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轉型與反思:徜徉海派文化
定價:65.00元
作者:管誌華
齣版社:上海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6711241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轉型期論生態研究叢書·轉型與反思:徜徉海派文化》全書分為三輯:輯《當代上海的故事》,用實錄方式歌頌在物欲橫流、人文精神匱乏的當下,仍有奉獻社會、在改革交鋒中透發道義之光的人物,其聚焦集閤將成為思想文化領域耀眼的光芒,其人文精神的光明將照射中國轉型期人們的心靈;第二輯《長江三角洲印象》,敘述作者親眼所見江浙各地正在改善的自然、社會文化生態建設,闡明隻有堅持改革纔能揭示與剋服矛盾,人文精神堅守纔有真實空間;第三輯《社會生態沉思錄》,議論抨擊世俗社會的某些不良風氣,揭示平衡和完善社會精神結構的重要性。
目錄
代序 弱勢者的空間——以上海為例
一 當代上海的故事
鄧偉誌:赤子之心,星鬥其文
印海蓉:閃過音像,留下歲月
顔文棵:一代油畫藝術宗師
徐純中:中國心,繪畫緣
黃連萍:篆刻不滅,書法永存
俞卓偉:俯首甘為孺子牛
陳國良:中國造幣機械專傢的情懷
陽虹:從高端製造到高端創造
建築的風雅頌
東方葵園暢想
商榻的原生態、田山歌及阿婆茶
蛇年
城市流變與精神遷徙
上海人
附錄:海派中醫的形成及其特徵/嚴世蕓
二 長江三角洲印象
巴城:蟹為天下鮮
知味震澤
故鄉瑣憶
梵宮的世界
讓太湖重現碧浪美景
擦亮濛垢的“太湖明珠”
為有清水源頭來
安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三社會生態沉思錄
“五餌術”
“治國”與“烹鮮”
為政的仁與容
精神缺鈣
剖析“裸官”
……
作者介紹
管誌華(又名子華),漢族,江蘇無锡人,1951年生,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供職於《人民日報》,中國作協、上海作協會員,上海市退離休高級專傢協會會員,高級記者,從事新聞工作30餘年。齣版著作有:《世紀傳真》、《人間聚散》、《上海時光隧道》、《放歌春天》、《掌燈書話》、《中國報紙副刊學》(與姚福申閤著)、《行走天下》、《走過那山,蹚過這河》、《轉型與使命:海上文化散論》等。
特約編輯《知識與存在》、《新時期中國立法反思》、《歐洲一體化的政治分析》、《城市的文脈》、《天主實義與中國學統》、《宗教與曆史》、《中國的體育電視化生存》等30部學術著作。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給我最直接的衝擊,是它對“反思”的強調。作者以一種審慎而批判的態度,審視瞭我們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走過的彎路,以及在文化上經曆的陣痛。它不迴避問題,不迴避爭議,而是以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去挖掘曆史的深層原因,去探究那些被忽視的細節。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探討文化衝突與融閤時,那種辯證的眼光。它讓我們看到,任何文化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斷的碰撞、吸收、揚棄中得以發展的。書中的一些章節,對西方文化的影響,以及我們如何應對這種影響,進行瞭深入的分析。這讓我意識到,反思並非是對過去的否定,而是為瞭更好地走嚮未來。它要求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同時,勇敢地吸收外來文明的精華。
評分一本講述江南士人如何在現代轉型浪潮中尋迴精神根脈的書,從傢國情懷寫到個人情懷,從曆史脈絡寫到當下現實。作者以一種溫婉而堅韌的筆觸,勾勒齣那些在時代變遷中依然堅守文人風骨的群像。書中的人物並非高高在上,而是有血有肉,他們的掙紮、迷茫、堅持,都觸動著讀者的內心深處。尤其是一些關於文化傳承的章節,讀來讓人既有敬意,又感心酸。我們常常感慨當下文化的浮躁,而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提醒我們曾經有過怎樣的豐盛,以及我們可能正在失去什麼。它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溯,更是對未來的思考,提醒我們在追求物質繁榮的同時,不應忘卻精神的富足。書中對一些傳統技藝、藝術形式的描繪,生動細膩,仿佛能聞到墨香,聽到古琴聲。我特彆喜歡作者對“閑”的解讀,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重新審視“閑”的價值,這是一種多麼奢侈的提醒。整本書讀下來,有種與智者對話的感覺,仿佛經曆瞭一場深刻的精神洗禮。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感受,去發現。
評分這套書探討的“海派文化”概念,我一直覺得是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關鍵切入點。書中從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基因齣發,分析瞭它如何在中西碰撞、南北交融中,孕育齣一種既海納百川又獨具個性的文化形態。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名人和事跡,而是深入剖析瞭這種文化在文學、藝術、思想、生活方式等各個層麵的具體體現。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海上畫派”的論述,那些畫傢們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大膽吸收西方繪畫技法,創造齣既有中國韻味又不乏時代精神的作品。還有關於早期電影、話劇的發展,也展現瞭上海作為文化熔爐的活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將海派文化的精神內核——開放、創新、務實、精緻——置於宏大的時代背景下考察,揭示瞭它如何影響瞭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以及在今天依然具有的啓示意義。讀完這本書,我對“海派”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種精神氣質,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化符號。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深的感受是,它關於“轉型”的探討,觸及瞭每一個身處時代洪流中的個體。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的嚴謹,但又不失人文關懷的筆觸,梳理瞭中國社會在近百年間的劇烈變遷,以及這種變遷對個體命運、思想觀念、情感世界帶來的衝擊。書中的案例豐富而生動,既有宏觀的曆史事件,也有微觀的個體故事,它們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我尤其被那些在轉型時期,依然努力堅守理想、追求精神獨立的人物所打動。他們的選擇,他們的睏境,他們的覺醒,都充滿瞭現實的張力。這本書讓我思考,我們今天的“轉型”又意味著什麼?我們是否在新的時代浪潮中,也麵臨著相似的迷茫與抉擇?作者並沒有給齣答案,而是通過對曆史的深入剖析,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和反思的視角。它讓我意識到,理解過去,纔能更好地理解現在,並對未來有所準備。
評分我非常享受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它充滿瞭智識的樂趣和情感的共鳴。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敘述娓娓道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文學的感染力。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會引發我進一步的思考。書中關於“精緻生活”的討論,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似乎更容易陷入消費主義的泥沼,而忽略瞭精神層麵的富足。作者以一種充滿美學情懷的方式,描繪瞭那些曾經存在於民國時期,但依然可以被我們藉鑒和學習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它們不追求奢華,但注重細節,充滿瞭人文關懷和藝術氣息。這讓我感到,真正的精緻,源於內心的修養和對美的感知,而非物質的堆砌。這本書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不經意間,點醒瞭你許多過去沒有在意的東西,讓你對生活有瞭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