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 文化 书籍 |
| 作者: | 吴泽霖 |
| 定价: | 68.0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108057778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32开 |
| 内容简介 | |
托尔斯泰对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接受和共识,基本上是对儒家思想的接受和共识。他对道家、墨子等也有所涉及,但是都融合在对儒家思想接受的基础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托尔斯泰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借鉴、认同和共识关系,能够引发国内学者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价值的反思。本书原是中国社科基金项目成果,2000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1000册。早已脱销。2003年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2等奖。 |
| 目录 | |
| 引 言 对研究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关系问题的思考 / 1 上 编 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东章 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民族文化思想基础和社会历史背景 / 3 第二章 青年托尔斯泰精神探索从西向东的转向 / 11 第三章 《战争与和平》——天道的显现 / 31 第四章 精神危机中的抉择——走入另一个“共同” / 47 第五章 托尔斯泰直接接触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开始 / 60 第六章 托尔斯泰的新生命观和他“无为”说 / 78 一、新生命观的奠立和儒家思想的渗透 / 78 二、托尔斯泰的“无为”说——儒道思想的融合 / 90 第七章 托尔斯泰的晚年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 / 101 一、对中国文化的执着译介和宣说——托尔斯泰晚年的“中国热” / 102 二、从托尔斯泰译述《大学》和《中庸》看他对儒家思想的取舍臧否态度 / 116 三、寻求全人类共识的宗教思想——托尔斯泰接受中国古2 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典文化思想的式 / 133 下 编 托尔斯泰思想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章 托尔斯泰的“”和中国的“天” / 149 一、中国的“天” / 149 二、托尔斯泰的“”的演化 / 154 三、托尔斯泰对的祈祷和孔子的反省 / 164第二章 托尔斯泰的“人”和中国的“人” / 173 一、中国的“人”和基督教的“人” / 174二、从基督教的“人”走向中国的“人” / 178 三、对中国人的生命之福认同 / 191 四、走中国人自力提升、“内在”的道路 / 205 五、托尔斯泰的人的“禁欲主义”和中国人的“淡泊明志” / 227 第三章 托尔斯泰和中国儒家知论 / 239 一、托尔斯泰和中国儒家知论在认知目的和界限方面的共识 / 241 二、托尔斯泰对中国儒家知论的知之客体的认同——对“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的褒贬 / 245 三、托尔斯泰对中国儒家知论的知之主体的认同 / 252 四、托尔斯泰对中国儒家知论的认知方式的认同 / 259 五,对托尔斯泰认同中国儒家知论的评价 / 269 第四章 托尔斯泰与中国古典文艺观的对话和共识 / 273 一、托尔斯泰的文艺情感说和中国古典文艺思想 / 276 二、托尔斯泰的艺术境界和中国的意境说 / 289 三、托尔斯泰与中国儒家伦理化审美观的共识 / 301 结 语 托尔斯泰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的当代意义 / 311? 目 录 3附 录一、中国文化视野和托尔斯泰经典的重读 / 319 二、从托尔斯泰的“艺术情感说”,说到托尔斯泰对音乐的酷爱 / 339 三、托尔斯泰进入20世纪中国所伴随的一场论争 / 353 四、托尔斯泰在中国现代文化演进中的命运 / 371 五、托尔斯泰的反和托尔斯泰的 / 398 六、教育家托尔斯泰和至圣先师孔子的邂逅 / 407 托尔斯泰译述中国所用名词术语的汉俄对照表 / 419 主要参考书目 / 423 |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领略到,原来文学的魅力远不止于文字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底蕴。一直以来,我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大多局限于他作为俄国文学巨匠的地位,以及他对人道主义的深刻关怀。然而,这本书却揭示了在他创作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条鲜为人知的脉络——那就是中国古典文化思想。作者如同一个精明的侦探,在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中,细致地搜寻着那些可能源自东方的蛛丝马迹。从他对土地、对农民的深厚情感,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民为贵”的思想;从他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个体自由的呼唤,我联想到了中国古代哲人对统治者“德不配位”的警示;甚至在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中,我似乎也听到了中国古代“人生如梦”的喟叹。更令我惊讶的是,作者还通过对托尔斯泰晚年思想的分析,探讨了中国佛教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观念如何可能在他的人生哲学中留下了印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个作家的创作灵感来源,更是在构建一个宏大的文化对话场景,它让我们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是多么的富有成效,多么的令人惊喜。它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框架,让我对文学、对文化,乃至对人类思想的发展,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加开放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智识的盛宴。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连接不同文明、不同思想体系的书籍充满着好奇,而这本关于托尔斯泰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探索的渴望。作者以一种非常沉静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将我们引向中国古代的智慧宝库。我原本以为,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风格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形而上思考,可能会存在巨大的鸿沟,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通过对托尔斯泰作品中那些关于道德、关于真理、关于人生意义的追寻,与中国儒家、道家、佛教思想中的核心理念进行了巧妙的对接。例如,托尔斯泰对虚伪的上流社会的批判,与中国古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不谋而合;他对个体良知的强调,与中国古代“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之道异曲同工;甚至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也隐约可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影子。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东西方文明之间,在思想层面存在的深远共鸣,让我对“天下大同”的理念有了更具体的感受。
评分我总是觉得,伟大的思想家就像一座座灯塔,他们的思想照亮了人类前进的道路。托尔斯泰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而这本书则是在他的光芒之外,挖掘出了更多不为人知的闪光点。我一直以为,托尔斯泰的思想是纯粹的西方人文主义的产物,然而,这本书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作者通过对托尔斯泰作品的深入解读,以及对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细致梳理,揭示了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被书中关于托尔斯泰对道德律令的追求,与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所能产生的共振所吸引;我也惊叹于,托尔斯泰对社会变革的思考,竟然能够与中国历史上那些关于“改朝换代”和“民心向背”的深刻论述产生巧妙的对话。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国文化强加于托尔斯泰,而是通过严谨的考证和逻辑推理,让我们看到,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人类对普世价值的追求,竟然会以如此相似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类自身,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它让我对托尔斯泰的作品有了更立体、更丰富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托尔斯泰的文学巨著情有独钟,无论是《战争与和平》的宏大叙事,还是《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深度,都深深吸引着我。然而,我从未想过,在他那些饱含人文关怀与深刻哲思的作品背后,竟然也与遥远的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化,有着如此意想不到的联系。拿到这本书,我抱着一丝好奇和一丝怀疑翻开,原本以为会是生搬硬套的牵强附会,却不承想,作者以极其严谨的考证和细致入微的分析,为我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书中对儒家思想的“仁爱”、“礼制”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性格塑造,对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如何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佛教的“因果轮回”、“空性”如何渗透进他作品中对命运的思考,都做了令人信服的论证。作者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概念对照,而是深入到作品的字里行间,从人物的言行举止,到情节的设置安排,再到作者的创作心路,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让我仿佛看到一个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正在进行。这种跨文化的研究,既是对托尔斯泰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化更具活力的解读,让我不得不感叹,伟大的思想果然是具有普遍性的,它们能够穿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在不同的文明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意外的惊喜。我一直以来都对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赞叹不已,但对于他思想的深层根源,我并没有过多地探究。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在他的创作世界里,还隐藏着来自遥远东方的古老智慧。作者以一种非常恳切的态度,带领我一起去探索托尔斯泰的思想是如何与中国古典文化,特别是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产生交集的。我惊讶地发现,托尔斯泰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与中国古代哲人对“道”的探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笔下那些饱受煎熬的灵魂,似乎也能在中国古代关于“人生烦恼”和“解脱之道”的论述中找到共鸣;甚至他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也隐约折射出中国古代“大同社会”的理想。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它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思想的敬畏,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既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心灵的启迪。它让我明白,伟大的思想是跨越国界的,它们能够在一个文化中萌芽,并在另一个文化中找到共鸣,共同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