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報告:2016:整體性保護: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

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報告:2016:整體性保護: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肖遠平 柴立 著
圖書標籤:
  • 少數民族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文化生態保護區
  • 民族文化
  • 文化多樣性
  • 中國
  • 報告
  • 2016
  • 整體性保護
  • 文化遺産保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1806
商品編碼:2981968972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8-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報告:2016:整體性保護: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 作者 肖遠平 柴立
定價 98.00元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 9787509791806 齣版日期 2016-08-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本書以“整體性保護: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為主題,並收錄瞭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保護的其他相關*研究成果;同時在2015年報告的基礎上,對我國四批*非遺代錶性項目名錄和四批*非遺代錶性項目名錄代錶性傳承人中的其餘五類進行瞭仔細統計和分析,並結閤各類非遺保護傳承的基本現狀,利用文獻資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等方法,指齣瞭未來少數民族非遺發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可行性路徑。

   作者簡介
肖遠平,男,1965年生,彝族,貴州大方縣人。現任貴州民族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教授,文學博士;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貴州民族大學文藝學、民俗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碩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民族教育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教育學會理事,中國民俗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貴州省彝學研究會副會長,貴州省民族文化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國傢民委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基地主任、首席專傢,貴州民族大學第九批學科帶頭人,貴州省委辦公廳“服務決策專傢智庫”成員。主要從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民俗學、文化産業等領域研究。柴立,滿族,貴州宏宇健康産業集團(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醫藥化工高級工程師,貴州民族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醫中藥、民族醫藥文化體係的整理與臨床應用、民族芳香藥物的研究開發及應用體係等領域研究。貴州省“省管專傢”、省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委員,貴州省“科技興企之星”、貴陽市專業技術帶頭人、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傢、貴陽市促進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先進個人、“第三屆中國經濟百名誠信人物”,獲省人民“有特殊貢獻專傢津貼”。先後開發有*新藥“金喉健噴霧劑”、“保婦康泡沫劑”等品種,均獲20年國傢發明。近年來,主持完成國傢計委批復立項的中藥現代化重大專項“500萬瓶保婦康泡沫劑高技術産業化示範工程項目”;國傢科技部兩個十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貴州中藥現代化科技産業基地關鍵技術研究”和“西部開發科技行動計劃——貴州天麻、杜仲等地道藥材規範種植”;參與完成兩個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單味中藥精製顆粒的化學研究”及“中藥配方顆粒湯劑與傳統湯劑的化學組成及藥效學研究”。曾獲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奬、華夏醫學科技一等奬。王偉傑,男,博士,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産業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嚮:文化遺産與文化産業。

   目錄
Ⅰ 總報告
1 2007~2015年中國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基本經驗、問題及未來發展展望
  【肖遠平 柴 立 王偉傑】/001

Ⅱ 專題篇
2 2006~2015年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報告
  【劉 青 劉敬怡】/029
3 2006~2015年中國少數民族麯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報告【王月月 柴 立】/047
4 2006~2015年中國少數民族傳統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報告【遵世凱 燕】/063
5 2006~2015年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報告【李 任】/077
6 2006~2015年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報告【吳文君 柴 立】/093

Ⅲ 民族篇
7 2006~2015年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與保護發展報告【柴 立 盧 琳】/105
8 2006~2015年佘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報告【崔 磊】/124
9 淺探新疆塔吉剋族傳統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烏 雲 楊可冰】/141
10 新疆維吾爾族刺綉工藝傳承與發展研究【李 群 焦 靜】/154

Ⅳ 理論篇
11 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設立與發展的政策法規保障研究【俞俊峰 李 英】/168
12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生存空間研究【莫 晸】/182
13 遺産地社區小學生傳承非遺的研究與服務實踐
  ——基於社會工作的視角【李 萍】/192
14 文化設施在少數民族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中的功用探析【王 文】/205
15 文化資本視域下多語地區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語言景觀研究
  ——以西江苗寨為例【硃燕鞦】/215

Ⅴ 案例篇
16 羊樓洞磚茶的源流及其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
  ——兼論羊樓洞磚茶製作技藝的保護與發展對策【姚偉鈞 劉換雲】/231
17 “文化 ”視域下非遺保護與利用研究
  ——以黔東南州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例【龔 翔 肖 煒】/243
18 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開發互動研究
  ——以鄂西土傢族為例【詹一虹 周雨城 陳 瑤】/256
19 黔東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旅遊産業發展關係研究【霍曉麗】/267

Ⅵ 多彩貴州篇
20 貴州省高校教育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孫 佳】/280
21 道真仡佬族吹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劉 洋 薛 強 鄭勇華】/290
22 貴州布依族舞蹈的原生性保護傳承研究【馬 帥 鄧 娟】/306
23 黔東南百鳥衣苗族古瓢琴文化生態研究【鄧 江】/317

Ⅶ 附錄
24 2015年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大事記【李雪南 張米佳】/328

Abstract/339
Contents/342

   編輯推薦
●《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報告(2016)》由貴州民族大學國傢民委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基地負責編寫,是貴州省仁懷市茅颱鎮酒文化坊有限公司、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産業發展研究中心、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等多方科研團隊共同參與研究並發布的關於少數民族非遺整體性保護與發展的研究報告,其主要內容包含瞭貴州民族大學對我國少數民族非遺進行科學傳承和保護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吸納瞭部分學者對此領域的前瞻性研究成果。
●本書以“整體性保護: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為主題,並收錄瞭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保護的其他相關*研究成果;同時在《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報告(2015)》的基礎上,繼續對我國四批*非遺代錶性項目名錄和四批*非遺代錶性項目名錄代錶性傳承人中的其餘五類進行瞭仔細統計和分析,並結閤各類非遺保護傳承的基本現狀,利用文獻資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等方法,指齣瞭未來少數民族非遺發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可行性路徑。

   文摘

   序言

《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報告:2016》 整體性保護: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與發展 內容概述: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曆時數年,匯聚國內外頂尖專傢學者集體智慧,深入一綫調研,全麵梳理和分析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以下簡稱“非遺”)在2016年度的發展現狀、麵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的年度報告。2016年度報告的主題聚焦於“整體性保護: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與發展”,旨在探討如何以生態保護區的理念和實踐,促進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係統性、整體性傳承與發展,並為相關政策製定和實踐提供科學依據與戰略指導。 報告在深入研究非遺保護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以2016年為時間節點,對我國各少數民族地區的非遺保護工作進行瞭細緻的評估。報告內容涵蓋瞭以下幾個關鍵方麵: 第一部分: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 本部分首先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內涵、價值及其在新時代語境下的意義進行辨析,強調其與人民生活、民族認同、生態環境的緊密聯係。在此基礎上,報告係統闡述瞭“整體性保護”的理念,指齣非遺並非孤立的文化符號,而是與生産生活方式、社會組織、自然環境、空間觀念等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報告認為,任何割裂的、碎片化的保護方式都難以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與可持續發展。 針對“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這一核心概念,報告對其起源、發展脈絡、內涵特徵進行瞭深入剖析。報告認為,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是將非遺保護置於更廣闊的生態文明建設視野下,強調人與自然、人與文化的和諧共生。保護區不僅關注非遺本身的傳承,更關注孕育非遺的社會文化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的整體性維護與復蘇。報告詳細介紹瞭本年度報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但不限於:實地調研、案例分析、文獻研究、數據統計、專傢訪談、問捲調查等,確保瞭研究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全麵性。 第二部分:2016年度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概況 本部分以翔實的數據和鮮活的案例,勾勒齣2016年度我國少數民族非遺保護工作的整體圖景。 保護成果與成就: 報告迴顧瞭2016年我國少數民族非遺在國傢、省級、市級申報與認定方麵的進展,重點介紹瞭一批新增的、具有代錶性的少數民族非遺項目及其保護單位。同時,報告也關注瞭非遺傳承人在傳承、創新、發展方麵的努力與成就,包括代錶性傳承人的認定、傳承活動的支持力度、傳承人群體的壯大等。 傳承機製的探索與創新: 報告分析瞭2016年度在非遺傳承機製方麵的新探索,例如:國傢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進展,各地在建立傳習所、培養年輕一代傳承人、推廣非遺技藝方麵的有益嘗試。報告特彆關注瞭非遺與教育、旅遊、文化産業融閤發展的模式,以及這些模式在促進非遺活態傳承中的作用。 麵臨的挑戰與瓶頸: 盡管取得瞭顯著成就,但報告也客觀分析瞭2016年度少數民族非遺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突齣問題。這包括:部分非遺項目傳承人老齡化、後繼乏人;市場經濟衝擊下,傳統生活方式的改變對非遺生存環境的擠壓;部分地區保護資金投入不足、保護能力薄弱;非遺保護的科學性、規範性有待提高;以及在整體性保護理念的實踐中,如何有效協調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的關係等。 區域性發展差異: 報告分析瞭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非遺保護的差異性,指齣瞭發展較快、保護成效顯著的地區和民族,也指齣瞭發展滯後、保護任務艱巨的地區和民族,並對其原因進行瞭初步的探討。 第三部分: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與發展 本部分是報告的核心,重點圍繞“整體性保護”的主題,深入探討瞭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與發展。 概念辨析與實踐模式: 報告進一步明確瞭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概念,強調其區彆於傳統意義上的文化遺産保護區,更側重於一種“活態”的、綜閤性的保護理念。報告梳理和介紹瞭2016年度各地在建設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方麵的實踐模式,例如:以某一個非遺項目為核心,帶動周邊相關的物質文化、生活習俗、自然環境的整體保護;以某個民族聚居區域為載體,將非遺保護融入區域發展規劃;以特定文化主題(如傳統醫藥、民俗節慶、特色工藝)為抓手,構建區域性文化生態網絡等。 建設成效與案例分析: 報告選取瞭若乾在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方麵具有代錶性的地區進行深入案例分析。這些案例涵蓋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特色,展示瞭在生態保護區建設過程中,如何有效地整閤資源、調動各方力量,實現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例如,報告可能分析瞭某個地區如何通過建立原生態的展示體驗空間,吸引遊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從而為非遺傳承提供物質基礎;或者某個地區如何通過引導村民參與非遺傳承活動,重塑民族文化認同,促進社區和諧。 麵臨的挑戰與對策: 報告深入分析瞭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挑戰,包括:規劃的科學性與前瞻性不足;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的平衡難題;社區居民的參與度和受益度問題;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監測評估機製等。針對這些挑戰,報告提齣瞭具體的對策建議,例如:加強科學規劃與頂層設計;創新投融資機製,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構建多元參與的治理體係,提升社區自主性;強調“在地化”的保護策略,尊重民族文化自主性;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體係等。 模式創新與發展趨勢: 報告探討瞭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模式創新,例如:將生態保護區建設與鄉村振興、旅遊扶貧、美麗鄉村建設等國傢戰略有機結閤;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數字博物館、虛擬現實技術)拓展非遺傳播和體驗的渠道;鼓勵非遺與當代藝術、時尚設計等跨界融閤,賦予非遺新的生命力。報告也對未來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發展趨勢進行瞭展望,預測其將朝著更加精細化、係統化、智能化、國際化的方嚮發展。 第四部分:政策建議與未來展望 本部分基於前文的分析和研究,為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整體性保護和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與發展,提齣瞭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議。 完善法律法規體係: 建議進一步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使其更能體現整體性保護的要求,並為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呼籲加大對少數民族非遺保護的財政投入,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的資金保障機製。同時,建議在稅收、金融、用地等方麵給予非遺保護和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更多優惠政策。 強化人纔隊伍建設: 建議加強非遺傳承人培訓,鼓勵高校開設相關專業,培養更多從事非遺研究、保護、傳承、管理、傳播的專業人纔。 促進國際交流與閤作: 鼓勵將我國在少數民族非遺整體性保護和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成功經驗,與國際社會分享,並積極參與國際非遺保護的交流與閤作。 推動理念更新與實踐創新: 報告強調,整體性保護和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需要觀念上的根本性轉變,從“單項保護”走嚮“係統構建”,從“靜態展示”走嚮“動態傳承”,從“政府主導”走嚮“社會協同”。 結語: 《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報告:2016》是一部集理論研究、現狀分析、案例實踐、政策建議於一體的綜閤性報告。它不僅是對2016年度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係統梳理和深度解讀,更是對未來整體性保護模式和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積極探索和戰略指引。本書的齣版,對於進一步提升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水平,促進各民族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它將為政府部門、研究機構、社會組織、傳承人以及所有關心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人們,提供一份寶貴的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令人驚嘆的圖片,色彩斑斕,充滿生活氣息,仿佛能聽到遠方傳來的古老歌謠,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獨特香料味。我一直在思考,非物質文化遺産究竟是什麼?它不僅僅是陳列在博物館裏的文物,更是活在人們生活中的智慧與技藝。從書名中的“整體性保護”就能看齣,作者們並非將非遺視為孤立的個體,而是將其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緊密相連。這讓我對“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構想産生瞭極大的興趣。這是一種怎樣的模式?它如何將環境保護與文化傳承有機結閤?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這些保護區是如何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它們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是如何有效地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的語言、習俗、技藝以及他們的精神世界。我想知道,這些保護區是否為當地居民提供瞭新的發展機遇,讓他們能夠依靠自己的文化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外部的“保護”。此外,我也期待書中能觸及保護區建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例如如何平衡集體利益與個體需求,如何應對市場化帶來的衝擊,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獨特性。這本書,在我眼中,是對中國獨特文化景觀的生動寫照,也是對未來文化發展模式的積極探索。

評分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直緻力於將多元文化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學中。在中國的教育體係中,對於少數民族文化的介紹往往不夠深入和全麵,這使得很多學生對於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缺乏瞭解和尊重。當我看到《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報告:2016:整體性保護: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這個書名時,我立刻意識到這可能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教育資源。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案例和詳實的資料,幫助我更好地嚮學生們展示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魅力,以及“整體性保護”的重要意義。我尤其關注“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因為我希望瞭解這種模式是否能夠為學校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例如如何與當地的保護區閤作,開展一些實地考察和文化體驗活動。我期待書中能夠解釋清楚,什麼是“文化生態”,以及如何通過保護區建設,為非遺的傳承者和學習者創造更好的環境。我也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如何在保護區建設中融入教育元素,讓保護與傳承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培養新一代對民族文化有認同感和傳承責任感的年輕人。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座連接課堂與真實文化的橋梁。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社會變遷頗為關注的讀者,我一直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和文化傳承問題感到憂心。在過去,我們常常聽到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瀕危的呼聲,但如何“活化”和“發展”卻是一個更為復雜的問題。這本書的書名《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報告:2016:整體性保護: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精準地抓住瞭我關注的核心。它點齣瞭“整體性保護”的理念,這錶明作者們認識到非遺的生命力在於其生存的環境,而“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提齣,更是為這種整體性保護提供瞭一個具體的實踐框架。我非常渴望瞭解,這些保護區是如何在現實中運作的?它們是否真的能夠形成一個良性的文化生態係統,讓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其中得以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展示這些保護區在吸引年輕人迴流、鼓勵傳統技藝創新、促進文化旅遊發展等方麵的成功經驗。同時,我也想知道,在實踐過程中,是否齣現瞭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例如如何確保保護的成果惠及當地最直接的文化傳承者,如何避免過度商業化導緻文化異化,以及如何構建更有效的跨部門協作機製。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關於中國文化自信與可持續發展的深刻思考。

評分

我是一個對民族學和人類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能夠深入瞭解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獨特性的係統性讀物。《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報告:2016》這個書名,尤其是“整體性保護”和“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這些字眼,立刻勾起瞭我的研究興趣。我一直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絕非僅僅是靜態的記錄或簡單的傳承,而是一個動態的、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閤的過程。這本書所倡導的“整體性保護”,恰恰呼應瞭我的這種認知。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們是如何界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它的核心功能是什麼?在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是否存在一套科學的評估體係來衡量其成效?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這些保護區在具體執行層麵的政策措施,例如如何進行社區參與式規劃,如何調動社會力量支持,以及如何通過製度設計來保障非遺傳承人的閤法權益。此外,我也對保護區在促進民族文化交流與互鑒方麵的作用充滿好奇,是否能為不同民族的非遺保護提供藉鑒意義?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份關於中國智慧在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實踐指南。

評分

這本書的厚重感撲麵而來,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它承載著沉甸甸的責任與關懷。作為一名對中國多元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對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抱有濃厚的興趣。然而,往往我們接觸到的更多是零散的節日習俗、精美的服飾,或是動聽的歌謠,卻很少有機會深入瞭解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是如何在當下環境中得以傳承和發展,又麵臨著怎樣的挑戰。《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報告:2016》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窗口。書名中“整體性保護”和“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這兩個關鍵詞,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力。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個更加宏觀的視角,不僅僅是單個非遺項目的搶救,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化生態係統中去考量,去思考如何通過建立保護區,讓這些鮮活的文化脈絡得以延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詳實的案例分析,講述那些在保護區中,少數民族群眾如何參與到文化傳承中來,以及保護區建設在製度、資金、人纔等方麵所做的努力和創新。我尤其好奇,在現代化進程加速的今天,如何平衡傳統與發展,如何在保護文化的同時,也保障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主體性。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是對中國寶貴文化遺産的深度探索與珍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