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緬會戰

滇緬會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建英 著
圖書標籤:
  • 滇緬會戰
  • 抗戰
  • 二戰
  • 中國遠徵軍
  • 緬甸戰役
  • 曆史
  • 軍事
  • 戰爭
  • 滇緬公路
  • 盟軍閤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林閣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航空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16510346
商品編碼:2982008808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滇緬會戰

定價:42.00元

作者:林建英

齣版社:航空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6510346

字數:

頁碼:26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滇緬會戰是1942年2月至1945年3月間,中國遠徵軍在美、英盟軍的協同下,在雲南省西部和緬甸北部對侵華、侵緬日軍發動的戰役,重新打通瞭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綫,粉碎瞭日軍從西南方嚮進攻中國大後方的企圖。滇緬會戰將中國的抗戰納入世界範圍中,中國軍隊成為中印緬戰區盟軍的主力,阻止瞭日本南進的步伐,粉碎瞭德日意會師中東的迷夢,使中國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得到瞭極大的提升,成為二戰後聯閤國四大國之一。《滇緬會戰》適閤廣大讀者閱讀。

目錄


作者介紹


林建英,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碩士,代錶團梅園新村紀念館館員。參與《北洋檔案》《抗戰中的》《南京百年城市史·人物捲》《日本侵華圖誌》等著作的編寫,在《民國檔案》等刊物發錶論文近十篇。

文摘


《滇緬會戰》:
  終於等來瞭盟軍
  聽聞珍珠港的炮聲後,興奮異常,他苦盼多年的抗日同盟軍終於被日軍親自送來瞭。參加慶祝的國人湧上各大城市的街頭,仿佛勝利已然提前到來。一位目睹瞭重慶街頭歡慶場麵的美國人評論道:“在美國發生珍珠港事件的那一天,這裏就像是次世界大戰休戰慶祝一樣①。”在《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元旦告全國軍民同胞書》中這樣評價他的敵人:“日寇這次發動太平洋戰爭,正用得著我國一句古話——所謂飲鴆止渴。這就是說,他拿烈性的毒酒,來求片刻的興奮,而實際上是自尋絕滅。’
  的興奮是有原因的。早在中國抗戰爆發之初,就認定中日戰爭的後結束隻能是在國際範圍內得以解決。對於堅持抗戰,“的堅定,並不是由於他相信中國自身能夠聚集起足夠的力量把日本人趕齣去。而是由於他確信日本遲早會捲入與某個或某幾個大國的糾紛中②。”他認定非要有國際抗日同盟軍的幫助纔能取得後的勝利,但從中國抗戰剛爆發之時,英美就在推行“隔岸觀火”的政策,並未對中國抵抗侵略的正義行為給予實際幫助。究其原因,無非是害怕仗義執言會損害他們自己的利益。英國張伯倫內閣齣於對德國在歐洲勢力膨脹的嚴重擔憂,以及“防蘇”政策的需要。對日本在華的侵略行徑一味妥協。盡管日本人在中國橫衝直撞,也損害瞭英國在華的外交和經濟權益,甚至還發生瞭包括炸傷英國駐華大使許閣森在內的大小三四百起日英直接衝突,但英方仍然“忍辱負重”,甚至不惜低三下四地嚮日本承諾保證不援助中國,以求能夠保住他在中國及遠東地區的殖民利益。與此同時,身居大洋彼岸的美國人,也暫時放棄瞭他們一貫標榜的所謂“公正”“正義”立場,對日本的侵略利益“不予承認”,但同時又宣布對日本侵華保持“中立”。美國人此時對日本感興趣的是與日方進行戰略原料的物資貿易,從中牟取商業暴利。資料錶明,直至1939年1-8月,美國對日齣口額與兩國貿易額的比率,較1937年、1938年兩年同期的數額仍有增加①。如果把1939年1-8月間美日貿易總額視為100,那麼其貿易額則為71.28,而其中又多為石油及其産成品、鋼鐵廢料、金屬加工機械、銅、汽車及配件、飛機及其零部件等原料。這些恰恰又都是日本維持侵略戰爭所必需的。從這一點來看,美國人實際上是在資助日本發動侵略戰爭。
  英美對日本的妥協、退讓乃至放縱並沒有得到日方的迴報,他們企圖引導日本北進蘇聯的戰略設計也被無情的事實所粉碎。當德意在歐洲大打齣手之後,日本軍隊的魔掌也同時伸嚮瞭英美。1939年2月,日軍攻占瞭海南島;3月31日,日軍又攻占瞭南沙群島。當太陽旗插上瞭這一位於新加坡與馬尼拉之間的島嶼時,英美一些政軍人士纔終於有所醒悟。正如曾任英國駐華公使的卡多根在1938年11月29日的一份備忘錄裏所說的那樣:“我們用討好日本的辦法將終得不到任何東西。如果他們贏得瞭所有的目標,他們仍然會拋棄我們,並且趕走我們②。”然而十分可惜的是,英美當局都依然沒有對日本的南進野心及時進行有效的遏製。1940年6月,日本又趁德意橫行歐洲之機嚮英國提齣瞭新的“必須尊重的要求”。
  ……

序言



長城烽煙:抗戰正麵戰場全景實錄 作者: 張文遠 齣版社: 史海文集齣版社 頁碼: 890頁 定價: 128.00元 裝幀: 精裝 --- 內容簡介: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紮實的文獻考據,全景式地再現瞭自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期間,中國國民革命軍在正麵戰場上所經曆的血與火的洗禮。這不是一部聚焦於某一特定戰役的碎片化敘事,而是試圖構建起一幅涵蓋戰略決策、戰役執行、後勤保障以及官兵心路曆程的立體畫捲。 第一部分:初戰與定型(1937-1938) 本書開篇詳述瞭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在麵對日軍“速戰速決”戰略時的艱難抉擇。從平津淪陷後的戰略轉移,到淞滬會戰的慘烈對決,作者深入分析瞭國民革命軍從地方軍閥整閤到初步形成統一指揮體係的復雜過程。 淞滬的抉擇與代價: 作者不僅細緻描繪瞭寶山、羅店等地的肉搏戰細節,更著重探討瞭蔣介石集團采取“以空間換時間”戰略的深層考量。書中通過大量未曾公開的軍事會議記錄摘要,揭示瞭高層在兵力調配、外援期望以及國際輿論壓力下的心理博弈。重點分析瞭德式裝備的有限效能與日軍空中優勢之間的巨大鴻溝。 南京的悲劇與反思: 對於南京保衛戰,本書采取瞭極為審慎的態度,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除瞭對守軍各部部署的梳理外,更側重於指揮係統在戰事急轉直下時的混亂與失序,以及由此帶來的深遠影響。作者強調,南京的失守不僅是軍事上的挫敗,更是對中國社會信心的重大打擊,也直接促成瞭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和重慶的戰略調整。 徐州會戰的轉摺點: 緊接著,本書詳細解讀瞭徐州會戰,特彆是颱兒莊的勝利。作者認為,颱兒莊的成功並非偶然的“奇跡”,而是基於李宗仁指揮下的兵力集中與戰術機動性,是對日軍輕敵冒進的有力懲戒。但同時,書中也客觀指齣瞭,徐州會戰暴露齣的後勤保障綫過長、戰場協同不力等係統性問題,仍是後續作戰必須麵對的挑戰。 第二部分:戰略相持與消耗(1939-1941) 隨著戰綫拉長,正麵戰場的重心轉嚮瞭對武漢、長沙等戰略節點的爭奪,以及在廣袤腹地展開的消耗戰。這一時期,日軍的戰略目標從占領主要城市轉嚮瞭“治安戰”和對交通綫的切斷。 武漢會戰的拉鋸: 作者將武漢會戰描述為抗戰初期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綫最廣的一次戰役。書中對比瞭中國軍隊在廣德、瑞昌、九江等地的頑強抵抗,分析瞭日軍三個集團軍在長江兩岸的配閤睏境。重點分析瞭國民政府如何通過對長江航運的持續騷擾和對日軍側翼的有限反擊,有效遲滯瞭日軍的“掃蕩”節奏。 長沙的堅守: 湘北戰場的係列戰役,特彆是三次長沙會戰,被本書視為中國軍隊“陣地防禦”戰術的成熟標誌。作者通過對薛嶽“天爐戰法”的精細剖析,揭示瞭其成功的關鍵在於對地形的利用、預備隊的適時投入以及情報獲取的有效性。書中對比瞭三次會戰中,中國軍隊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設伏的戰術演變。 中條山的悲歌與意義: 本部分也花費大量篇幅討論瞭黃河沿岸的戰事,特彆是中條山戰役的得失。作者認為,盡管中條山區域數次失利,付齣瞭巨大代價,但它成功牽製瞭大量日軍精銳,對確保後方基地和物資運輸綫的相對安全起到瞭不可替代的牽製作用。 第三部分:外援與內耗(1942-1944) 進入相持階段,正麵戰場麵臨著日軍戰略的調整——從大規模會戰轉嚮“以攻為守”的局部“以打代消”的掃蕩行動,以及持續的“一號作戰”(豫湘桂戰役)的巨大壓力。 特種作戰與情報: 隨著國際援助(如“飛虎隊”)的到位,本書詳細介紹瞭國民政府軍委會內部情報部門的運作,以及對日軍後勤補給綫(如滇緬公路的初期運輸)的保護與破壞工作。 “一號作戰”的重創: 豫湘桂戰役是抗戰正麵戰場遭受的最嚴重挫摺之一。作者詳盡梳理瞭日軍的戰略意圖——打通大陸交通綫,摧毀中國空軍基地。書中側重於分析中國軍隊在兵力分散、戰綫過長、協同不暢的情況下,如何迅速失守長沙、衡陽等地。特彆是對衡陽保衛戰的分析,突齣展示瞭方先覺部在極端睏境下所展現的堅韌與戰術智慧,盡管最終失守,但其極大地消耗瞭日軍的有生力量,拖延瞭日軍的戰略部署。 第四部分:反攻的曙光(1945)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聚焦於抗戰末期的全麵反攻,即“雪亮行動”的準備與實施。 戰略轉摺: 作者分析瞭在盟軍太平洋戰場取得決定性勝利的背景下,國民政府如何從戰略防禦逐步轉嚮局部反攻。重點介紹瞭對日軍在湖南、廣西、湖北等地占領區的收復戰役,以及中國遠徵軍和駐印軍在緬甸戰場取得的決定性勝利對正麵戰場産生的直接影響。 勝利的代價與遺産: 結語部分,作者並未沉溺於勝利的喜悅,而是對整個正麵戰場的犧牲進行瞭深沉的總結。本書通過對國民革命軍各集團軍戰損率的統計分析,揭示瞭抗戰勝利背後所付齣的驚人代價,並探討瞭這場長期消耗戰對戰後中國政治格局和軍事現代化進程所遺留下的復雜遺産。 全書行文嚴謹,史料豐富,力求在宏大敘事中不失對具體戰術和個體命運的關懷,是研究抗日戰爭正麵戰場不可或缺的參考巨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史料挖掘深度令人贊嘆,作者顯然投入瞭巨大的心血去查閱和比對那些塵封已久的檔案和口述曆史。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戰役背景下不同群體,比如當地民眾、不同派係的軍事力量之間的復雜互動,進行瞭非常細緻的描摹。它沒有把任何一方描繪成絕對的善或惡,而是展現瞭戰爭的灰色地帶,那種在生存壓力下人性所展現齣的復雜性和多麵性。讀到關於後勤補給綫緊張到極限時的描述,我幾乎能聞到那種泥濘和飢餓混閤在一起的腐臭味。這種對微觀層麵的真實還原,遠比宏大的戰略部署更能觸動人心。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解構成瞭無數個鮮活的個體命運,使得整個故事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戰場的殘酷性,讓人在閤上書捲後,仍久久無法忘懷那些小人物的堅韌與無奈。

評分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對曆史事件的還原,更在於它引發的深層思考。它促使我去反思戰爭的本質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衝突與和解。作者在書中巧妙地融入瞭一些關於戰略思想和國際政治博弈的分析,但這些分析從未顯得突兀,而是自然地服務於敘事。比如,它對不同盟友之間微妙的猜忌和協作的探討,展現瞭地緣政治的復雜性遠超簡單的軍事結盟。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那個時期的國際格局有瞭更立體、更成熟的認知,不再是教科書上簡單的是非對錯劃分。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讓讀者能夠跳齣簡單的愛憎,去理解曆史洪流中個體和國傢所麵臨的結構性睏境。

評分

坦率地說,初次接觸這類題材的書籍時,我有些擔心它會過於學術化或枯燥,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爐火純青,高潮迭起,張弛有度。在描述激烈戰鬥場景時,文字如同疾風驟雨,短促有力,充滿瞭動感和緊張感,讓人屏住呼吸,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關鍵的細節。然而,在穿插講述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或戰略會議時的沉思時,筆鋒又變得舒緩而富有哲思,為讀者提供瞭喘息和思考的空間。這種節奏的交替使用,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和持久性,使得即便是在閱讀一些較為復雜的軍事部署章節時,也絲毫沒有感到疲憊。它成功地平衡瞭曆史的嚴謹性和文學的可讀性,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韻味,我很難用單一的詞匯來概括。它時而像一位年邁的老兵在講述他親身經曆的往事,語氣中帶著滄桑和坦誠;時而又像一位冷靜的史學傢,用精確的詞匯剖析事態的發展邏輯。尤其是在描繪環境描寫時,那種對亞熱帶叢林特有的潮濕、悶熱和植被的壓迫感的刻畫,細膩到仿佛能讓人感到皮膚上的黏膩和蚊蟲的叮咬。這種強烈的感官體驗,極大地提升瞭故事的真實感。整體而言,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紮實,情感錶達剋製而有力,沒有過度的煽情,卻能在不經意間擊中讀者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對於任何對那段曆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都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的配色大膽而富有曆史感,那種陳舊的紙張質感似乎能讓人觸摸到曆史的紋理。內頁的排版也處理得非常用心,字體選擇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增添瞭一種厚重感。我特彆喜歡它在關鍵曆史節點插入的一些老照片和地圖,那些模糊的影像和粗糙的綫條,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作者在遣詞造句上展現瞭高超的功力,行文流暢而不失莊嚴,敘事時而磅礴大氣,時而又細膩入微地捕捉人物的內心掙紮。讀完第一部分,我已經能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史詩氛圍,它不僅僅是在記錄事件,更像是在重塑一段已經被時間衝刷的集體記憶。這本書的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沒有采用那種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細節和場景構建,讓讀者仿佛置身事外的觀察者,親曆著曆史的轉摺點。這種敘事的手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沉浸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