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絲綢之路歲時節日民俗體育圖錄
定價:180.00元
作者:李小唐,林春,李重申
齣版社:甘肅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42340979
字數:
頁碼:317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無
內容提要
“歲時”始於上古時期,直至秦、漢前期仍然傳承著自然時序。隨著人們對天文曆法知識的認識及陰陽五行思想觀念深入社會,緻使曆法時間被賦予神秘色彩,歲時、月諱、日禁等時間祭祀、時間禁忌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時間標誌體係。而節日源於季節氣候,與天氣運行、萬物生長有關,寄托著人們對生命的感悟,是天地神人溝通的時刻。人們通過狂歡來釋放自己的心理欲求,傳統民俗體育也得到豐富和發展。絲綢之路是直通歐亞大陸的交通要道,也是華夏文明和印度、希臘、伊斯蘭文明交匯的文化亮點。絲綢之路上聚居著漢、藏、迴鶻、印度、波斯、粟特、朝鮮及康、何、安、石、曹等昭武九姓等移民,商業貿易繁榮,官學和私學並存,儒學及佛、道、祆、摩尼、景教等各種宗教兼容,歲時節日活動頻繁,為民俗體育提供瞭發展的契機,創造瞭門類齊全、內容豐富多彩並帶有鮮明的自發、自娛、自主特徵的群體遊戲、娛樂、競技和休閑方式,其往往由民間結社自籌經費舉辦,衙府、寺院、學校大力支持,具有廣泛的民眾性。
中國文化曆來講究器以載道,物以承文。絲綢之路體育文物凝固瞭曆史變遷的足跡,摺射齣入類進步的曆程,承載著世界各國和各民族精神文明發展的軌跡,反映瞭各種文化的相互影響與融閤。而研究絲綢之路所發現的古代體育文物和文獻,也是當今絲綢之路文化研究中的新潮流。尤其是絲綢之路的歲時節日習俗,作為當時社會的生活相、文化遺産的生活場、文化模式的生活流,以氣魄恢宏的曆史內涵,海納百川的文化氣度灌溉瞭民俗體育之花。民俗體育在曆代歲時節日民俗的涵茹浸潤之中,更是呈現齣獨特的地域和時代風采。20世紀初,敦煌藏經洞齣土瞭5萬餘捲文獻,吐魯番也齣土瞭大量文獻,這些也為我們正確理解當時歲時節日民俗體育中事物的形態提供瞭可靠的資料。可以說,絲綢之路所發現的文獻資料以其相對較強的原始性、係統性和形象性,為絲綢之路歲時節日民俗體育的研究提供瞭大批寶貴的資料,幫助我們解決瞭許多原來模糊不清的問題,填補瞭一些史籍資料缺乏而帶來的研究空白。還有岩畫、陶罐、青銅器、墓葬磚畫、墓葬俑、漢簡、帛書、絹畫和石窟壁畫等大量齣土文物,也為文化和考古研究提供瞭新的視角,形成瞭敦煌學、吐魯番學、簡牘學、長城學、藏學這幾門國際顯學。這是絲綢之路悠久曆史的精華和亮點所在,是絲綢之路各族人民的驕傲。而絲綢之路體育文物和文獻的齣土為研究體育的萌發、體育的起源、歲時節日與民俗體育、體育的傳播與交流,同樣開闢瞭廣闊的研究空間,也為深入探求體育的人文意蘊提供瞭新的內容、新的思維、新的觀照、新的方法。
目錄
無
作者介紹
無
文摘
無
序言
前言
一、歲時節日與民俗體育概述
(一)歲時溯源
(二)歲時的文化特徵
二、民俗體育概述
(一)民俗體育源流
(二)絲綢之路民俗體育的發展
(三)“賽社”與民俗體育
三、絲綢之路各地區歲時節日名目的分類、特徵與民俗
(一)絲綢之路歲時節日名目分類
(二)絲綢之路歲時節日文化
(三)絲綢之路歲時節日與民俗
四、絲綢之路歲時節日與民俗體育
(一)民俗體育的形成與發展
(二)絲綢之路歲時節日民俗體育的文化特徵
(三)歲時節日與民俗體育的內容
(四)歲時節日與民俗體育的發展和演變
五、“元日”節慶的民俗體育形式
(一)百戲
(二)踩高蹺、竹馬、陀螺
(三)博弈、藏鈎、投壺
六、“上元”節日民俗體育的宗教特徵
(一)燃燈、賽社
(二)獅舞、龍舞
(三)走百病與走橋
(四)儺舞、跳百索、捉迷藏
七、“中和節”與民俗體育的休閑意識
(一)遊宴、麯江流觴
(二)鬥草、鬥花、印沙、彈弓
(三)踏歌、樂舞、鬥歌
八、“寒食、清明”節日的民俗體育的競技特徵
(一)踏青、鞦韆、風箏、拔河、擊壤、鬥禽、拋球、踢毽子
(二)蹴鞠、馬球、步打球、捶丸
(三)射術
九、“端午”節日民俗體育的情懷
(一)射柳、滑沙、鬥百草、招花、射粉團
(二)龍舟競渡
(三)水嬉
十、“七夕”與“中鞦”節日民俗體育的傳統意義
(一)七夕、中鞦、賞月、垂釣、鬥蟋蟀
(二)武術
(三)網鷹
十一、“重陽節”的民俗體育與養生之道
(一)登高、賞菊
(二)養生
十二、絲綢之路少數民族節日的民俗體育
(一)少數民族節日民俗體育的特徵
(二)少數民族節日傳統體育的內容
(三)少數民族節日傳統體育的地域性
後記
參考文獻
圖版目錄
翻開這本書,就仿佛被一股古老而溫暖的氣息所包圍,引人深入探尋絲綢之路上那段璀璨的曆史。書中對歲時節日的描繪,充滿瞭詩意與溫情,讓我看到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如何在特定的時節,通過各種儀式來錶達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感恩以及對未來的期盼。那些節日中的故事、傳說、音樂和舞蹈,如同繁星點點,點亮瞭曆史的長夜。我仿佛能聽到悠揚的歌聲,看到歡快的舞蹈,感受到節慶的熱烈氣氛。而書中對民俗體育的詳細介紹,更是讓這幅曆史畫捲增添瞭動感與力量。那些在節日中進行的體育活動,如摔跤、賽馬、射箭、甚至是滑雪等,不僅展現瞭各民族人民的體魄強健和技藝高超,更體現瞭他們頑強拼搏、追求卓越的精神。書中對這些體育項目的描寫,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更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和曆史意義,讓我能夠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它們。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絲綢之路不僅是貿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是人類文明交融與發展的生動見證。
評分初讀此書,就被其濃鬱的文化氣息所吸引,仿佛置身於一個穿越時空的文化展覽。書中對絲綢之路上各個民族歲時節日的細緻描摹,讓我深深體會到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交流融閤的魅力。每一個節日都如同一個獨特的藝術品,經過時間的打磨,散發齣迷人的光彩。我看到瞭那些古老的傳說如何在節日中被傳唱,那些質樸的習俗如何在世代更迭中被傳承。特彆是書中對民俗體育的呈現,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那些充滿地域特色的體育項目,如馬術、摔跤、射箭等,不僅僅是身體的較量,更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它們承載著古人的生存智慧,體現著他們的勇敢與堅韌,也展現瞭不同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我仿佛能想象到,在廣袤的草原上,牧民們策馬揚鞭,在皎潔的月光下,進行著激烈的搏鬥,那是一種原始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景象。書中對這些體育項目的描寫,不僅有其曆史淵源,更有其具體的動作要領和比賽規則,使得讀者能夠身臨其境,感受到其中的樂趣與挑戰。這本書如同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絲綢之路上那些被遺忘的精彩瞬間,感受那份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
評分這是一本令人沉醉的書,它帶領我踏上瞭一條充滿文化魅力的旅程,深入瞭解絲綢之路上豐富多彩的歲時節日與民俗體育。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節日習俗的描繪,如同品嘗著一席匯聚瞭東方智慧的盛宴,每一道菜肴都充滿瞭曆史的芬芳和文化的底蘊。我看到瞭古人在漫長的歲月中,如何將對自然的感悟、對生活的期盼,以及對社群的維係,都融入到每一個節慶的儀式之中。這些節日不僅僅是時間的節點,更是情感的紐帶,是文化的傳承。而書中對民俗體育的精彩呈現,更是讓人眼前一亮。那些充滿力量、技巧和智慧的體育項目,如狩獵、摔跤、賽馬、角抵等,不僅僅是簡單的身體活動,更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是力量與勇氣的頌歌。我仿佛能感受到,在藍天白雲之下,勇士們在競技場上揮灑汗水,展現他們的風采,那是一種震撼心靈的美。這本書讓我對絲綢之路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條物質的通道,更是一條精神的紐帶,連接著不同文明,傳承著人類的智慧與情感。
評分這本書的光影斑駁,像是從遙遠的過去投射而來,吸引著我一步步踏入那條古老而神秘的絲綢之路。書中描繪的並非簡單的地理綫路,而是鮮活的生活畫捲,是代代相傳的情感聯結。我仿佛能聽見駝鈴聲聲,聞到香料的芬芳,感受到高原的風拂過臉頰。書中那些關於歲時節日的細節,如同一顆顆散落在時間長河中的珍珠,晶瑩剔透,摺射齣不同民族的智慧與熱情。我驚嘆於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輪迴的理解,以及他們如何將這些深刻的感悟融入到每一個節日慶典之中。從春節的爆竹聲聲,到仲鞦的月圓之夜,再到鼕至的寒冷圍爐,每一個節點都承載著獨特的儀式和象徵,它們不僅僅是時間的標記,更是心靈的慰藉和情感的寄托。書中對民俗體育的描繪更是生動有趣,那些充滿力量與技巧的錶演,不僅僅是簡單的娛樂,更是民族精神的傳承,是力量的展示,是智慧的較量。我從中看到瞭各民族人民在艱苦環境中,如何通過運動來慶祝豐收,祈求平安,以及維係社群的凝聚力。這本書讓我對“絲綢之路”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一條貿易通道,更是一條連接人心的文化紐帶,一條承載著無數生命故事的文明之路。
評分捧讀此書,仿佛走進瞭曆史的長廊,與古人一同體驗歲時節日的喜悅與莊重,感受民俗體育的激情與活力。書中對絲綢之路沿綫各個民族節日習俗的梳理,細緻入微,充滿瞭人文關懷。每一個節日都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日期,而是背後蘊含著豐富的曆史故事、宗教信仰和生活智慧。從春耕的祈福到鞦收的慶典,從祭祀祖先的虔誠到祈求豐收的歡騰,每一個環節都展現瞭古代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書中關於民俗體育的論述,更是讓人熱血沸騰。那些在節日慶典中進行的體育活動,如賽馬、摔跤、射箭、歌舞錶演等,不僅是娛樂,更是力量、技巧和勇氣的象徵。我看到瞭古代人民如何在這些活動中展現他們的智慧和堅韌,如何在競爭與協作中維係社群的和諧。書中對這些體育項目的描述,不僅有視覺的衝擊力,更有文化層麵的解讀,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這些活動所承載的意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絲綢之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古代文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