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回首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思考 | 作者 | 王磊 |
| 定价 | 38.00元 | 出版社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0439723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页码 | 238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回首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思考》共分三辑:辑的文章多数公开发表过,按流行的学术套路写作;第二辑的文章是作者试图摆脱学术八股体而写的短文,表述比较自由、随意一些;第三辑是“随想录”,完全随心所欲地写,目的是天马行空、放飞思想。文章内容均系对先秦文化的研究。 |
| 作者简介 | |
| 王磊,1943年生,陕西清涧人,宝鸡文理学院教授。本科及研究生均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曾任该校教授、美学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有著作和论文若干。 |
| 目录 | |
| 自序 辑 找回失落的炎帝精神 留住遥远的民族记忆 古公宣父的历史贡献 周亡秦兴的深层思考 先秦时期人的自信与自省 人道主义与英雄主义的冲突——从《黄鸟》说起 中国先秦时期的生命伦理观 先秦时期的之道 秦人为什么选择法家 走出历史的幻影——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道德中心主义”论 先秦时期的生态美思想——孟子、庄子解读 先秦时期的社会宏观调控思想 “和而不同”是良好文化生态的根本特征 孟子义利思想辨析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转换 历史与道德 公正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武论 人格美论纲 第二辑 得人才者得天下——先秦士人流向分析 名利场是不归路——李斯三叹 难以道德论英雄——吴起的是与非 白起的委曲与内疚 复仇英雄伍子胥 盖棺而难论定——以孟尝君为例 一个的潜伏者——郑国 荆轲:失败的刺客成了美学英雄 骆宾王:一个失败的造反者 孟浩然——幸运的漏网之鱼 消失的桃花源 杜牧与柳宗元的孤独感 苏轼与程颐交恶的启示 中国的隐士 三个女人的智慧与勇气 清朝陕西籍进士地域分布情况 第三辑 随想录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回首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思考》收录了作者王磊研究先秦文化为主的论文40多篇,其中涉及到伦理学、美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作者深入思考中华文化的传承、改造及其发展,对许多历史人物、事件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对儒道法思想作了自己的解读。 |
| 文摘 | |
| 《回首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思考》: 西方列强用军舰和炮火打开中国大门,那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挑战。从传说中神农尝百草、教民农作开始,中国的农业文明延续了将近一万年。炎帝实现了狩猎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转变,这是中国文明史上次的社会转型,带来堪称辉煌的农业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我们面临农业文明向工业和信息化文明的转型。在人类文明的这个转折时期,世界必定发生大洗牌、大动荡、大调整,文明的格局定会出现大变化。现有的民族、国家,有的会衰弱、灭亡,被历史淘汰;有的会发展、强盛,占据主流文化,拥有支配地位。在今后的一百年、一千年里,中华民族的命运如何,这是炎黄子孙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万年前,炎帝面对生存困境,成功实现了社会文明转型。今天,我们依然面对如何更好地生存与发展问题,能否实现由农业文明向工业与信息化文明的转型,关键在于,变通求存、探索创新、自强不息的炎帝精神能否得到继承、发扬、光大。然而,炎帝精神沉睡得太久、被忘却得太久,能否唤醒?民族复兴的梦想能否实现?这是当代中国人难以回避的沉重话题。 人类的童年,因无知而充满好奇心,想象和探索的欲望非常强烈,加上生存发展的本能需要,就有了上下求索的无穷动力。炎帝就是人类童年的代表。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无畏。炎帝时期的人类,其弱点是无知,对自然和社会都所知甚少。其优点也是无知,因为无知,想象力有无边的空间,没有任何限制和束缚,探索也没有任何界限,危险和成功并存。在漫长的农业文明中,人慢慢长大,但同时也被规范化,模式化。人生成为凝固不变的程序,一切都是现成的、规定好的,一切幻想都被视为幼稚,一切探索创新都被视为异端而禁止。在发达而成熟的农业文明里,中国人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巨大的、的、牢固的茧。我们必须破茧而出。 要想破茧而出,就要强化人的发展意识,打破迷信,激活思维。 求生存、求发展、好奇心、表现欲,这些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然而我国长期的农业文明造就了太多但求温饱、安于现状、不求发展的人。安分知足的观念抑制了国人的发展欲望。现在急需唤醒人的发展意识,强调每个人都有追求个性和展示才能、要求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发展欲望是内在动力。如果个体的发展欲望都得到强化,那么民族的活力、生命力就大为增加,凝聚起来,就能大大推动文明的转型。 迷信是我们破茧而出的阻力。我们的迷信很多,不是指迷信鬼神,而是迷信过去、迷信西方、迷信理性。人类自认为积累了许多知识,掌握了许多真理。这些知识和真理不过是跨向未来的台阶,如果被当作不可触犯的戒律、不容置疑的圣经,那就成了横亘在探索未来道路上的障碍。不论西方的,还是理性的科学的东西,凡是现存的都只是验证了无数可能性中的一种,而不是。任何已有的知识在开启一扇门的同时也关闭了更多的门。只有打破对它们的迷信,才能点燃探索的激情和勇气。 人的思维有巨大的潜力和多样的形态。惯性与惰性常常会抑制思维活动。激活沉睡的思维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需要制度保障、文化氛围和教育模式的改变。要给人们提供开放、民主、自由的思维环境,扩大思维空间。避免一种思维方式挤压其他思维方式,从而造成单一化的倾向。目前就存在着理性思维(或日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挤压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的现象。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特色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直接思维等方式,正在受到“科学理性”霸权主义的排挤打击。可以肯定的是,此种局面必须改变。 从晚清开始,觉醒的知识分子就呼唤变通求存,变革创新。为民族的自强和复兴,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一百多年过去了,有志之士从未放弃这种努力。这使我们想起宋人王令的两句诗: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 |
| 序言 | |
这本《回首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思考》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在当今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接受新事物,对旧的、传统的很多东西,我们可能已经不再关注,甚至有些遗忘了。但我觉得,一个民族的根基,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过往的轨迹,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性格的传统。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触及到一些关于家庭伦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传统观念,比如“孝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以及“仁义礼智信”这些核心价值观,在今天还能否找到落脚点。同时,我也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智慧”,比如中医的养生之道,或者园林艺术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它们能否为我们解决现代生活中的一些困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于“传承”这个概念更深刻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有选择地继承,又该如何创新地发展。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回首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思考》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传达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关怀所吸引。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会感到迷失,仿佛失去了精神的根基。我一直认为,了解和思考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找回自我、定位未来的重要途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全新的、不落俗套的方式,带领我重新认识那些被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我期待作者能够探讨一些看似微小却影响深远的传统习俗,比如茶道、书法,甚至是一些民间的节庆活动,从中挖掘出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我也希望能够从中看到作者对传统美德的解读,比如“诚信”的坚守,“包容”的胸怀,以及“勤劳”的精神,这些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自我对话的契机。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的装帧设计深深吸引了。朴实而典雅的封面,恰如其分地呼应了“传统文化”的主题,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心生敬意。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书名《回首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思考》以及其所传达的意境来看,我预感它不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更像是一位饱学之士,在悠然的午后,沏上一壶好茶,娓娓道来他多年来对中华文明的感悟。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更加亲切、更具故事性的方式,来解读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传统。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古代士人情怀的描绘,他们是如何在乱世中坚守气节,又如何在山水之间寻找精神寄托的。我也期待能够从中读到关于传统节日背后的人情味,那些祭祀、团圆、祈福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有其存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从容,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应对现代生活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在书店里吸引了我,《回首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思考》,这个标题本身就有一种深沉的力量,仿佛能带人穿越时光,去探寻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常常会感到与传统的联系日渐疏远,甚至有些迷失。因此,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渴望。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传统,去理解它们为何能够流传至今,又在当下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历史典故或者文学作品,而是能够触及到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例如,对于“和而不同”的理解,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该如何去传承和发扬?又比如,传统艺术中的“意境”之美,在现代化的语境下,它还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甚至能够引导我去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连接自己的文化根源。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我曾听说他在文化研究领域有颇深的造诣,因此当看到《回首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思考》这个书名时,便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一些表面化的认知上,比如一些固定的节日、流传的谚语,或者是一些著名的诗词歌赋。但真正的传统文化,其内涵是如此丰富而深邃,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到传统文化的肌理之中,去探究那些不易察觉却又至关重要的元素。例如,在待人接物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礼”究竟包含了哪些深层的含义?又比如,在艺术欣赏上,“气韵生动”和“形神兼备”的理念,在当下是否还有指导意义?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他的学识和洞察力,为我们揭示这些传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东方智慧,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保持一份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