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旅游年鉴(2004)
定价:100.00元
作者:中国旅游年鉴编辑部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01
ISBN:97710053710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2.46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一 重要文献专文
重要文献
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胡对导游援藏工作的重要批示
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温家宝总理对“十一”黄金周工作的重要批示
温家宝总理在世界旅游组织第十五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李岚清副总理对旅游市场打假打非专项整治工作的批示
钱其琛副总理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吴仪副总理对旅业抗击“非典工作的批示
副总理吴仪在东盟与中日韩旅游部长特别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副总理吴仪在“200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专文
深入贯彻党的精神旅游业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强化旅游安全管理进一步树立我国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全力打赢防治非典型肺炎这场攻坚战
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打好防治“非典”的攻坚战
在世界旅游组织第七十次执委会上关于中国防治“非典以及
旅游业积极应对情况的报告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实现我国旅游业的
恢复与振兴而努力奋斗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面推动中国旅游业的恢复与振兴
……
二 重大活动、合作交流
三 法规、标准
四 国家旅游局公报
五 旅游业抗击“非典”与恢复振兴
六 2003年中国旅游大事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文学和散文的角度来看,我常常希望阅读不同年代的旅游书籍,以捕捉时代精神的变迁,特别是旅游者心态的演变。我期待《中国旅游年鉴(2004)》中能有一些零星的、非官方的、带有个人色彩的游记摘录或者媒体对旅游现象的评论文章,哪怕是片段也好,来描绘彼时人们对“远方”的想象与体验。然而,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极其严肃、客观、且高度数据化,完全是一本标准的年鉴格式——年份、数字、政策、排名,构成了一张冰冷而严密的网。这种风格有效地记录了“旅游业”的客观运行状态,却完全剥离了“旅游”所蕴含的个体经验与情感投射。我无法从中读到2004年中国人首次踏出国门时的激动心情,也无法体会到国内民众在经济起飞初期对新奇景观的探访热情。它缺少了“人”的温度,变成了一份纯粹的行业档案,对于渴望通过文字感受时代脉搏的普通读者而言,阅读体验相对枯燥,像是在解析一份复杂的财政报表而非阅读一部关于国家发展的史册。
评分我是一名旅行规划师,主要负责为高端客户设计深度文化体验游。因此,我检索《中国旅游年鉴(2004)》时,主要关注点在于当年国内旅游产品供给侧的创新,特别是针对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官方定义、试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我希望了解彼时政府对“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具体落地实践,比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承载力研究,或者农家乐模式在不同省份的差异化发展路径。遗憾的是,书中的“乡村旅游”章节,多半是在强调其带动农民致富的宏观成果,对于旅游接待标准、环境影响评估、以及专业人才培训等细节着墨不多。生态旅游的论述也偏向于概念的阐述,缺少对具体实施案例的案例分析,例如某个示范点的生态指标如何设定,旅游收入如何合理反哺给生态保护。这使得我无法从中提炼出可供现代高端产品开发借鉴的“最佳实践”模板。总体而言,它像是一份对行业“面貌”的快速扫描,而非一份关于“方法论”的深入探讨。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的中国地质旅游和科考旅游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人迹罕至、地貌奇特的地区抱有浓厚兴趣,比如青藏高原、西北戈壁或者西南喀斯特地貌。我翻阅这本书,是期望能找到2004年前后,国家在这些特殊区域的旅游开发政策导向,或者是否有关于地质公园申报的初期信息。然而,年鉴的焦点显然更集中在传统的热门旅游线路和城市观光上。对于那些依赖专业知识和特定基础设施才能到达的“硬核”旅游目的地,描述极其有限,往往只是一笔带过其地理坐标和简要的资源禀赋。例如,对于一些新兴的探险旅游活动,比如高海拔徒步或洞穴探险,书中几乎没有涉及其安全规范、专业向导的培养现状,或者相关的保险政策。这反映出,在那个时间点,旅游业的主流叙事尚未充分覆盖到需要高投入、高专业门槛的细分市场,对我这种追求深度探索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地图”太过于简化和主流化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挺有年代感的。翻开扉页,那股淡淡的油墨味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干燥气息,瞬间把我拉回了二十多年前。我本来是想找一本关于当代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的资料,尤其是近五年来的数据和政策解读。然而,这本书的很多篇幅似乎都聚焦在更基础的、偏向行政统计层面的信息罗列上,比如各省市的旅游局组织架构调整、年度接待人次的原始数据看板,那种感觉就像在阅读一份厚厚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虽然严谨,但对于一个期待了解市场细分、新兴旅游产品创新的读者来说,信息密度略显不足。尤其是在描述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的风貌时,文字的笔触显得有些宏观和概括,缺乏对地方文化精髓、或者说那些真正吸引人的“小众体验”的深入挖掘。例如,我特别想知道,当时新兴的自驾游市场是如何萌芽的,有哪些具体的线路设计和服务配套在那个时期崭露头角,但这些信息点在书中都一笔带过,更像是年鉴性质的记录,而非深入的行业观察报告。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能触摸到行业脉搏的鲜活内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做了什么”的层面。
评分作为一名热衷于中国传统建筑与历史遗迹保护的爱好者,我原本期待《中国旅游年鉴(2004)》能提供一些关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最新动态,或者在2003年至2004年间,有哪些重要的修复项目获得了批准和实施。然而,书中关于文化遗产的部分,更多的是对已有名录的罗列和基础数据的更新,比如游客访问量、门票收入等硬指标。这种侧重于经济效益和接待量的统计方式,让我感觉文化遗产的“价值”被简化了。我更感兴趣的是,在那个年代,对于那些濒临失修的古村落或历史街区,地方政府和民间力量是如何进行早期探索性保护的?是否有关于建筑技艺传承人的记录?或者,针对特定历史时期(比如唐宋或明清)的某个地域性建筑风格,是否有专题性的学术梳理?这些更具专业性和人文关怀的内容,在我的阅读体验中是缺失的。它更像是一份面向宏观管理者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能引发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的文化读物。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寻找那些关于“守望者”的故事,但最终只找到了一堆井然有序的数字表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