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黄浦江水岸旅游导览 | 作者 | 上海市旅游局 |
| 定价 | 88.00元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 ISBN | 9787569920796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页码 | 257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贯通黄浦江两岸四十五公里公共空间,是上海市自2016年以来实施的一项大工程。所谓“公共空间”是指黄浦江自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区段,浦西、浦东两岸合计长约45公里岸线的公共开放空间,涉及杨浦、虹口、黄浦、徐汇、浦东新区五个区的滨江带,主要公共空间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是市民和游客体验上海特色、品味历史文化、欣赏风貌景观、感受城市气息的滨水休闲游憩带。 这片公共空间,涵盖了上海旅游精华的内容,既包括传统的外滩地区,也涵盖了新兴的陆家嘴金融区、世博园区等上海新地标。改造后的四十五公里公共空间,不仅是外地游客观光上海必到的“打卡”之处,也是上海本地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黄浦江水岸旅游导览》详细介绍了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主要景点,是游览上海的导览手册。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一.上海概况 二.黄浦江游览 三.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 四.工业摇篮 航运新篇 4.1 复兴岛 4.2 原中华造船厂(现属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4.3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原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 4.4 杨树浦发电厂(原上海电力公司) 4.5 原杨树浦煤气厂 4.6 杨浦大桥 4.7 中国救捞陈列馆 4.8 东方渔人码头(原上海鱼市场) 4.9 杨树浦水厂 4.10 秦皇岛路码头 4.11 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 4.12 白玉兰广场 4.13 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 五.万国建筑 海派经典 5.1 上海海鸥饭店(上海国际海员俱乐部) 5.2 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 5.3 浦江饭店(原礼查饭店) 5.4 上海大厦(原百老汇大厦) 5.5 外白渡桥 5.6 外滩 5.7 黄浦公园 5.8 外滩源 5.9 光大银行大楼(原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5.10 外滩观光隧道 5.11 中国银行大楼 5.12 和平饭店(原沙逊大厦) 5.13 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原汇中饭店) 5.14 陈毅广场 5.15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大楼(原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5.16 海关大楼(原江海关大厦) 5.17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原汇丰银行大楼) 5.18 元芳大楼(原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5.19 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原上海总会大楼) 5.20 和谐汇(原亚细亚大楼) 5.21 原外滩气象信号台 5.22 延安东路(原洋泾浜) 5.23 延安东路隧道 5.24 十六铺码头 5.25 老码头 5.26 南浦大桥 六.世博西园 创意博览 6.1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原南市发电厂) 6.2 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原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 6.3 中国船舶博览馆(原江南造船厂东区装焊车间) 6.4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6.5 卢浦大桥 6.6 南园滨江绿地 6.7 打浦路隧道 七.艺术西岸 文化长廊 7.1 上海西岸 7.2 龙美术馆 7.3 龙之脊与海事塔 7.4 余德耀美术馆(原上海飞机制造厂大机库) 7.5 西岸艺术中心(原上海飞机制造厂250号厂房) 7.6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7.7 油罐艺术公园(原中航油油库) 7.8 上海梦中心 7.9 黄道婆纪念馆 7.10 徐浦大桥 八.世博高地 锦绣水岸 8.1 三林 8.2 世博地区 8.3 前滩 8.4 东方体育中心 8.5 世博文化公园 8.6 世博源(原世博轴) 8.7 中华艺术宫(原中国国家馆) 8.8 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原世博文化中心) 8.9 南码头滨江文化体育休闲园 8.10 老白渡滨江绿地(原老白渡码头) 九.摩天览胜 时代华章 9.1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9.2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9.3 金茂大厦 9.4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9.5 上海中心大厦 9.6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9.7 陆家嘴滨江大道 9.8 上海船厂滨江绿地(原上海船厂浦东厂区) 9.9 上海民生滨江文化城(原民生码头)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黄浦江水岸旅游导览》: 上海东临东海,南接杭州湾,西与浙江、江苏两省接壤,北界长江人海口,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东端,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的中点。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400多万,现下辖16个区。 上海地势坦荡低平,地形呈东高西低之状。除西南部有佘山、天马山和辰山等少数丘陵山脉外,大多为平原,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南部海域上有位于杭州湾北部金山区境内的“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即大金山岛、小金山岛和浮山岛,也是上海市的个自然保护区。大金山岛主峰高103.4米,是上海境内高点。上海境内河港密布,连接成网,主要河流有黄浦江和苏州河。长江入海口处有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等面积较大的岛屿。上海的气候属北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四季分明。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春雨、梅雨和秋雨三个雨期。 上海市市花为白玉兰,花朵大而洁白,朵朵向上,象征一种开路先锋、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上海市市标是以白玉兰、沙船和螺旋桨三者组成的三角形图案。三角图形似轮船的螺旋桨,象征着上海是一座不断前进的城市;图案中心扬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古老的船舶,象征着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着早春盛开的白玉兰,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机。 上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据青浦区崧泽古文化遗址考证,上海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相传吴王喜狩猎,在今松江一带建华亭,作为贵族的馆舍。战国时期,楚孝王封楚相黄歇为春申君,上海地区曾是他的封地,故上海别称“申”。当时的上海是一个沿海渔村,人们以捕鱼为生,“沪”是上海先民创造的一种捕鱼的工具,故上海简称“沪”。唐天宝十年(751年),设华亭县(即今上海市松江区境内),县境东北的华亭海,即今上海中心城区,“华亭海”就成为上海早的名称。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设上海镇,这是上海地名的由来。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设上海县,上海建城肇始于此,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海县修筑城墙,有效抵御沿海倭寇的掠扰。清乾隆(1736-1796年)、嘉庆(1796-1821年)年间,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运中心,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1840年,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1843年11月17日,上海对外开埠。1845至1849年间,英、美、法等国相继在上海设立租界,开始实行殖民统治长达近一个世纪。1905年同盟会上海分会成立后,上海发生过多次反清斗争,动摇了封建统治。 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21年7月23日,中国党在上海诞生,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1925年“五卅”运动掀起全国人民反帝斗争新高潮。1926年至1927年,为配合北伐战争,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上海发生了“一·二八事变”,即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作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投降,于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八·一三事变”是中日战争中淞沪会战的开端和导火线,淞沪会战打压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嚣张气焰。1949年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主力胜利渡过长江后,对国民党军重兵据守的上海市进行城市攻坚战,解放军发动了以消灭汤恩伯主力、解放大上海为目的的“上海战役”。1949年5月27日,上海国民党守城部队投降,上海解放,从此上海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 |
| 序言 | |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漫步”上海。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叙事节奏,它并非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景点罗列,而是力求深入挖掘每一处水岸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变迁。比如,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如开埠初期,江岸贸易活动对城市格局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描述,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口述资料的引用,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场景。读到某些段落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让人不禁感慨万千——那些曾经繁忙的装卸工人的身影,那些驶向远方的蒸汽船的汽笛声,似乎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鲜活起来。这种对“场所精神”的捕捉和表达,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意识到,黄浦江不仅仅是一条河流,它是一条流动的历史轴线,承载着上海从一个小渔村蜕变为国际大都市的全部记忆。即便是现代化的滨江步道,在作者的笔下,也融入了对过去空间利用的某种呼应与致敬,使得新旧交融的层次感愈发明显。
评分黄浦江边,那片承载着上海百年风云的黄金水岸,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这片区域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介绍手册,更像是一部流动的历史画卷。书里对沿岸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老码头的砖石结构,到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的宏伟叙事,再到陆家嘴摩天大楼群的现代交响,无不展现出上海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生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那些被时间打磨得有些斑驳的角落,比如一些隐藏在弄堂深处的旧式里弄,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细腻的笔触,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旧上海的市井气息与历史的厚重感交织在一起的独特韵味。书中的配图也选取得非常精妙,每一张照片都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江水、关于码头、关于人的故事,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停下来,仔细揣摩画面中的细节,去想象那段逝去或正在发生的时光。这种叙事手法,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地理或建筑介绍,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人文关怀,也让我对这片孕育了无数故事的江岸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读时,你会被其优美的文字和丰富的历史信息所吸引,如同走马观花般领略了江岸的壮美。然而,多读几遍后,你会发现更多隐藏的细节和更深层次的哲理。作者在叙述中常常会穿插一些对人与自然、城市与时间关系的思考,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让这本书的境界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它不再局限于“导览”,而升华为一部关于“城市生命力”的沉思录。比如,书中对江水的恒定与江岸万变的对比描写,那种时空交错的错落感,令人回味无穷。合上书本,我感觉自己对这条孕育了上海的母亲河,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敬畏感的认知。它不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坐标,这本书无疑是理解这个坐标的绝佳钥匙。
评分我一直对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的使用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在探讨黄浦江两岸功能转型的部分,展现出了相当高的专业水准和前瞻性视野。它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现在这里有什么好玩的”的层面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以及如何平衡商业开发与市民休闲需求的复杂课题。书中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岸线利用模式进行了细致的对比,比如从纯粹的运输码头到如今集文化、商业、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滨水空间,这种转变背后的驱动力、遇到的挑战以及成功的经验,都被作者进行了冷静而深入的分析。这种带有批判性思维的论述,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一般的旅游指南。它促使读者去思考,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和保护我们宝贵的城市肌理和自然资源,让每一寸江岸都发挥出最大的公共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洒脱而富有感染力,读起来有一种在江边吹着风、与一位博学的长者对饮畅谈的惬意感。作者的语言非常具有画面感,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让原本坚硬的钢筋水泥和冰冷的历史数据,都带上了鲜活的生命力。举个例子,书中描述到某些特定角度下,夕阳洒在江面上时,那种光影的变幻,简直让人屏息凝神,仿佛自己正站在那个最佳观景点。而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巧妙,它似乎没有严格按照地理顺序,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时间线索进行穿插和对话,这种跳跃性反而制造出一种迷人的韵律感,让人不自觉地想一口气读完。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关于江边发生过的轶事,或是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物侧影,更是为这本“导览”增添了许多人情味,让冰冷的地标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烟火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