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

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储著武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史
  • 文化史
  • 1949-1956
  • 文化建设
  • 历史研究
  • 当代中国
  • 思想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新中国成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新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
ISBN:9787520321068
商品编码:29804479023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01
作者:储著武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98.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20321068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化建设实现了由新民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开辟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上的开创与奠基时期,为此后各个时期文化发展奠定基础。对于这个时期文化建设成就,必须充分肯定;但同时要正视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失误与不足,总结经验教训。这个时期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书探讨了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文化建设的理论、方针、政策以及在其理论、方针、政策指导下文化建设的过程与成就。本书不仅分析了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发展趋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形成及其被确立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化建设原则的具体过程,还从文化建设具体方面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文化建设的开展情况,突出强调了这个时期文化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本书内容由绪论、正文7章(分别是文化导源、文化建设、文化建制、文化方针、文化治理、文化范例、文化高潮)、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组成。

作者简介

储著武,安徽岳西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在《当代中国史研究》、《党的文献》、《安徽史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949-1966)”(项目批准号:17BDJ053),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


《思想解放的潮涌与社会结构的重塑: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回溯》 本书旨在勾勒20世纪中后期中国文化建设的宏阔图景,聚焦于思想的勃发、观念的变迁及其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它不是一部流水账式的编年史,也不是对某个单一领域文化的孤立研究,而是尝试以一种宏观的视野,梳理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化是如何在内外部力量的交织作用下,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与重塑。 第一章:解放的浪潮与新文化基因的播撒 历史的转折点往往伴随着思想的解放。本章将回溯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在经历剧烈变革后,一股强大的新文化思潮如何席卷而来。这不仅仅是政治口号的传播,更是关于社会、关于人、关于未来的全新价值观念的注入。我们将考察新的国家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教育、宣传、文艺创作等多种渠道,试图构建一种全新的民族文化认同。这其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与扬弃,对西方思想的吸收与消化,以及如何在这种激荡中寻找中国自身文化的独特发展路径,都将是本章着力探讨的核心。我们还将审视,在新兴的社会结构下,知识分子、普通民众在接受和传播这些新文化基因时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心理变化。 第二章:意识形态的塑造与文化话语权的争夺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建设,都与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密不可分。本章将深入分析在特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是如何被建构、传播并成为塑造国民思想的重要力量。我们将探讨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在理论层面进行构建,如何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以及它如何影响着艺术、文学、哲学、史学等各个文化领域的话语体系。同时,文化话语权的争夺也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议题。不同的思想流派、不同的社会群体,如何在既定的框架内,或在试图打破框架的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夺对文化意义的解释权,这些都将是本章关注的重点。我们会考察,在一种统一化、集体化的文化追求下,个体表达的张力与限制,以及思想交流的复杂性。 第三章:文艺的繁荣与时代精神的映照 文艺创作,从来都是一个时代精神最生动的载体。本章将聚焦于该时期文艺创作的蓬勃发展,分析其在服务于社会变革、塑造国民精神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感受到社会变迁带来的喜怒哀乐;从戏剧、电影中,我们可以窥见主流价值的传播与再现,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想象;从美术、音乐中,我们能体会到新的审美观念的形成与传播。本章将深入剖析不同艺术门类所呈现的时代精神,考察艺术形式的创新与演变,以及艺术家如何在创作中回应时代的需求,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探索。我们也将关注,在集体主义的文化氛围下,艺术的个体性与创新性是如何被平衡或被压抑的。 第四章:教育的变革与国民素质的重塑 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石。本章将审视该时期中国教育体系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从教育目标的确立,到教学内容的调整,再到教育模式的创新,教育被赋予了塑造新一代国民、传承和发展新文化的重要使命。我们将考察,教育是如何被用来统一思想、传播知识、培养技能的,以及这种教育模式对国民整体素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扫除文盲到普及高等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技能的培养,教育的每一次进步都承载着对国家未来的期望。本章还将分析,在教育改革的背后,教育理念的变迁,以及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扬弃与继承。 第五章:科学技术的引进与知识体系的构建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探讨该时期科学技术在引进、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的传播,也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我们将考察,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如何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以及科学理性精神与中国传统智慧的融合,也将是本章探讨的议题。 第六章: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与集体精神的培育 文化的根基深植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章将聚焦于该时期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集体精神的培育。从家庭结构的变化到社区生活的重塑,从衣食住行的改善到集体活动的兴起,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本章将考察,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下,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如何被强调和强化的,以及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如何被重新定义的。我们将分析,生产劳动、群众运动、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如何共同作用,培育一种面向集体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国民精神。 第七章:文化交流与民族认同的构建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显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与民族认同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本章将审视该时期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策略与实践,以及如何在这种交流中维护和发展自身的民族文化。我们将考察,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如何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与独特性,如何构建一种既面向世界又根植于本土的民族认同。本章还将分析,对外宣传、文化使团、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如何促进了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以及在信息交流日益便捷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本土文化的传承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历史记忆的传承 一个民族的文化,离不开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本章将关注该时期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及历史记忆的传承。我们将考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看待和对待传统的文化遗产,如何对其进行保护、整理和研究。同时,本章还将深入探讨历史记忆的塑造与传承。通过历史叙事、历史教育、纪念活动等多种方式,如何构建和强化一种符合时代需要的历史认知,以及这种历史记忆的构建对当下社会文化建设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结论:转型期的文化回响与启示 本章将对全书进行总结,回顾该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与挑战,提炼其历史经验与教训。我们将进一步审视,在思想解放、社会重塑、文化交流的宏大叙事下,个体的经验与感受是如何被纳入到集体性的文化建构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文化本质、文化力量以及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它试图揭示,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文化是如何作为一种塑造社会、影响人心的力量,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为我们理解当下和展望未来提供有益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段历史充满了好奇,尤其是文化建设方面。最近看到一本名为《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的书,让我感到十分振奋。这段时间,我常常在想,在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中,新中国是如何在一个全新的政治体制下,着手进行文化重建的。我想象这本书一定会详细阐述那个时期,在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关系,以及如何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的文化经验。是否会探讨当时的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是积极的建设者,还是被动的服从者?又或者,书中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文化事件,例如整风运动对文化界的影响,或是对一些艺术流派的扶持与限制?我迫切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更清晰地认识那个年代文化发展的脉络,理解其复杂性与多面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根源。

评分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最近读到了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名字叫做《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翻阅,但仅仅是标题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内,从一片荒芜走向崭新的文化图景的。特别是1949年到1956年这个时间段,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我想,这本书一定深入探讨了那个时期,在政治变革的洪流中,如何构建新的思想体系、艺术形式、教育模式,甚至是社会价值观念。它是否会触及到那个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扬弃?对于西方文化的引入与排斥?又或者,对于大众文化的启蒙与塑造?我非常期待能从中一窥究竟,理解在那个充满理想主义和革命激情的时代,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它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怎样的基础。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感,仿佛要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评分

最近被一本名为《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的书所吸引。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是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构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体系的。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着重分析,在那个强调集体主义和阶级斗争的年代,文艺创作是如何围绕着政治服务,并如何被赋予了教育和动员民众的使命。书中是否会提及,在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涌现出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们又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理想的?我同样好奇,当时的教育体系是如何进行的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是如何在新的国家建设需求下,培养新一代的建设者。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出那个时代文化建设的宏大图景,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变革。

评分

最近偶然得知一本名为《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的书籍,立刻就被其鲜明的时代印记所吸引。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伊始,整个国家都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灵魂,其建设的轨迹无疑是那个时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我尤其好奇,在这短短的七年间,当时的文化精英和领导者们,是如何在新的意识形态框架下,重新定义和构建中国文化的。这本书是否会重点分析当时在文学、艺术、戏剧、电影等各个领域涌现出的标志性作品,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它是否会深入剖析当时的文化政策是如何制定和实施的,例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的提出与实践,以及在教育领域,又是如何进行思想改造和知识普及的?我非常期待从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解答,理解那个特殊时期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评分

作为一个对近现代史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最近一本《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新中国在建国初期,尤其是在1949年到1956年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是如何在一个全新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塑造和发展其文化面貌的。我特别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对以下问题的解答:在这个时期,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它如何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当时的中国文化是如何处理与西方及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在政治高压和意识形态控制下,艺术家、作家和知识分子的创作空间有多大,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而又不失细节的分析,帮助我理解那个时代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创造性以及所付出的代价,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文化的形成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