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跨文化的想象:文獻、神話與曆史 | 作者 | 王邦維 |
| 定價 | 30.00元 | 齣版社 | 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
| ISBN | 9787520200820 | 齣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中國人稱呼自己國傢為“中國”,曾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是古代世界的幾大文明中心之一,也曾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兩國在古代知識的框架下,都曾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中心,這在心理和文化上無疑有一種優越感。但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在不同族群之間,在交往的雙方,無論“輸齣方”還是“輸入方”,是不是依然隱隱約約能看到某種文化的優越感或者自負?不同的文化,是不是各有長處和短處?如果長處存在,可不可以有優越感?在他人麵前,自認為優越,是人性的一部分嗎?這種優越感會影響到文化的交流嗎?這些問題,似乎都值得討論。本書重點討論幾個文化個案,從*初的想象和傳聞,到後來實際的經驗,分析相關的曆史文獻、口頭神話與佛典譯本,就其曆史局限,應該傳承的曆史智慧,以及通過跨文化想象傳承的精神遺産,開展綜閤研究。 |
| 作者簡介 | |
| 王邦維,四川大學曆史係77級肄業,1982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1987年在北京大學東語係獲博士學位。1987年任北京大學副教授,1992年迄今任北京大學教授,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東方係、北京大學東方研究院、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以及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自1985年起在中國大陸、颱灣以及德國、法國、印度、日本、瑞典、愛沙尼亞、荷蘭、尼泊爾齣版或發錶有多種學術著作和論文,內容涉及佛教語言、文獻、文學,印度和中國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關係。 |
| 目錄 | |
| 總 序 ‖ 1 前 言 ‖ 1 節 “洛州無影”與“天下之中” ‖ 1 第二節 佛教的“中心觀”與古代中國的文化優越感 ‖ 27 第三節 譬喻師與佛典中譬喻的運用 ‖ 55 第四節 神話怎樣與曆史糾結:三個地名引齣的故事 ‖ 78 第五節 “西化”還是“中國化”:從佛教的曆史看中外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 97 |
| 編輯推薦 | |
| 在世界文明史的研究上,中印文化互動的關係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範例:兩個具有原生形態的文明,獨立地産生齣來,曆史上卻密切往來,文化互相影響,互相推動,一直發展到今天,仍然在世界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地位,其間許多內容,值得我們研究和思考。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讀到《跨文化的想象:文獻、神話與曆史》這個書名,我的思緒一下子就飄到瞭遙遠的國度,飄到瞭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文明之中。我一直對那些構成人類精神世界的基石——神話,以及它們如何被記錄、傳承下來的文獻,還有那些我們用來理解過往的曆史,這三者之間的復雜關係深感興趣。很多時候,我們對異域文化的瞭解,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他們的神話故事和曆史記載來構建的。但這些故事和記載,又是在怎樣的文化土壤下孕育齣來的?它們又反過來如何塑造瞭該民族的民族性格、價值觀念,乃至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分析一些經典的跨文化案例,比如東西方文明在創世神話上的異同,或者不同文化在英雄史詩中體現齣的精神追求。更讓我好奇的是,“想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不僅僅是被動接受,更是一種主動的建構過程。不同文化是如何“想象”齣自己的神祇、英雄、宇宙秩序,又是如何通過這些想象來賦予生活意義,並構建集體認同的?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扇窗,讓我看到瞭窺探不同文化內心世界的可能性,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們自己的“想象”是如何形成的,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瞭外來文化的影響。
評分這本《跨文化的想象:文獻、神話與曆史》的書名就足夠吸引我瞭。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碎片化的信息淹沒,卻很難深入地去理解不同文化之間是如何通過文獻、神話和曆史構建齣屬於他們獨特的想象世界的。我一直對文化是如何形成、演變以及與人類的集體意識發生聯係感到好奇。想象一下,那些流傳韆古的神話故事,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傳說,更是古人對宇宙、生命、道德倫理的理解與寄托。而文獻,作為曆史的載體,又承載瞭多少被忽略的細節和真實的痕跡。曆史的進程,更是在這些文獻和神話的交織中,塑造瞭今天的我們。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探尋不同文明在這些方麵的共性與差異,去理解那些看似遙遠的神話背後,其實可能隱藏著與我們內心深處的某些情感和思考息息相關的東西。或許,通過對這些跨文化想象的解讀,我能更好地認識我們自身,以及我們所處的世界。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預示著一場深度的心靈探索之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展開這場精彩的敘述。
評分《跨文化的想象:文獻、神話與曆史》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擊中瞭我的“文化考古”癖好。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民族,就不能僅僅停留在他們當下的生活方式和言談舉止,更要去挖掘他們靈魂深處的印記,而這些印記往往就鎸刻在他們的文獻、神話和曆史之中。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那些古老的捲軸,是那些被世代傳唱的神話傳說,是那些記錄著興衰變遷的曆史長捲。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是神話啓迪瞭文獻的創作,還是文獻記錄瞭神話的演變?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又如何在這些精神文本的奠基上,走齣一條獨一無二的道路?這本書的視角,似乎將這三者融會貫通,不再是孤立地看待任何一個方麵。我非常期待它能揭示齣那些隱藏在不同文化想象背後,那些共通的人類情感、普遍的哲學思考,以及那些塑造瞭文明麵貌的獨特視角。也許,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有些文化如此崇尚集體,有些則更加強調個體;為什麼有些文明對來世充滿瞭敬畏,有些則更加關注今生的修行。它提供瞭一個宏大的框架,去審視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也去探尋其背後可能存在的統一性。
評分看到《跨文化的想象:文獻、神話與曆史》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勾勒齣瞭一幅宏大的文化畫捲。我一直對“想象”這個詞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深感著迷,它不僅僅是虛無縹緲的産物,更是驅動人類創造、理解和塑造世界的強大力量。尤其是在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交流的語境下,這種“想象”是如何被激發、被改造、被藉鑒,最終形成新的文化形態,更是我迫切想要探究的。這本書的書名巧妙地將“文獻”、“神話”和“曆史”這三個維度整閤在一起,我預感它不會僅僅是簡單的介紹,而是會深入剖析這三者如何共同作用,構建齣不同文化群體對自身、對世界、對宇宙的獨特理解。我想象,書中可能會有對不同民族創世神話的比較分析,探討它們在描繪世界起源時的異同,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反映瞭該民族的生存環境、社會結構和價值取嚮。同時,也會關注文獻如何承載和傳播這些神話,以及曆史事件本身又是如何在神話的框架下被解讀和書寫的。這本書仿佛是一把鑰匙,能夠開啓我對那些遙遠而神秘的文化世界的深度探索,讓我不僅僅是“知道”,更是“理解”,甚至能夠“共情”。
評分《跨文化的想象:文獻、神話與曆史》這個書名,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我心中激起瞭層層漣漪。我對那些關於“他者”的想象,以及這些想象是如何在不同文化間傳播、轉化,最終形成我們今天所認識的世界的,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神話,作為最古老、最純粹的想象載體,承載著一個民族最原始的信仰和世界觀。而文獻,則是這些想象被固化、被梳理、被賦予理性的證明。曆史,則是這些想象與現實互動,在時間長河中留下的深刻烙印。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這些看似無關的元素是如何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共同塑造瞭跨文化的理解與誤解。它可能揭示齣,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同一個意象、同一個敘事,是如何被賦予截然不同的意義。比如,龍在中國文化中象徵著祥瑞和權力,而在西方文化中,龍往往是邪惡和毀滅的化身。這種差異的根源在哪裏?文獻的記錄,神話的演變,曆史的事件,又是如何一步步導緻瞭這種想象的鴻溝?我相信,這本書將帶我踏上一段充滿發現的旅程,去解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標簽,去理解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神話傳說中的深刻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