使得人物的情感層次更加立體飽滿。書中對光影的運用也極為考究,清晨薄霧中若隱若現的黛瓦白牆,午後陽光穿過竹林的斑駁光影,都為文字增添瞭視覺的衝擊力。這種將人文情懷與自然光景完美融閤的敘事手法,讓閱讀體驗變得極其豐富,仿佛自己不僅在閱讀,更是在用全身心去感受那個地方的呼吸與脈搏。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說實話,一開始讓我有些不適應,因為它帶著一種近乎於口語化的、略顯粗糲的質感,與我習慣的典雅文學作品大相徑庭。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理解並欣賞這種選擇。這種樸實的語調,恰恰最貼閤古鎮居民那種未經雕琢、原汁原味的生活狀態。作者似乎摒棄瞭過多的文學修飾,力求用最接近現場的語言去還原生活本身的質地。這種直截瞭當的錶達,反而帶來瞭更強的真實感和代入感,仿佛一位熟悉這裏的長者,正坐在你身旁,帶著特有的鄉音,娓娓道來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這種“接地氣”的敘事,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生命力,使得那些人物和場景不再是遙遠的幻象,而是觸手可及的鮮活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