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第四次浪潮:當代中國文化思考與批判
定價:52.00元
作者:丁正耕
齣版社:九州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51080348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63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這是新中國部對藝術思想進行批判而視界獨特觀點新穎想法非常大膽的書,並對“文化”的概念在中國進行瞭學理上客觀的定義。
該書對中國藝術界多年來公認的“創作先行,理論滯後”的問題進行瞭分析與批判,對影響與阻隔國傢高層與文化界創作情況信息勾通瞭解進行瞭成因解剖與根源追問;對未來中國文化趨勢與文化産業鏈的發展與建構提齣瞭建設性的建議;對中國文化與國際文化發展關係及國傢“軟實力”建構和文化、文明、宗教與戰爭諸問題闡述瞭作者的立場與觀點;對我國藝術界創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藝術創作的學術本體原則進行瞭重釋,對形成目前我國藝術界魚龍混雜局麵的形勢展開瞭個人的視角批判;對我國高等院校中藝術類專業教育中的誤導與國傢文化安全問題闡明瞭作者個體的批判與參與性立場;對未來中國文化市場與發展、中國國民整體精神衰退根因形成,進行瞭預測與追問。
書中妙語驚異,藝術箴言頻頻呈齣。
可讀性、實證性、當代性、學理性、前瞻性、批判性是這部個人著述的靈魂。因為書中的觀點,是作者在30年藝術創作實踐、20年藝術事件經曆、10年來每年全國行走一次去畫傢畫室選稿,並在近50場全國高校“作為人文關懷的中國當代藝術”講座實踐中形成的。
也就是說,這是一部在行走中産生的書。
目錄
第四次浪潮:自由、信仰、金錢與中國的當代藝術
一、對三種思想的重釋
二、中國藝術傢與窮人
三、二次波峰後的第四次浪潮
四、喪失自由的中國當代藝術
五、世界文化大同的不可能性
六、思想者纔能成為真正的藝術精英
中國文化,怎樣整飭內抗力
一、作為同傢基本元素的傢庭及人格分離
二、個人力量與群體哀減
三、全球經濟危機使藝術更加明晰化
四、單一的文化很難救治傷痛的民族文化
附、以山脈精神為支點的靈魂聖贊
中國社會結構轉型與文化的意義
一、對‘些事件的迴憶
二、藝術創庫:社會結構轉型的産兒
三、創作先行和理論的先天缺血使藝術批評兩極分化
四、中國藝術傢加快人文關懷的步履
五、文化的意義
以德載物與文化生存的有限性模式
一、商業性畫廊與新聞的介入使文化從社會中分離開來
二、中國當代文化語境白省的價值
三、營建造血功能,當代藝術發展的必須途徑
四、迴到現實,在沒有喜劇與悲劇的時代
五、文化,作為載體的有限性模式
中國文化,何時可以進行擴張
一、對二十年來中國現狀的迴憶
二、西方重大事件對工業經濟的影響
三、中國文化將麵臨的國際化難題
五、建構藝術遊戲規則的必然性是當務之急
五、我們是否應該有相應的對策
六、對2005年中國當代藝術的迴顧
七、中國文化,近階段很難進行全球化擴張
中國文化,繁榮背側的危境
一、繁榮而熱鬧的年代——2006
二、沒有文脈的中國當代藝術
二、立憲運動與“五·四”以來
四、市場經濟發展與文化中的功利主義
五、2006年,文化的繁榮與標準失衡
六、進一步,藝術大步走
震蕩與缺席·中國當代藝術現狀思考與批判
一、是“牛皮”還是“牛”
二、中國藝術傢,依然很可憐
三、多元製帶來藝術的寬容
四、真正的先鋒藝術將成為時尚和媒體關注的熱點
五、批評傢的缺席導緻藝術規則的必然變革
六、藝術市場的良性發展呼喚策劃人和遊戲規則的齣現
迷戀那黃金般的鞦陽
文化不可以誤導
我們現在還缺少什麼
一、國民整體精神的衰退與藝術規則的混亂
二、對理論缺席的剖析
三、從自衛反擊戰談國傢文化安全防範體係建構
中國文化,理想與夢想的不復性再現
關於藝術
後的歌唱
淺談新時期散文詩(藝術)及其精神
這就是定作
東方的神話
莊子、天子和錘子
作為個人和曆史敘述的中國當代藝術
永遠走在藝術中
走嚮底層
飄風在廢墟上的天國 跋
後記
影響未來中國繪畫藝術的81位藝術傢作品圖錄
作者介紹
丁正耕 1963年生於四川閤江,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當代藝術》總編、詩人、當代藝術批評傢、藝術活動傢,曾用筆名桑原、陌鞦、鞦陽、陌上草等和本名發錶齣版著述韆餘萬字,做過挑夫、理發員、泥木工匠、縴夫,曆任四十三軍某特務連戰士、中學教師、《蜀南風》詩
文摘
序言
這是一本讓我頗感震撼的書。作者對中國當代文化的剖析,直指當下許多文化現象的核心,而且敢於提齣質疑和挑戰,這種勇氣本身就值得贊賞。我一直覺得,一個民族的文化,如果沒有持續的反思和批判,就容易變得僵化和落後。這本書所倡導的“批判”,在我看來,是一種清醒的自我審視,一種對文化發展方嚮的深刻關切。書中對“第四次浪潮”的描繪,讓我看到瞭一種新的文化力量正在崛起,它既繼承瞭傳統,又擁抱瞭現代,還在不斷地探索自身獨特的錶達方式。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大眾文化、消費文化以及數字文化的研究,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文化體驗,但往往容易被忽視其深層含義。作者能否揭示這些錶象下的本質,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讀,是我非常期待的。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激發思考,挑戰既定觀念,並提供深刻見解的佳作。
評分讀罷一本探討中國當代文化的作品,我的思緒久久不能平靜。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勾勒齣當代中國文化圖景的復雜性與多麵性。書中對“第四次浪潮”的界定,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命名,更是一種對時代精神的提煉和對文化動能的精準把握。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文化現象時,不迴避矛盾與張力,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社會、經濟、政治根源。例如,在論述消費主義對傳統價值觀的衝擊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視為洪水猛獸,而是呈現瞭其多重麵嚮,以及人們在其中所經曆的掙紮與調適。這種 nuanced(細緻入微的)的分析,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當代中國文化的生成邏輯。此外,書中對於“批判”的探討,也讓我印象深刻。它並非簡單的指責或否定,而是包含著建設性的反思,旨在推動文化朝著更健康、更具活力的方嚮發展。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齣書齋,去更深刻地理解我所處的這個時代。
評分一本關於中國當代文化的思考與批判的書,這實在太吸引人瞭。我一直對這個話題充滿好奇,想瞭解在快速發展的經濟和社會背景下,中國的文化究竟發生瞭怎樣的變化,又麵臨著哪些挑戰。特彆是“第四次浪潮”這個概念,就讓我聯想到曆史上的幾次重要文化轉型,不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定義這次浪潮的特質,又會挖掘齣哪些深層的原因和錶現。我非常期待能夠讀到一些關於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探討,以及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中國文化如何保持自身獨特性並與世界交流的論述。同時,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對當前文化現象的批判性反思,比如流行文化對傳統價值的影響,大眾媒介的塑造作用,以及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的復雜性。一本好的書,不應僅僅停留在描述層麵,更要提供有深度、有洞察力的分析,幫助讀者理解中國文化發展的脈絡和未來走嚮。如果這本書能夠引發我更深入的思考,甚至改變我原有的認知,那將是一次非常寶貴的閱讀體驗。
評分一本以“思考與批判”為核心的中國當代文化讀物,無疑會是一次智識上的冒險。我之所以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我深切感受到,在這個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我們對自身文化的理解似乎變得碎片化和模糊化。“第四次浪潮”這個提法,讓我好奇作者將如何定位當代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以及它區彆於以往的浪潮之處。是精神層麵的覺醒?還是新的藝術形式的湧現?亦或是某種新的社會心態的體現?書中對於“批判”的界定,更是引發瞭我的思考,在我看來,真正的批判不是destructive(破壞性的),而是constructive(建設性的),它能夠幫助我們發現問題,找到解決方案,從而推動文化朝著更健康、更積極的方嚮發展。我期待作者能夠為我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現象,並在此過程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坐標。
評分很少有一本書能夠讓我如此清晰地梳理齣中國當代文化發展的脈絡。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提齣的“第四次浪潮”概念,為理解當下中國的文化變遷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框架。我一直對中國社會的轉型及其對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感到著迷,而這本書似乎正好迴答瞭我的一些疑問。書中對於文化與科技、市場、教育等因素之間復雜關係的探討,讓我看到瞭文化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麵緊密相連。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文化創新與傳承的討論感興趣,如何在飛速發展的時代,既能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又能守護好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産,這始終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呈現瞭當下的文化景觀,更試圖去解釋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可能將走嚮何方,這種前瞻性的思考,對於每一個關心中國文化的人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