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远方的邀请:泰戈尔游记选
定价:38.00元
作者: 泰戈尔,冯道如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399932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泰戈尔不仅是对世界文学作出了贡献的天才诗人,还是憎恨黑暗、争取光明的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 ——
n一个人格洁白的诗人,一个怜悯弱者,同情于被压迫人们的诗人,一个鼓励爱国精神,激起印度青年反抗英国帝国主义的诗人。 ——茅盾
n既然梵我合一,我与非我合一,人与自然合一,其间的关系,也就是宇宙万有的关系,就只能是和谐与协调。和谐与协调可以说是泰戈尔思想的核心。 ——季羡林
n他的诙谐与智慧使我们想象当年的苏格拉底与老聃。 ——徐志摩
n我不会因为身心倦怠就走马观花、潦草涂鸦。 ——泰戈尔
n内容提要
《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这是众所周知的诗人泰戈尔。
n但这次,他可能还有另外的身份:行走者、记录者、思考者。
n英国、俄国、日本、中国……亚欧大地上散落着泰戈尔的深浅脚印,他用书信、日记与演讲的形式将各地游历的过程清晰道来,在游记中深刻地表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东方与西方的差异及联系。“人不应该只在乎结果,更应注重产生结果的漫长过程”,行走是丈量心灵的方式,思考是抵达心灵的法门,而泰戈尔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博大情怀亦在此间闪耀。
n目录
辑 旅欧札记
n第二辑 俄国书简
n第三辑 日本纪行
n第四辑 中国讲谈
n作者介绍
泰戈尔(1861年—1941年), href='#'>印度 href='#'>诗人、 href='#'>文学家、 href='#'>社会活动家、 href='#'>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凭借《 href='#'>吉檀迦利》成为首位获得 href='#'>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其创作多取材于印度现实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 href='#'>殖民主义、封建制度、愚昧落后思想的重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描绘出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印度社会的变化及新一代的觉醒,同时也记载着他个人的精神探索历程。在创作技巧上,他既吸收民族文学的营养,又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点,艺术成就颇高。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有独特的艺术神韵,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有“印度史诗”之誉。
n文摘
我已年近七十,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失去过耐心。我们的祖国已不堪重负,除了抱怨自己的命运,我别无他法。我曾经希望能以我的微薄之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且我的确这么做了。但是,我的愿望达成的速度远比它破灭的速度要慢。当我看到我们的祖国遭遇巨大的不幸时,我宁愿放弃我所有的荣誉。我也曾向寻求过帮助,然而让人痛心和感到可耻的是,我的某些同胞极力阻挠我的工作,而这些人全靠当局的残羹冷炙豢养着。这是在外国统治下的国家里严重的疾病——他们嫉贤妒能,心胸狭隘,以与自己的同胞作对为荣,再没有比这更毒的毒药了。
nn
……
n细细思考不难发现,欧洲的文明是变动的文明,而非僵化的文明。源源不断的新思想、新行动、新尝试引发接连不断的革命,而欧洲文明正是在这些革命的浪头上展翅翱翔的。在亚洲,唯有日本拥有这样变动不息的天性,能轻松且迅速地跟上欧洲的步伐,并终免于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这是因为,日本无论拿来何种素材,都能将其加以创造,让素材与自身的发展之道协调,为己所用。任何新事物对日本人而言都不是阻碍,那些阻碍在变动而活泼的日本人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这些新事物初看起来有些不合情理地古怪,而后渐渐转化,终演变成自然合宜的存在。
n……
n我们必须明白一点,人类获知的一切真理,都是属于全体人类共有的。金钱和财富属于你们各自的个人所有,但你们不能为了一己之利的财富扩张而掠夺真理,否则就是在出卖上帝的福泽来谋取利益。科学也是真理的一种,它救死扶伤,它消除饥饿,它丰富我们的生活。但是当科学变成强者侵略弱者,从那些沉睡的人们那里窃夺财富的帮凶,这便是对真理的大不敬。而那些亵渎神圣的强盗都将遭受严厉的责罚,他们手中的武器终有一日会将他们吞噬。
n序言
无
这本关于远方和旅行的书,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诗意的召唤,让人忍不住想翻开,去探索那些文字里描绘的世界。我一直对那些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叙事很感兴趣,特别是当讲述者是一位像泰戈尔这样拥有独特洞察力的灵魂时。我期待的不仅仅是风景的描摹,更是通过旅途中的观察,折射出的对生命、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想象一下,一位诗人行走在异国他乡,他眼中所见的,必然与常人不同,那些寻常的街景、古老的遗迹,在他的笔下都会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这种精神层面的“远游”,远比简单的观光游览来得珍贵和耐人寻味。我尤其好奇,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如何激发他新的哲学思考,那些异质的文化元素又是如何融入他一贯的东方智慧之中,形成一种既包容又独特的见解。这本书,对我而言,是通往一次心灵朝圣的门票,是关于“在路上”最优雅的诠释。
评分这本书的副标题强调了“选”的概念,这本身就意味着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编排,每一篇文字都可能是精华中的精华。我推测,这些选篇会围绕几个核心主题展开,例如对自然之美的赞颂、对人类精神共同性的探寻,或是对不同社会形态下生活智慧的比较。我更倾向于那些充满哲理思辨的文章,即“读诗入迷,读游记开悟”。如果能找到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的游历记录,对比泰戈尔心境的变化,那将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不会去寻找那些过于直白的情绪宣泄,而是更欣赏那种经过沉淀后的、内敛而深邃的感悟。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应是一份快速消费品,而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茶,每一口都能带来新的回味,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未曾察觉的细节,它应该是一扇通往更广阔精神世界的窗户。
评分阅读游记,我最看重的是作者是否能成功地构建一种“沉浸感”。如果一本书仅仅停留在对景色的白描,读者很难真正“进入”那个时空。我希望这本书的描述能达到一种感官上的丰富,让人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听到街道上的喧嚣,甚至触摸到古老石墙的粗粝质感。尤其是在描述一些历史悠久的地方时,文字需要有厚重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时间在这里凝固的力量。这种厚重感不应是枯燥的历史说教,而是通过细节的捕捉,将历史的余韵巧妙地编织进当下的情境中。此外,我对作者如何处理“孤独”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旅行中难免会有独处的时刻,如何在这种状态下与内心对话,并将这份内心的风景转化为有力量的文字,是检验一位旅行文学家功底的关键。我期待的是那种高贵的孤独,而非无助的寂寥。
评分从书名的结构来看,“远方的邀请”似乎暗示着一种主动的、被期待的召唤,而非被动的走马观花。这让我联想到那种充满目的性的探索,作者带着明确的问题或情感需求出发,并在旅途中寻求解答。我十分欣赏那种带着批判性眼光去审视不同文明的文本,既不盲目崇拜异域,也不固步自封。我期待看到他对西方现代文明与东方古老传统的碰撞与融合的思考,毕竟,这种跨文化体验常常是思想火花迸发的温床。文字的节奏感也是我关注的重点,一位伟大的诗人,即使在写散文或游记时,其文字也应具备音乐般的流动性,读起来应是舒缓而富有韵律的,而非干巴巴的流水账。如果能捕捉到那种在异国情调中,对故土家园的复杂情感——既有思念,又有理解后的释然——那就更完美了,那份情愫往往是最能引起共鸣的。
评分初次接触这类游记文学,往往会有一种误解,以为它只是记录了作者的行程和见闻,但真正引人入胜的,是作者如何将自我融入到旅程之中,并从外界的变迁中反观自身的成长与迷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超越地理限制的广阔视角。旅行,本质上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的暂时逃离,是为了用新的眼光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泰戈尔的文字,想必会像清晨的薄雾一样,温柔地揭开世界的面纱,让我们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理。我特别注重作者对于“相遇”的描写,无论是与人物的交流,还是与自然力量的对视,这些瞬间的碰撞往往是塑造一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石。如果书中有大量关于他与当地人深入交流,探讨信仰、艺术和生活哲学的片段,那将是极大的收获。这不仅仅是一份行程单,更像是一份精神地图,指引我们去探索更深层的自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