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国家旅游智库研究专辑 国家旅游形象:战略研究与中国实践

南开大学国家旅游智库研究专辑 国家旅游形象:战略研究与中国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长虹,陈晔,陈增祥 著
图书标签:
  • 国家旅游形象
  • 旅游战略
  • 中国旅游
  • 智库研究
  • 南开大学
  • 旅游营销
  • 品牌建设
  • 文化旅游
  • 旅游传播
  • 旅游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ISBN:9787503250804
商品编码:2983385328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南开大学国家旅游智库研究专辑 国家旅游形象:战略研究与中国实践

定价:38.00元

作者:白长虹,陈晔,陈增祥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3250804

字数:

页码:1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南开大学国家旅游智库研究专辑·国家旅游形象:战略研究与中国实践》在整理外关于国家旅游形象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国家旅游形象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人手,以国家目的地角度开展了国家旅游形象的概念和维度研究,开发出了国家旅游形象的测量工具,分析了入境旅游市场的开发重点和潜在市场,并对营销策略运用、保障机制与措施等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行动建议。后研究借鉴了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西班牙、泰国、法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旅游目的地开展旅游形象推广的经验。
  《南开大学国家旅游智库研究专辑·国家旅游形象:战略研究与中国实践》既是关于国家旅游形象研究的一份比较系统化的学术成果汇编,也为提升我国国家旅游形象、打造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旅游强国目标贡献了思路和策略。

目录


国家旅游形象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建设进程及其问题分析
地方旅游部门对国家旅游形象建设的若干认识
目的地国家形象:概念、维度和测量
国家旅游形象的测量工具及其应用
中国入境旅游市场评价指标体系开发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传播
国家旅游形象推广的保障机制研究
国家旅游形象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南开大学国家旅游智库研究专辑:国家旅游形象——战略研究与中国实践 目录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战略构建 第一章:国家旅游形象的内涵、构成与演变 1.1 国家旅游形象的界定与理论溯源 1.1.1 旅游形象的定义与范畴 1.1.2 国家作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独特性 1.1.3 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下的国家旅游形象 1.1.4 国家旅游形象的演变趋势与影响因素 1.2 国家旅游形象的核心构成要素 1.2.1 物理形象: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人造景观等 1.2.2 文化形象: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艺术瑰宝、现代文明等 1.2.3 社会形象:人民素质、社会秩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 1.2.4 经济形象:发展水平、产业特色、消费环境等 1.2.5 品牌形象:国家旅游品牌标识、口号、营销活动等 1.2.6 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的交互作用 1.3 国家旅游形象的塑造机制与传播路径 1.3.1 传播主体:政府、媒体、旅游企业、旅行者、本地居民等 1.3.2 传播媒介:传统媒体、新媒体、口碑传播、实地体验等 1.3.3 传播内容:信息传递、情感连接、故事叙述等 1.3.4 传播效果:认知、态度、行为意向的改变 第二章:国家旅游形象战略的理论框架与设计原则 2.1 国家旅游形象战略的战略意义与价值 2.1.1 提升国家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2.1.2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2.1.3 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 2.1.4 吸引投资与促进国际交流 2.2 国家旅游形象战略构建的核心要素 2.2.1 战略目标设定: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的区分与整合 2.2.2 战略定位分析:目标市场、核心吸引力、差异化竞争 2.2.3 品牌核心价值提炼:如何从丰富多样的元素中萃取最能代表国家的特质 2.2.4 战略信息设计:提炼简洁、有力、富有感染力的传播信息 2.2.5 战略实施路径规划:多方协同、资源整合、持续优化 2.3 国家旅游形象战略设计的关键原则 2.3.1 真实性原则:尊重事实,避免过度包装与夸大 2.3.2 差异化原则:突出独特卖点,避免同质化竞争 2.3.3 整合性原则:各部门、各主体协同一致,形成合力 2.3.4 持续性原则:长期主义,不断调整与优化 2.3.5 参与性原则:鼓励公众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局面 第三章:国家旅游形象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3.1 成功国家旅游形象案例分析 3.1.1 法国:浪漫、时尚与艺术的永恒魅力 3.1.2 意大利:历史、文化与美食的经典传承 3.1.3 新西兰:纯净、自然与探险的极致体验 3.1.4 日本: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注重细节的匠心精神 3.1.5 其他国家代表性案例分析 3.2 国际国家旅游形象塑造的经验借鉴 3.2.1 强有力的国家品牌领导与推广机制 3.2.2 深度挖掘与系统呈现国家文化内涵 3.2.3 善用新媒体与技术手段创新传播方式 3.2.4 注重旅游体验的个性化与品质化 3.2.5 鼓励本土文化创意与产业融合 3.3 国际比较中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定位与反思 3.3.1 我国国家旅游形象的现有优势与劣势 3.3.2 我国国家旅游形象塑造面临的挑战 3.3.3 借鉴国际经验,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战略提供参考 第二部分: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实践探索 第四章: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现状分析与挑战 4.1 中国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4.1.1 自然景观的多元化:山川、湖泊、森林、海岸线等 4.1.2 人文历史的厚重感:古迹、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4.1.3 现代发展的活力:都市风貌、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等 4.2 当前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认知度与评价 4.2.1 国际游客对中国的总体印象 4.2.2 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差异 4.2.3 传统印象与新兴认知的碰撞 4.3 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塑造面临的突出挑战 4.3.1 刻板印象与误解的消除 4.3.2 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形象碎片化 4.3.3 传播内容的创新性与国际化不足 4.3.4 旅游产品与服务品质的提升空间 4.3.5 跨文化沟通的障碍与理解的深化 第五章: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战略构建与内容设计 5.1 确立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战略愿景与核心价值 5.1.1 “美丽中国”的战略内涵与形象表达 5.1.2 传承与创新:构建面向未来的国家形象 5.1.3 开放与包容:展现大国气度与人文关怀 5.2 提炼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核心传播要素 5.2.1 “锦绣河山”:自然之美,生态文明的展示 5.2.2 “千年华夏”:历史之韵,文化自信的体现 5.2.3 “时代脉搏”:现代之光,发展活力的彰显 5.2.4 “人民风采”:人文之情,好客中国的温度 5.2.5 “创新发展”:未来之翼,科技与进步的融合 5.3 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传播信息体系 5.3.1 宏观形象塑造:国家层面的战略信息传递 5.3.2 微观形象建构:区域、城市、景区的形象塑造 5.3.3 专题形象挖掘:针对特定兴趣群体的形象呈现(如科技旅游、文化体验游等) 第六章: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传播策略与路径创新 6.1 整合传播:构建全媒体、多渠道的传播网络 6.1.1 传统媒体的深度合作与内容创新 6.1.2 新媒体平台的战略布局与互动运营 6.1.3 国际化媒体资源的应用与合作 6.1.4 旅游目的地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的优化 6.2 内容为王:创新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6.2.1 深度挖掘文化IP,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符号 6.2.2 聚焦“人”的故事,传递真实、鲜活的中国体验 6.2.3 运用视觉语言,打造高质量的影像内容(纪录片、微电影、宣传片等) 6.2.4 鼓励用户生成内容(UGC),发挥旅行者的口碑力量 6.3 活动驱动:策划国际化、体验式的推广活动 6.3.1 参与国际旅游展览,提升国家品牌曝光度 6.3.2 组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增进相互理解 6.3.3 开展旅游推介会与路演,精准对接目标市场 6.3.4 鼓励国际媒体、KOL、旅行博主来华体验与传播 6.4 技术赋能: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效果 6.4.1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提供沉浸式体验 6.4.2 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目标受众,优化传播策略 6.4.3 智能翻译与多语言服务,打破沟通障碍 6.4.4 打造互动式数字内容,提升用户参与度 第七章: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实施保障与效果评估 7.1 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 7.1.1 建立国家层面的旅游形象战略协调机制 7.1.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 7.1.3 完善旅游法律法规,保障旅游者权益 7.2 促进多方协同与伙伴关系 7.2.1 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7.2.2 旅游企业与地方政府的联动 7.2.3 学术界、智库的深度参与 7.2.4 国际机构与组织的合作 7.3 提升旅游产品与服务质量 7.3.1 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7.3.2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7.3.3 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体验便利性 7.3.4 推动旅游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7.4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 7.4.1 建立国家旅游形象监测与评估机制 7.4.2 运用定量与定性方法,多维度评估传播效果 7.4.3 定期收集反馈,及时调整策略 7.4.4 开展长期跟踪研究,把握形象演变规律 结论: 本书深入剖析了国家旅游形象的理论内涵、战略构建原则,并结合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独特地位与发展现状,系统研究了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国际成功案例的借鉴,本书提出了系统性的战略构建思路,并就内容设计、传播策略、实施保障及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详实的阐述。本书旨在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有效塑造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为提升中国国际软实力、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扎根于中国大地、面向世界舞台的强烈使命感。它没有停留在对西方成熟经验的简单模仿或批判上,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套具有中国自身语境和发展逻辑的理论框架。特别是那些关于“实践”的部分,虽然文字密度很高,但其中蕴含的对本土特殊性的深刻洞察是无法替代的。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们是如何试图将宏大的国家叙事与微观的个体体验连接起来,如何在复杂的国际舆论场中寻找最有效、最真诚的表达方式。这种努力本身就值得被记录和研究。它展现的不是“我们想成为什么”,而是“我们如何才能被世界真正理解”,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比任何口号都来得有力,让人对中国未来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定位充满了期待。

评分

南开大学国家旅游智库研究专辑的这个名字,光是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学术气息和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感。我拿到这本厚厚的书稿时,首先被它那种严谨的排版和密集的文字量所震撼。虽然我不是直接从事旅游研究的专家,但作为一个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传播有关注的普通读者,我被它所蕴含的深度思考深深吸引。这本书的呈现方式,更像是一份面向决策层的深度报告汇编,而不是轻松的行业畅销书。它没有那种花哨的图表或轻松的叙事口吻,而是直击核心议题,让人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论证的逻辑链条。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随着一群顶尖的学者进行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消化那些复杂的理论模型和政策分析框架。这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深度的追求,是这本书最先给人留下的强烈印象,它无疑代表了国内在特定领域研究的前沿水准。

评分

从装帧的质感到内容的深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严肃的学术力作,它精准地命中了当下关于国家形象建构这一复杂议题的核心痛点。它所展现的分析工具和研究视角,对于任何一个试图在国际语境下阐述中国故事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本书不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严谨的提问和分析的工具箱。阅读完后留下的感受不是“我学到了什么具体的窍门”,而是“我开始用一种更复杂、更审慎的眼光去看待信息是如何被生产、传播和接收的”。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偏向“软性”的议题——文化形象,提升到了“硬性”的战略层面进行探讨,这种学术上的锐度和勇气,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物理尺寸上,更在于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的复杂性。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关于“形象塑造”与“国家战略”之间的耦合点,发现它涉及到的理论交叉面极广,从社会心理学到地缘政治分析,再到传播学的前沿理论,都有所涉猎。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整本书的论证极具韧性,但也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提出了不低的要求。我注意到书中对历史案例的引用非常精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而是深入挖掘驱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因和政策惯性。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国家形象构建,远非公关活动所能概括,而是一项涉及国家软实力、历史认同与未来愿景的系统工程。读完特定章节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既有认知进行反思和校准,那种“被挑战”的感觉,恰恰是优质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巧妙的,它采取了一种递进式的论证路径。开篇的理论奠基和历史回顾,为后续针对具体实践问题的深入剖析做足了铺垫。我特别欣赏它对“战略”一词的界定,清晰地将其从战术层面的短期应对提升到了指导国家长期发展的顶层设计高度。这种高度上的俯瞰,使得即便是讨论具体到某个区域旅游推广策略时,也能看到其背后宏观的文化自信和安全考量。对于我这样习惯了快速阅读和信息碎片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强迫我重建一种线性的、由因及果的深度思考模式。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被反复研读、时间沉淀才能完全消化的“思想胶囊”,而不是一次性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