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适合摄影游的地方
定价:26.00元
作者:黄鹤 等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032413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介绍37个能拍出美丽照片的地方。“行摄”一词渐渐流行。所谓“行摄”就是“旅行和摄影”,是一种边走边拍的状态。更有人定义,“行摄时代”已经到来。本书推荐37个能拍出美丽照片的地方,包括云南梅里雪山、西藏珠穆朗玛峰、四川稻城亚丁三神山、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浙江普陀山岛、新疆喀纳斯湖、青海青海湖、四川九寨沟、湖南凤凰县城、云南束河古镇、黄河壶口瀑布、西藏米堆冰川、敦煌魔鬼城等。在为读者提供旅行服务的同时,我们也想做一名旅行时尚的倡导者。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真的非常具有旅行杂志的质感,而不是那种刻板的旅游手册。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每个目的地时,都会有一个“摄影情绪板”的小版块。这个版块不是单纯的照片罗列,而是用色块、纹理图片和几句富有诗意的短语来营造那种地方独有的氛围感。比如介绍青海茶卡盐湖时,它的情绪板是以极简的蓝白为主色调,配上“倒影、寂静、地平线消失”的关键词,瞬间就能把我的思绪拉到那个空旷的场景中。这种将视觉感受和文字情绪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这些地方的向往。它成功地将“去哪里拍”和“为什么要去拍”完美地结合起来,让我明白了,摄影游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拍到一张“好照片”,更是去体验并记录下那种独特的时空感受。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规划行程,更是在酝酿一场视觉冒险,这对我来说,是最高的评价。
评分这本《中国适合摄影游的地方》简直是为我这种热衷于“扫街”和寻找小众秘境的摄影爱好者量身定制的指南!我前阵子刚从西南回来,原本计划是去贵州看看梯田和少数民族村寨,结果光是查资料就花了我好几天,各种交通信息、最佳光线时间简直是头疼。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停留在那种人尽皆知的景点,而是深入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角落。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云南怒江大峡谷深处一个叫“老姆登”的小村落,不仅配上了极具感染力的实拍照片,更重要的是,它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拍摄建议:什么时候拍雾气最浓,哪个角度能把教堂和雪山框在一起,甚至连当地向导的联系方式都标注了。这可比网上那些零散的游记靠谱多了,感觉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本地老法师全程陪同。尤其对于风光摄影来说,地理位置的精确度和季节性建议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到位,让我对下一次的川西之行充满了信心,我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收拾我的长焦镜头了。
评分我是一个刚接触摄影没多久的新手,经常感到迷茫,不知道去哪里拍,也不知道该拍什么。我需要的不是那些大师级别的深奥理论,而是能立刻上手、建立信心的“实操手册”。《中国适合摄影游的地方》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贴心,它不仅仅是一个“景点列表”,更像是一份分阶段的学习计划。书里很多地方的介绍,都附带着“新手友好度”的指数和“推荐主题”的建议。比如,去浙江乌镇,它明确告诉新手,不要去主干道挤着拍船,而是建议去侧面的小巷子里寻找被光线切割的墙面,练习捕捉静物和光影的变化。而且,它还非常注重“安全”和“尊重当地文化”的提醒,比如去西藏拍摄寺庙时需要注意的禁忌,或者在某些偏远地区拍摄人物时如何礼貌地沟通。这种人文关怀和对新手的引导,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在看一本冰冷的工具书,而是在接受一位耐心的导师的教诲。
评分我是一个业余的城市人文摄影师,我对那种大气的山水风光兴趣不大,我更喜欢捕捉城市肌理中的瞬间和人物的烟火气。坦白说,市面上很多摄影指南都堆砌着九寨沟、张家界这种“标准答案”,对于我们想拍出“有故事感”的都市影像的人来说,帮助实在有限。但是《中国适合摄影游的地方》这本书的第三部分——“都市光影与市井生活”——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它不再推崇宏伟的建筑群,而是聚焦于老旧的里弄、热闹的早市、甚至是特定行业的工作场景。比如,它推荐我去上海的田子坊(但这儿我已经拍腻了),但随后它重点介绍了上海法租界一带保留下来的老式晾衣杆构图,以及如何在清晨的菜市场里利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来营造戏剧张力。这种对光影的敏感度和对场景的深度解读,让我意识到,好的照片并非取决于目的地有多美,而在于你如何去“看”这个地方。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口语化,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像是好友在分享他的私藏打卡地,让人忍不住想立刻背起相机出门实践。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主题指南书一向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都是“标题党”,内容空泛,图文不符。然而,这本《中国适合摄影游的地方》在专业性上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器材选择和后期处理的建议上,做得相当细致。它没有简单地告诉你“带上广角镜头”,而是根据不同地貌(比如高原雪山、潮湿的南方盆地、干燥的西北戈壁)推荐了不同镀膜的UV镜和偏振镜的使用时机。更绝的是,书中穿插了几页关于“如何利用当地材料辅助拍摄”的片段,比如在敦煌拍摄时,如何利用风沙的颗粒感来模拟胶片质感,或者在福建土楼拍摄时,如何利用圆形结构和几何线条来平衡构图。对于一个对技术细节有强迫症的器材党来说,这种“硬核”干货比那些光有美图的影集有价值得多。我甚至注意到,它对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白平衡设置都有详尽的表格参考,这无疑能帮我在现场节省大量调试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