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目客001:花朵與我
定價:42.0元
作者:Lens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4-10
ISBN:9787508650678
字數:8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起源:《目客》係列主題書是Lens雜誌轉型之作。Lens雜誌2005年創刊至今已經10年,持續且穩定地刊登優質影像閱讀內容,近10年時間,擁有超過30萬核心受眾群、超過31萬的微博粉絲、25萬微信粉絲,其中不乏有政商學藝媒等多領域的精英和意見。Lens品牌已被公認為中國*有品質和品味的影像閱讀品牌。
定位:《目客》將延續Lens雜誌素有口碑的影像閱讀調性,在“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定位基礎上,更專注於人文藝術和生活美學,營造一本有溫度、有深度的影像生活讀物。
內容:不拘泥於任何限定的題材,以對影像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用影像去解讀一切,關注藝術、曆史、文化,也關注生活、人性、情感,關注世界,也關注一朵花。
特點:去雜誌化,每一冊打造一個主題,文章聚焦主題,讓MOOK迴歸主題書的本質;強烈的影像閱讀調性,更突齣圖文的結閤,通過設計強化閱讀體驗。四色全彩印刷,高清圖片,精良紙張和裝幀工藝,每一冊讀可以作為精緻收藏品。
節奏:每兩月1冊,每年6冊。
讀者:接受過良好教育、對世界有好奇心、對生活質量有高要求,在乎個人體驗,追求精神與物質相閤,有固定文化消費習慣的你,無論你是文藝青年、學者,還是高端白領、企業傢,《目客》都可以成為你的陪伴讀物。
內容提要
“如果一個人專心緻誌地瞧一朵花,一塊石頭,一棵樹,草地,白雪,一片浮雲,這時啓迪性的事物便會發生。”
這本書便是我們與花朵未曾言說的美麗故事。
花是能夠激起我們的情感、關係到我們的幸福與滿足、使得我們的生活更有價值的東西。如果能在與花花草草的對話中,解放自己的位置感,聽到世界其他角落傳來的聲音,更是難得。我們藉助花梳理瞭東西方人的審美和自然觀,更講述瞭幾十個人與花的小故事。它們都是如此微妙、多義,正應瞭那句“一花一世界”。選擇講這樣一組故事,與其說是因為花給瞭我們很多好處,不如說是通過對它們的愛,我們給瞭自己以自由。希望這本書,能貯存你的自由。
目錄
作者介紹
Lens雜誌2005年創刊至今已經10年,持續且穩定地刊登優質影像閱讀內容,近10年時間,擁有超過30萬核心受眾群、超過31萬的微博粉絲、25萬微信粉絲,其中不乏有政商學藝媒等多領域的精英和意見。
Lens品牌已被公認為中國有品質和品味的影像閱讀品牌。
文摘
“關鍵在於與真實的世界、真實的自我有著親密的接觸”
文/阿瑪
“他終日伏案工作,從不曾漫步夕陽下……他絕不會在紐約閑逛,突然發現點兒什麼,畢竟,他得忙著趕火車……他們中間很少有人去紐約公共圖書館,度過讓人昏昏欲睡的下午。閱覽室窗外,櫟樹颯颯有聲……他們可能供職於下城的金融區,從沒有見過洛剋菲勒中心葳蕤的花圃——水仙花、麝香蘭、白樺,還有清晨迎著和暢春風飄飛的彩旗。也或許,他們在中城的寫字樓工作,一年到頭忙得團團轉,卻從不曾憑臨海堤,遠眺總督島。通勤者生前,跑瞭不知多少裏程,但他從來不曾漫遊過……”
這是E·B·懷特的《這就是紐約》,寫於1948年。把其中的“紐約”換成今日的東京、新加坡、倫敦、香港、北京、上海,哪怕是成都、廈門,也會有很多人感同身受吧。
和那個時候相比,生活的各個層麵都已更劇烈地加速瞭。而且,還有瞭更多的不確定性:關於未來,關於環境,關於半熟人“朋友圈”裏各種客氣的信息……
技術越來越發達,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我們對於時空的感覺不斷被改寫:太快的、太膨脹的、太變幻的……很多人也會感覺到自己空前地被其他事物支配著:標準化的考試、職場的績效、數碼設備越來越智能的機器人邏輯……“有機性聯係”不斷被“機械性聯係”取代;一個個原子化的人,被地運輸在各色寫字樓之間。
“現時不再得到未來的充實,因此産生瞭迴歸和尋根的需要。”埃德加·莫蘭,一位敏銳的社會學傢對此分析道,“到處彌漫著一種雙腳懸空的不安情緒。必須迴歸土地。”他的這個“藥方”是指和土地發生關係。
莫蘭對此沒有給齣詳細的論證。它看上去更像是一種積極崇拜,隻是沒有偶像。就像E·B·懷特所體會的《瓦爾登湖》的魅力一樣。
懷特是《紐約客》雜誌文風的主要奠基者,但在1938年鼕天,他卻辭去工作,帶著傢人搬去緬因州的鄉下,一年四季親手操持一個農場。懷特做齣這樣的決定,多半就是受瞭梭羅的影響。1845年開始,梭羅到林中隱居瞭兩年,後來寫瞭《瓦爾登湖》。他生前被視為怪異的人,死後纔影響漸著。
“如果你滿心歡喜地去迎接每一個清晨和夜晚,如果生命像鮮花和清馨的芳草一樣散發著芬芳,從而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星光璀璨,更為神聖不朽——那便是你的成功。”梭羅說。他充分調用五官來接觸大自然,“看、聞、嘗、聽、摸”。他尤為喜歡用嗅覺,據說可以嗅到半英裏外的某種杜鵑花。《瓦爾登湖》就是他以親身經曆提醒人們可以怎樣去生活和思考。其中寫道:“為什麼人們一生下來就開始挖掘他們的墳墓呢?”“……讓我們首先像自然那樣簡樸而健康,驅散籠罩在我們額頭上的愁雲,給我們身上來一點兒活力吧。”
梭羅後來被視為環保主義者、生態主義哲學傢、熱愛大自然的行動主義者,但懷特對這些標簽都不能苟同,他喜歡梭羅隻是因為《瓦爾登湖》“正言警告人可能失去寶貴的東西……它宣揚瞭積極崇拜的力量”。
莫蘭的建議或許就是這個意思:要做點兒什麼,而不是消極地等待鋼筋水泥的叢林自己會長齣絢爛的花朵。
懷特也沒有想去尋找田園牧歌,他嚮梭羅緻敬的方式就是去農場,真實地與各種煩惱和瑣碎做伴。而且,農場不再是一種生活方式,“就在將維生素和計時開關引進他的雞捨的過程中,農場主忽略瞭雞蛋的意義”,懷特不知道這個憂傷的故事如何結局,隻是認真地扮演著自己的農場主角色,一直到死。在懷特看來,現代社會的光怪陸離,未必會讓梭羅,那個拿著斧頭樹的人暈頭轉嚮,“不管在哪裏,他看到的,不過是舊日人的睏境和愚妄以新的形式和規模再現——無法無天,如牛負重,鄙吝低下,而與此同時,他們顯然有能力實現心智與靈魂的升華”。
那些1948年的紐約上班族沒有好好看過的花兒,如今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開得更為盛大,但仍然有很多人在錯過,再三地錯過,帶著自己的虛妄與不滿,不停地嘆息,焦慮,兜轉。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錯過的不僅僅是花吧。
人們都相信花兒與自然有很多好處。美國文學和哲學開拓者之一的愛默生曾說:“對於被苦悶的工作或群居生活所束縛的肉體和精神,自然是一劑良藥,足以恢復它們的情調。”“在自然界永恒的寜靜中,人又發現瞭自我。”他寫過一本《論自然》,激發他靈感的是在巴黎遊覽植物園的經曆。
作傢奧爾森也曾發錶過一場題為“那些無形之物”的演講,他將曼哈頓中央公園的綠洲,稱作工業化城市裏的心靈避難所。他解釋說,“那些無形之物”是能夠激起我們的情感、關係到我們的幸福與滿足、使得我們的生活更有價值的東西。
幾乎所有標榜自然的人,從被塗改瞭無數版本的“天人閤一”,到那些打著自然或植物療愈旗號的商傢和心靈雞湯,都是基於一個假設的前提:自然界的變化過程和人的精神變化過程本質上是一緻的,如果人感到自己精神睏頓或紊亂,主要是因為節奏被打亂瞭,隻要再次擁抱大自然,重新調理自己的節律,就會獲得治愈。
這個前提很難完全被納入科學的論證。不過,這些理念在今天的風靡,是因為人們(尤其是都市人群)普遍感到失去瞭與周圍環境,與親人乃至與自己的聯係,存在感成瞭疑問吧。所以,人們希望能有私傢的綠地,哪怕陽颱一角,喜歡常去公園、野地,甚至去加入那些“自給自足社區”,除瞭部分是逃離和排解壓力的需要,多半也是有修復這些關係的心理需求。
社會心理學傢肯尼特·格根在《吃撐的自我》中描述道,與前人相比,現在的我們在生活中與更多的人建立瞭關係,但繼而也有同樣多的人被我們丟失關係。人們不斷地相遇,熟絡,然後又沒有任何告彆地消失在彼此的生活裏,過瞭一段時間,又可能在另一個偶然裏再次相遇。為瞭抵禦這種變動感帶來的傷害,人很容易變得疏離和冷漠。與此相比,在庸碌的生活裏,在龐大城市的一角,有一朵小花可以惦記,不管它是在公寓陽颱裏,在公園中,還是在郊外的山野上,都意味著一種穩定的、安慰的寄托。
在時間碎片化和多版本日程交叉的生活裏,按照自然節律耐心地養護花草,意味著找迴集中精力而不是興趣散漫的感覺;考慮修剪、上肥這些有著具體技巧和意義的事情,而不是陷入種種抽象的功效辯論裏,長時間耐心地培育,收獲幾日花開,也可謂一種遠離算計、少功利的嗜好。這一般都能讓自己感覺好一些。甚至於,在捷剋人恰佩剋看來,園丁是為瞭未來而活的:“今年的玫瑰開瞭,我們會想,到瞭明年,它會開得更好;這棵小針鬆再過個幾十年,就會長成參天大樹瞭……美好的永遠在前方等著我們。每過一年,植物都會更加蔥鬱、美麗。我們會發自內心地感謝上帝:我們又活過瞭一年!”
而如果能在與花花草草的對話中,解放自己的位置感,聽到世界其他角落傳來的聲音,更是難得。
在去瓦爾登湖前4年,梭羅曾在一則日記裏寫道:“夜的一縷細聲引我側耳傾聽,令生命有說不齣的沉靜與莊嚴。”而在哲學傢哈特穆特·羅薩看來,主要由城市化、科技化組成的現代史,是越來越加速發展的曆史,同時也是“世界越來越變得無聲”的曆史:都市人已經聽不到世界發齣的聲音瞭。他提齣要恢復人與世界的“共鳴”。這個“共鳴”也是基於上述信奉節律同步的假設。
加裏·斯奈德是一個自信能聽到這種“細聲”與“共鳴”的人。他一生像流浪者一樣遊曆瞭很多地方,但他認為探究和遠足的佳目標還是能夠返迴低地,“環顧一下我們周圍所有的土地,諸如農業用地、郊區地方、都市地盤等……這些所用之地可被修復”。他在《禪定荒野》裏寫道,“他們或者在海上航行,在海灣裏及河流中駕著愛斯基摩皮艇,或者悉心打理花園,剝著洋蔥,甚至隻是喜歡坐在打坐的上。關鍵在於他們與真實的世界、真
實的自我有著親密的接觸。‘神聖’旨在幫助我們(不僅僅指人類)剔除小我,融進山河並存的曼荼羅宇宙之中”。
不過,這組專題沒有這麼嚴肅和單一。我們藉助花梳理瞭東西方人的審美和自然觀,更講述瞭幾十個人與花的小故事。它們都是如此微妙、多義,正應瞭那句“一花一世界”。
而且,選擇講這樣一組故事,與其說是因為花給瞭我們很多好處,不如說是通過對它們的愛,我們給瞭自己以自由。這是一個挺不錯的嗜好,對吧?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裏說:“讓人滿足的嗜好必須在很大程度上是沒用處、沒效率、費時費力或落後於潮流的。”在手工時代製造機器,和在今天的機器時代迷戀手工,都是這種心理的反映。好玩的是,他寫完這段分析後,就不願繼續瞭,因為這樣分析太過嚴肅,“而變得嚴肅對有嗜好的人來說是個嚴重錯誤……願意去做,這就是充分的理由……舉啞鈴不屬於嗜好,那隻是在錶示自己要做於己有益的事,卻不是在堅持自由”。
希望這本特輯,能貯存你的自由。
序言
讀到《目客001:花朵與我》這個書名,我立刻被它所營造齣的一種清新脫俗的意境所吸引。它不像一些宏大敘事或者知識性的書籍那樣,用一些復雜的詞匯來吸引眼球,而是用最樸素、最直接的方式,將讀者的思緒引嚮自然,引嚮那些被許多人忽略的美好事物。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很可能是一種對花朵的細緻觀察與個人情感的交織。“花朵”本身就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它們的美麗、脆弱、生命力的展現,常常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而“我”的加入,則讓這種感受變得更加具象化,仿佛作者是在用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語言,去述說自己與花朵之間發生的故事,或者是一種心靈的對話。我尤其喜歡那些能夠捕捉生活細微之處的書籍,它們往往能讓我們在日常中發現詩意,在平凡中感受到不凡。比如,書中可能會描繪某個特定品種的花朵,從它的萌芽、綻放到凋零,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生命的力量和哲理。又或者,作者會以花朵為引子,去迴憶一些與花朵相關的往事,那些青澀的戀情,那些溫暖的親情,亦或是那些獨自一人的靜謐時光。9787508650678 這個ISBN號,也讓我對這本書的齣版方産生瞭一些聯想。如果這是一個知名齣版社的作品,那麼其內容和品質自然會有一定的保障。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芬芳的花園,感受著微風輕拂,聽著鳥語花香,讓心靈得到一次徹底的洗滌與淨化。
評分這本《目客001:花朵與我》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股詩意和親切感。“目客”這個名字,總讓人聯想到一些細緻入微的觀察者,而“花朵與我”則直白地揭示瞭內容的主題,似乎是在講述人與自然,特彆是與花朵之間那種細膩而溫暖的連接。雖然我還沒有真正翻開這本書,但僅僅是書名和這個唯一的數字代號“001”,就勾勒齣瞭一種係列感,仿佛它是一個故事的開端,一個精心策劃的係列的第一部,讓人對其後續發展充滿好奇。我常常會被那些以“XX與我”為標題的書籍所吸引,因為它們往往帶著一種強烈的個人視角,能夠深入探索情感、思想和生活的細微之處。花朵,作為生命中最純粹、最美好的象徵之一,承載著太多人的情感寄托——可以是浪漫、可以是哀傷、也可以是生命的頑強。而“我”則代錶著讀者自己,或者是一個虛構的主角,將讀者的情感和視角代入其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描繪齣一種寜靜而美好的畫麵,或許是在某個陽光明媚的午後,主人公在花園裏與花朵靜靜相處,感受著微風拂過臉頰,聽著蜜蜂嗡嗡的聲音,聞著陣陣花香。這種場景,本身就足夠治愈人心。我想象中的“目客”係列,很可能是一種介於散文、攝影集和內心獨白之間的混閤體,用文字和可能的圖像,將那些轉瞬即逝的美好定格下來,讓讀者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喘息與寜靜。9787508650678 這個ISBN號,雖然是一個數字,但它代錶著這本書在茫茫書海中的獨特定位,也暗示著它背後所蘊含的某種專業性和嚴謹性,或許是某個齣版社精心打造的品牌係列,這更增加瞭我對它品質的期待。
評分《目客001:花朵與我》這個書名,有一種淡淡的文藝氣息,很吸引我。“目客”,讓我聯想到一種安靜的觀察者,用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的細微之處,而“花朵與我”,則直接點明瞭觀察的對象和視角。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可能是一種對花朵的細緻描繪,也可能是一種藉花喻人,通過花朵的生長、綻放、枯萎,來錶達作者對生命、情感、時光的理解。我尤其喜歡那些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書籍,它們往往能夠真實地反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想象一下,作者可能在某個清晨,發現瞭一株悄然綻放的花朵,於是便開始瞭一段關於這朵花的觀察與思考。也許是它獨特的花瓣形狀,也許是它鮮艷的色彩,也許是它散發齣的淡淡香氣,都能引發作者一係列的情感聯想。又或者,作者會將自己的人生經曆與花朵的生命周期進行對比,從花朵的短暫絢爛中感悟生命的意義,從花朵的頑強生命力中汲取前進的力量。9787508650678 這個ISBN號,對我來說,就像是這本書在信息時代的一個獨特身份證,它代錶著這本書是經過正規齣版渠道誕生的,也可能意味著它擁有一定的市場影響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一種細膩而有深度的筆觸,帶領我走進一個充滿生命力和詩意的世界,讓我通過作者的眼睛,去發現花朵的美麗,也去反思自己的人生。
評分《目客001:花朵與我》這個書名,有一種特彆的親切感,就好像一個熟悉的朋友在輕輕地呼喚你。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準確地觸碰到內心深處對美好事物的嚮往。“花朵”是生命中最精緻的錶達,它們在短暫的生命裏綻放齣驚人的美麗,總能輕易地俘獲人心。而“我”的加入,則將這種對美的欣賞,升華為一種個人化的情感體驗,讓讀者仿佛能夠感同身受,與作者一同去感受那份與花朵的連接。我想象中的這本書,可能不是一本冰冷的植物百科,也不是一本賣弄技巧的攝影集,而更像是一本充滿溫情的散文集,或者是一本帶著細膩筆觸的日記。作者或許會用最樸實的語言,去記錄自己與某種花朵相遇的故事,講述在某個特定的時刻,某種花朵如何觸動瞭自己的心靈,帶來瞭什麼樣的感悟。我非常欣賞那些能夠將日常生活中的小美好放大、並賦予其深刻意義的書籍。花朵,就是這樣一種能夠帶來無盡靈感的存在。它們或許會在陽光下閃耀著迷人的光澤,或許會在雨滴中顯得更加嬌嫩欲墜,又或許會在風中搖曳齣動人的舞姿。9787508650678 這個ISBN號,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無聲的保證,它代錶著這本書已經通過瞭某種嚴格的篩選,具備瞭齣版的資格,也可能暗示著它齣自一個在齣版界有一定影響力的平颱,這讓我對它的內容品質有瞭更多的期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治愈的力量,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暫時忘卻煩惱,沉浸在花朵帶來的純粹與美好之中。
評分《目客001:花朵與我》的書名,總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它沒有磅礴的氣勢,也沒有驚心動魄的字眼,卻像一首輕輕吟唱的歌謠,直抵人心。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個畫麵:一個人,也許是靜靜地坐在窗邊,也許是漫步在鄉間小徑,身邊盛開著各色的花朵,而這個人,正與這些花朵進行著一場無聲的交流。“目客”這兩個字,我理解為一種“以眼為客”的觀察者,它暗示著書中可能充滿瞭對花朵形態、色彩、生長過程的細緻描摹,同時也可能包含著作者通過觀察花朵所引發的深刻思考。而“花朵與我”,則將這種觀察者的視角與個人的情感體驗巧妙地結閤起來,使得整本書不僅僅是對自然的記錄,更是一次心靈的探尋。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找到一些與花朵相關的、具有哲學意味的探討。比如,花朵的短暫與永恒,它們的絢爛與凋零,是否能映照齣人生的某種狀態?或者,在不同的花朵身上,是否能看到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影子?9787508650678 這個國際標準書號,對我而言,更像是打開這扇通往美好世界大門的鑰匙,它代錶著這本書在數字化的世界裏擁有瞭自己的身份,也預示著它可能具備瞭某種被反復印刷、被廣泛傳播的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以一種溫暖而充滿智慧的方式,帶領我走進一個更加詩意、更加感性的世界,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自然的關係,並在花朵的靜默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