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活着的古堡——游摄蔚县古城 探究古堡文化
定价:118.00元
作者:郑永康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70610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锁线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蔚县古堡文化,是蔚县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财富。由于社会发展和自然因素不可逆的影响,部分古堡
如今已渐行渐远。但图片可以承载历史,我们通过对现存古堡的深度游,去找寻挖掘蔚县斑驳厚重的古堡文
化,抢救性地拍摄记录古堡遗存,留住古堡的乡愁和历史记忆。近距离地穿越500年的古堡时空,赏阅北方经典
的民俗风情,品味蔚州人手指尖传承的乡土艺术魅力,每一处都会使你为之感叹叫绝。
作者历经6年,50多次深度走访古村落所拍摄的图片和采访的素材,讲述了自己如何去认识蔚县古堡和拍
摄古堡文化的实战体验,对人们游摄蔚县古堡文化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因此,本书不仅是一本拍摄古堡的指
导书,也是蔚县古堡深度游的导游攻略。
目录
作者介绍
郑永康,1950年5月生,原供职于水电部队,大校警衔。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北京市军休摄影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朝阳区、西城区摄影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旅业协会摄影分会理事。
1985 年、1986年,分别在解放军摄影函授学校期、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第二期面授学习,在《解放军报》学习新闻写作一年。
1986 年起,在各种专业媒体上发表作品500 余幅。在国际影赛中获得各种奖项数百幅。
1990 年,被列入《中国青年摄影家》辞典。
1994 年,西藏《羊湖船》被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收藏。
2007 年,《老街》、《洱海风情》入选巴塞罗那国际双联展。
2008 年,北京《四环夜色》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收藏。
2013 年,《面临失传的青砂器》获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人类贡献纪录奖。
2015 年9 月,与余厚民老师合作动员国家信息中心,向蔚县白乐贫困中学捐赠电脑50台,价值35万元。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文化探索类书籍,其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记录了“什么”,更在于它阐释了“为什么”和“如何”。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成功地建立起了一套有逻辑的文化探究框架。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展示古城的美景,而是深入挖掘了支撑这些景观背后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民间信仰的演变。例如,当介绍到某种独特的防御工事时,文字会顺势引申到当时的军事策略、地域冲突以及由此催生的防御文化。这种层层递进的剖析,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历史认知地图。特别是对于一些相对冷门但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专业和审慎,既有充分的史料支撑,又不失现代人对传统的反思和敬畏。这种对文化深层肌理的探究,无疑将这本书的层次抬高了不止一个档次,真正做到了“游”与“学”的完美结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斑驳感的古朴色调,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历史的厚重之中。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用心制作的味道。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文字和图片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会让版面显得过于拥挤。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之旅。那些摄影作品的色彩处理得极其到位,光影的运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能清晰地感受到摄影师对光线近乎苛刻的追求。比如描绘某个特定角落的场景时,那种穿透历史尘埃的微光,让人仿佛能嗅到古城墙上岁月的味道。装帧上的小心思,比如或许扉页上印着一句富有哲理的古语,或者内封套里藏着一张可拆卸的古城地图,都极大地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这绝不是一本简单的走马观花的图册,它在设计美学上所下的功夫,足以让任何一个注重阅读“仪式感”的书友感到满足。光是捧着它,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更别提后续的内容探索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干巴巴的学术报告,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进那个沉睡已久的古城。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时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种历史的韵味和地方的烟火气。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好像自己正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在青石板路上缓缓前行。最妙的是,它懂得在宏大的历史背景叙述和微观的个体故事之间做切换。上一页可能还在探讨某个建筑群的年代变迁和文化融合,下一页可能就聚焦于某家老字号店里那把用了三代人的木椅,或者是某位老匠人手中那柄制作工具的细节。这种深浅结合的叙事策略,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份和事件,而是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情味。这种叙事手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既满足了知识探索的渴望,又提供了情感上的共鸣。
评分摄影作品的质量,是这本书给我的又一个巨大惊喜。坦白说,现在的书籍配图,很多都是敷衍了事,但这里面的每一张照片,都像是经过了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它们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解读和再创造。光线、构图、视角的选择都体现出摄影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对题材的深刻理解。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光影变幻的捕捉,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城楼狭窄的射击孔投下的光束,或者傍晚时分,夕阳将城墙的砖缝染成橘红色的瞬间。这些瞬间的捕捉,远比大场景的展示更能打动人心,它们捕捉到了时间流逝的痕迹。而且,图片的选择是服务于文本的,它们不是随意插入的“花边”,而是与文字内容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相互印证,相互阐释。读到某个历史典故时,正好配上一张能烘托那种氛围的图片,阅读体验瞬间被放大。这种高度统一的视听感受,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
评分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程度,让我想起了过去那些真正致力于做“好东西”的手工艺人。除了前述的装帧和摄影,我想特别提到的是其索引和附录部分的处理。很多书籍在这些地方往往草草了事,但这本书的附录部分内容扎实且实用,可能包含了一些古城的建筑术语解释、重要的历史大事年表,甚至是当地一些特色的方言词汇汇编。这表明作者和出版团队在内容收尾的工作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他们似乎明白,对于真正热爱探索的读者来说,这些辅助信息往往是深入研究的起点。翻阅这些附加内容,能感受到一种超越商业出版的基本要求的匠人精神——他们不仅仅是想卖出一本书,更是想留下一份具有长期参考价值的资料。这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态度,使得整本书的品质感得到了质的飞跃,让人更加信赖和珍视这份阅读成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