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地图册(2015)
定价:10.00元
作者:天地经纬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1160729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地图册(2015)》由中国政区和各省的分省内容构成。每个省区分别表示了该省(区)的全图、该省区省级行政中心的城市地图。在分省图和城市图里均配以文字内容介绍其概况、地形、气候、矿产、经济、旅游等,可使读者方便快捷地了解该省、该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情况及风土人情。
目录
中国政区
北京市
北京市区
天津市
天津市区
河北省
石家庄
太原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
辽宁省
沈阳
长春
吉林省
黑龙江省哈尔滨
上海市
上海市区
江苏省
南京
杭州
浙江省
安徽省
合肥
福州
福建省
江西省
南昌
济南
山东省
河南省
郑州
武汉
湖北省
湖南省
长沙
广州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
海南省
海口
重庆市
重庆市区
成都
四川省
贵州省
贵阳
昆明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拉萨
陕西省
西安
西宁
青海省
甘肃省兰州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
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岛·九龙
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半岛
台湾省
台北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中国历史地理概览》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本来对中国的地理历史了解得比较零散,总觉得时间线和空间概念总是混在一起。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是一股清流。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年代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与当时的地理环境结合起来阐述。比如,读到秦朝统一六国那段,作者没有仅仅描述战役,而是详细分析了崤山、函谷关等关键地理节点的战略意义,以及不同水系对古代交通和物资调配的影响。再往后看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那种因为黄河改道、山脉阻隔而形成的文化屏障和族群迁徙的脉络,在地图的辅助下清晰可见,让人对“地缘政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最赞的是它对不同历史时期“疆域”概念的探讨。它不只是简单地给出边界线,而是深入剖析了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力与实际管辖范围的差异,这对于理解现代中国版图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翻阅它,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看到古人是如何在特定的山川河流中书写命运的。我已经把家里那本老旧的、标注不清的旧地理书收起来了,现在有了它,我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敬畏感又加深了一层。
评分我是一名地理信息科学的学生,手头上的专业书籍大多偏向于GIS技术和遥感数据处理,真正能把宏大叙事与精细地貌结合起来的读物非常少见。这本《中华大地自然奇观与人文脉络》的视角极其独特。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行政区划介绍上,而是将地质构造、气候带的形成,与当地的民俗、建筑风格做了细致的交叉对比。比如,它用大量的篇幅解析了喀斯特地貌对西南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从吊脚楼的结构到粮食作物的选择,无一不体现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刻哲理。书中的插图质量极高,那些手绘的等高线图和风玫瑰图,信息密度大得惊人,而且非常具有艺术感,简直就是地理学的“艺术品”。我尤其喜欢它探讨水资源分配那几章,从长江流域的充沛到西北地区的干旱,不是用简单的降雨量数字带过,而是结合了人类工程学——都江堰、坎儿井这些伟大工程是如何在特定地理条件下被创造出来,并支撑起古代文明的。对于我们这些未来要做空间分析的人来说,这种对自然环境约束力的深刻理解,比单纯的坐标数据更有价值。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很严肃、很“硬核”的工具书,毕竟是关于中国的地图册嘛,我期待的是精确的比例尺和最新的行政区划。然而,这本《丝路沿线文明变迁地图集》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流动性”的史诗。它的主题聚焦于古代的贸易路线和文化传播,重点关注的不是固定边界,而是“连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茶马古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部分,作者用动态的箭头和色彩的渐变来展示商品、信仰和技术的流动方向和强度。它甚至细致地标注了不同时期盐、铁、茶叶的交换点,清晰地勾画出古代中国与中亚、南亚乃至欧洲的经济动脉。这种将经济史和地理信息完美融合的叙事手法,让我对“全球化”这个词有了更古老的理解。翻阅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驼队在戈壁滩上的长途跋涉,耳边仿佛响起了沿途不同语言的叫卖声。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革命性的,它让你看到地图不只是静止的截图,而是历史进程的动态记录。
评分这本《山川形胜: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理意象》对我这个古典文学发烧友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以前读诗词,总觉得那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者“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描写,停留在意境层面,缺乏地理上的实感。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用现代地理学的知识来“还原”古代文人笔下的场景。它会告诉你,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其落差和水流速度在当时是如何通过声音和视觉冲击,影响诗人的创作心境的。它甚至考证了一些著名地点的古今地貌变迁,比如某些古渡口因为泥沙淤积已经消失,但却在唐诗宋词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通过这本书,我不仅重温了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更重要的是,我仿佛穿越时空,站在了那些伟大诗人站立过的地方,感受他们面对的真实山河。这种文学赏析与地理考据的结合,让文本的厚度瞬间提升了一个量级。它教会了我如何用“脚下”去理解“笔下”的中国。
评分我是一位户外运动爱好者,常年徒步穿越一些名山大川,但常常因为对当地地质背景了解不足,无法真正体会到眼前景色的来之不易。这本《中国地质公园与徒步探险指南》让我对“脚下的岩石”产生了全新的敬畏心。它不像一般的旅游指南那样只推荐路线,而是将每一条推荐的徒步路线都嵌入了详细的地质剖面图和岩层形成年代的解释。比如,在介绍某段丹霞地貌时,它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沉积岩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中被风化和侵蚀成如今奇特的造型。书中对于生态系统的描述也极其到位,告诉你为什么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上,植被会突然变得稀疏,以及这种变化对当地野生动物意味着什么。这不再是简单的“看风景”,而是一场关于时间与力量的对话。读完后,我再去攀登那些山峰时,我的目光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树木花草,而是能想象到脚下数亿年前的海洋、火山和构造运动。这本书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探险体验,它将户外活动提升到了科学探索的层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