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3-01 |
| 作者:储著武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9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20321068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化建设实现了由新民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开辟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上的开创与奠基时期,为此后各个时期文化发展奠定基础。对于这个时期文化建设成就,必须充分肯定;但同时要正视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失误与不足,总结经验教训。这个时期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书探讨了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文化建设的理论、方针、政策以及在其理论、方针、政策指导下文化建设的过程与成就。本书不仅分析了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发展趋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形成及其被确立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化建设原则的具体过程,还从文化建设具体方面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文化建设的开展情况,突出强调了这个时期文化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本书内容由绪论、正文7章(分别是文化导源、文化建设、文化建制、文化方针、文化治理、文化范例、文化高潮)、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组成。
储著武,安徽岳西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在《当代中国史研究》、《党的文献》、《安徽史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949-1966)”(项目批准号:17BDJ053),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
我一直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段历史充满了好奇,尤其是文化建设方面。最近看到一本名为《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的书,让我感到十分振奋。这段时间,我常常在想,在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中,新中国是如何在一个全新的政治体制下,着手进行文化重建的。我想象这本书一定会详细阐述那个时期,在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关系,以及如何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的文化经验。是否会探讨当时的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是积极的建设者,还是被动的服从者?又或者,书中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文化事件,例如整风运动对文化界的影响,或是对一些艺术流派的扶持与限制?我迫切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更清晰地认识那个年代文化发展的脉络,理解其复杂性与多面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根源。
评分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最近读到了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名字叫做《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翻阅,但仅仅是标题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内,从一片荒芜走向崭新的文化图景的。特别是1949年到1956年这个时间段,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我想,这本书一定深入探讨了那个时期,在政治变革的洪流中,如何构建新的思想体系、艺术形式、教育模式,甚至是社会价值观念。它是否会触及到那个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扬弃?对于西方文化的引入与排斥?又或者,对于大众文化的启蒙与塑造?我非常期待能从中一窥究竟,理解在那个充满理想主义和革命激情的时代,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它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怎样的基础。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感,仿佛要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评分最近被一本名为《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的书所吸引。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是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构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体系的。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着重分析,在那个强调集体主义和阶级斗争的年代,文艺创作是如何围绕着政治服务,并如何被赋予了教育和动员民众的使命。书中是否会提及,在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涌现出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们又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理想的?我同样好奇,当时的教育体系是如何进行的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是如何在新的国家建设需求下,培养新一代的建设者。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出那个时代文化建设的宏大图景,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变革。
评分最近偶然得知一本名为《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的书籍,立刻就被其鲜明的时代印记所吸引。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伊始,整个国家都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灵魂,其建设的轨迹无疑是那个时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我尤其好奇,在这短短的七年间,当时的文化精英和领导者们,是如何在新的意识形态框架下,重新定义和构建中国文化的。这本书是否会重点分析当时在文学、艺术、戏剧、电影等各个领域涌现出的标志性作品,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它是否会深入剖析当时的文化政策是如何制定和实施的,例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的提出与实践,以及在教育领域,又是如何进行思想改造和知识普及的?我非常期待从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解答,理解那个特殊时期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评分作为一个对近现代史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最近一本《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新中国在建国初期,尤其是在1949年到1956年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是如何在一个全新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塑造和发展其文化面貌的。我特别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对以下问题的解答:在这个时期,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它如何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当时的中国文化是如何处理与西方及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在政治高压和意识形态控制下,艺术家、作家和知识分子的创作空间有多大,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而又不失细节的分析,帮助我理解那个时代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创造性以及所付出的代价,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文化的形成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