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中国俗文化研究(4辑) 9787569014372 项楚 四川大学出版社

满58包邮 中国俗文化研究(4辑) 9787569014372 项楚 四川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项楚 著
图书标签:
  • 民俗学
  • 文化研究
  • 中国文化
  • 社会学
  • 历史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项楚
  • 满58包邮
  • 图书
  • 9787569014372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9014372
商品编码:2980064328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俗文化研究(4辑)

定价:46.00元

作者:项楚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69014372

字数:

页码:1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俗文化研究(4辑)》主要内容包括敦煌变文校注,俗文学研究,俗信仰研究,新书评介。

目录


敦煌变文校注
《佛说如来八相成道经变文》校注
《晏子赋》校注

俗文学研究
中国神话英雄及射日神话与变体
东亚文献与敦煌文学中的佛教无常世界
——以九想观诗为中心
《摩诃僧只律》中的环保思想与文学故事

俗信仰研究
论“马王”的密宗起源:马头明王与
中国的马祭
西王母神话的转型与西王母信仰的兴起
守宫砂
一一种民俗事象的信仰原理及流变考察
羊的民俗信仰谱系研究

新书评介
印度佛教神话研究的追本溯源之作
——陈明《印度佛教神话:书写与流传》评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敦煌变文校注
《佛说如来八相成道经变文》校注
《晏子赋》校注

俗文学研究
中国神话英雄及射日神话与变体
东亚文献与敦煌文学中的佛教无常世界
——以九想观诗为中心
《摩诃僧只律》中的环保思想与文学故事

俗信仰研究
论“马王”的密宗起源:马头明王与
中国的马祭
西王母神话的转型与西王母信仰的兴起
守宫砂
一一种民俗事象的信仰原理及流变考察
羊的民俗信仰谱系研究

新书评介
印度佛教神话研究的追本溯源之作
——陈明《印度佛教神话:书写与流传》评介


《中国俗文化研究》系列:洞察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脉络 本系列丛书(现已推出至第四辑)致力于深入探究中国社会中丰富多彩的俗文化现象。它并非传统意义上宏大叙事的梳理,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百姓的生活日常、民间信仰、节日习俗、口头文学、艺术形式以及社会交往的细微之处。通过对这些“俗”的观察与分析,本系列旨在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文化基因、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从而勾勒出中国文化更为立体、真实且鲜活的图景。 一、 视角与方法:发掘“小”中的“大” “俗文化”并非粗鄙或低俗的代名词,而是指那些在民间广泛流传、为大众所接受、并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形态。本系列丛书的价值正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它摒弃了高高在上的精英视角,而是以一种平视甚至亲近的姿态,去倾听、去感受、去体味普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研究者们深入田野,走访各地,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史、民俗采录等方式,搜集第一手资料。他们关注那些被主流学术界可能忽略的细节:庙会上的吆喝声,婚丧嫁娶中的仪式,戏曲小调中的唱词,街头巷尾的传说,甚至是一碗家常菜的烹饪技法,都可能成为研究的切入点。这种“显微镜”式的观察,旨在从这些看似零散的“俗”元素中,提炼出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史渊源以及时代变迁的印记。 本系列尤其强调跨学科的视角。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被巧妙地融汇其中。例如,对于一个地方戏曲的考察,可能需要借鉴戏剧学的理论来分析其表演程式,同时也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其在社区中的功能,还要结合历史学追溯其起源与演变。这种多元视角的结合,使得对俗文化的解读更加深刻和全面。 二、 内容板块:多维度呈现俗文化的面貌 《中国俗文化研究》系列涵盖了极其广泛的俗文化领域,每一辑都围绕着特定的主题或视角展开,但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民间信仰与节庆习俗: 这是俗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本系列深入探究中国各地独特的民间信仰体系,如妈祖崇拜、关公信仰、土地公信仰等,分析其形成原因、传播途径以及在民众生活中的实际影响。同时,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习俗进行细致描摹和文化阐释,揭示其背后蕴含的伦理道德、家族观念、宇宙观以及社会功能。研究者们不仅关注仪式的表面现象,更挖掘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口头文学与民间故事: 语言是文化最直接的载体。本系列对中国丰富的口头文学遗产给予了高度重视,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谜语、歌谣等。通过对这些口头艺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者们试图还原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道德评判标准以及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同时,也关注现代社会中口头文学的演变与创新,以及其在流行文化中的再现。 民间艺术与表演形式: 从剪纸、年画、泥塑到地方戏曲、杂耍、广场舞,民间艺术以其多样化的形式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本系列关注这些艺术形式的起源、发展、艺术特征以及它们与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研究者们不回避这些艺术形式的“粗糙”与“朴实”,而是从中发掘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力量。 社会交往与生活方式: 俗文化也体现在日常的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之中。本系列可能涉及婚恋习俗、丧葬礼仪、饮食文化、服饰习俗、城乡空间中的交往模式、邻里关系、以及各种社会群体(如商帮、会馆)的文化特色。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人的社会组织方式、人际交往的潜规则以及社会变迁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消费文化与流行事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俗文化现象不断涌现。本系列也可能关注现代消费文化中的俗元素,如流行语、网络文化、大众娱乐、以及各种社会热点话题的民间解读。通过对这些新现象的研究,可以洞察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潮和价值取向。 三、 意义与价值:连接过去与现在,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俗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保存与传承: 许多俗文化现象正面临着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其存在空间和传承方式受到挑战。本系列的研究,是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和深入挖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料。 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俗文化是理解中国人民族性格、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情感世界的钥匙。通过深入研究俗文化,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如何看待生死、命运、家庭、社会,以及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反思与重塑: 对俗文化的深入研究,并非仅仅是“复古”,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从哪里来,以及我们现在是什么样子。通过对俗文化的批判性反思,可以辨析其中积极与消极的成分,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探索中国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与重塑。 学术视野的拓展: 本系列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为中国俗文化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学术研究的视野,鼓励了更多学者关注被边缘化的文化现象,推动了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促进文化自信: 了解和珍视自身的俗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本系列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从而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与世界文明进行交流互鉴。 总而言之,《中国俗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以其深入的田野调查、严谨的学术分析和多元的学科视角,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基层社会和普通人精神世界的窗口。它不仅仅是一套学术著作,更是连接中国过去与现在,理解中国人内心深处情感与智慧的重要桥梁。第四辑的推出,标志着这一研究领域的持续深入与发展,必将为相关学术研究和社会公众带来新的启发与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一直想买,因为我对中国俗文化实在是太感兴趣了。平时看一些纪录片,或者是一些学者在电视上的访谈,总觉得意犹未尽。总觉得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好像缺少了一些深入的、系统的梳理。而且,我发现很多关于中国俗文化的讨论,都停留在比较表层的地方,比如一些节日习俗、民间传说,虽然有趣,但总觉得不够“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能够带领我走进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尤其关心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掉的、或者被现代文明所忽视的那些角落里的俗文化。比如,一些地方性的、已经快要消失的民俗活动,或者是一些口头传承下来的、充满生活智慧的谚语故事,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些零散的元素串联起来,展现出中国俗文化背后那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及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所呈现出的多样性。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中国民间智慧与生活哲学的窗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非常着迷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解读这些习俗背后文化内涵的书籍。每次过年过节,虽然热闹非凡,但总觉得有些仪式只是流于形式,而其原本的意义和精神却被渐渐淡忘了。我渴望了解,每一个节日的起源,每一个习俗的由来,它们是如何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演变至今的,又承载了多少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更学术的角度,去分析这些节日习俗的文化渊源、社会功能,甚至它们与古代农业文明、宇宙观、生死观的联系。我不太满足于仅仅知道“怎么做”,我更想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如果这本书能够把我带入到一个更深的层面,去理解春节的团圆、清明的祭祖、端午的纪念、中秋的思念,以及其他各种丰富多彩的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密码,那我将感到非常满足。

评分

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民间信仰的书,里面提到了很多与祭祀、神灵崇拜相关的习俗,让我觉得非常震撼。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非常独特的信仰体系,这些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甚至是他们的生活态度。我一直对这种“看得见”又“看不见”的力量感到好奇。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涉及,那将是非常宝贵的。我特别希望它能探讨一些中国民间信仰的演变过程,比如在历史变迁中,一些古老的信仰是如何与新的思想融合,又如何被赋予新的意义的。同时,我也想了解,在现代社会,这些古老的信仰是如何继续存在的,它们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这些信仰是如何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以及它们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充满好奇。从剪纸、皮影戏到各种各样的民间绘画、雕塑,这些充满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的作品,总能让我感受到中国民间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涉猎,能够展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间艺术特色,以及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我特别想了解,这些民间艺术是如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它们在宗教祭祀、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同时,我也对这些艺术形式的传承人,以及他们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机遇感到关注。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感受它们所蕴含的民族精神,那将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最近对中国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民间文学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简练生动的语言,往往蕴含着老祖宗们的生活经验、处世哲学和价值判断,非常有意思。我总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不能绕过这些朴素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一些深入的探讨,不仅仅是罗列这些俗语,更重要的是去解析它们的来源、演变,以及它们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心理。我尤其想了解,一些流传了几百上千年的俗语,它们在今天是否仍然适用,它们在现代社会又被赋予了哪些新的含义。如果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探寻这些民间语言的生命力,去感受它们所凝聚的民族智慧,那我将感到非常欣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