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案头必备工具书,收录古今中外各类汉字57000多个。天下汉字尽收其中。
《中华大字典》是中国人案头必备的一部工具书。它规模较大:共收通用字、冷僻字、繁体字、异体字以及旧字形、义未详字等57000多个。凡古今文献、图书资料中出现的各类汉字皆能查出,是当今世界上收字醉多的汉语字典之一;注音准确:通用字注音符合规范,其他类型汉字注音皆有所本;释义明晰:按照源流引申关系排列义项,例证精当,对古今字义演变、同义字词的差别以及使用习惯等予以辨析或提示;检索方便:正文字头按照读音次序排列,音未详字、汉字笔画或部件按部首排列放在附录中,并附有部首索引、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一言以概之:天下汉字,尽收其中。
一 序
二 凡例
三 部首索引
(一)说明
(二)部首表
(二)部首检字表
四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五 辨析提示条目索引
六 正文
七 附录
(一)音未详字、汉字笔画或部件
(二)新旧字形对照表
(三)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四)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简表
八 后记
九 补白(括号中数字为页码)
汉字主要形体历史分期简表
汉字结构分类表
五行相生相克图
这本厚重的典籍,初捧在手,便觉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与学术的庄重扑面而来。我拿到它的时候,正是为了准备一个颇有些棘手的学术研讨会,需要核对一些古代文献中的生僻词汇和它们的精确引申义。说实话,市面上那些电子词典和网络查询工具,在速度上无疑占了上风,但那种“一目了然”的背后,往往缺失了那种探寻本源的乐趣与深度。我最欣赏这部作品的一点,是它在释义时所引用的例证之丰富和考据之扎实。它并非仅仅给出一个现代汉语的对应词,而是会追溯到词条的早期形态,有时甚至会引用多位学者的不同观点,让人在理解一个词汇的当下含义时,能清晰地看到它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变、分化,甚至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比如,我曾查阅一个与哲学相关的术语,网络上通常只有几句干巴巴的定义,但在这部大部头里,它详尽地梳理了该词在不同朝代的哲学流派中的侧重点差异,配上了原文出处,那种“咬文嚼字”的精细劲儿,简直是治学者的福音。翻阅此书,仿佛与千年前的智者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对汉字生命力的深刻体悟。它需要的不是急躁的检索,而是沉下心来的品读,去感受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声调背后的文化重量。
评分最近迷上了古代诗词格律和韵脚的考证,这下可真是找着了“宝藏”。我原以为,对于格律上的细微差别,大概率得依赖专业的韵书,但在这部巨著的检索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它对许多高频用词的读音标注,竟然详尽到了可以帮助判断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实际发音,这对于还原古诗词的原始韵味至关重要。比如说,在处理一些涉及“中古音”的词汇时,它不仅仅给出现行读音,还会附带标注出不同历史阶段的音韵归属,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让我在尝试“朗诵”那些古诗时,有了一种更贴近历史真实感的参照。更让我感到有趣的是,它对某些多音字的处理。很多时候,一个字的不同读音,往往对应着完全不同的词义甚至词性,网络工具常常会混淆这些,或者只给出一个最常用的读音。但这部字典,通过精妙的排版,将这些用法区分得清清楚楚,让你在使用时心中有数,避免了因读音错误而导致的意义偏差。坦白说,要真正吃透一首唐诗宋词的妙处,单靠现代的白话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词语最本真的音韵和语义结构中去,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种深度挖掘的基石。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更偏向于一种“收藏癖”和“仪式感”的满足。我这个人对纸质书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喜爱,尤其是那些装帧考究、内页纸张质地上乘的作品。这部《中华大字典》,从触感上就没让我失望。它的开本适中,便于在书桌上摊开查阅,但分量感又足够强调它的权威性。我尤其留意了它的字体排版和墨色深浅。在长达数百页的查阅过程中,眼睛疲劳感相对较低,这得益于清晰的字体设计和适度的字距。商务印书馆的出品,在工艺上向来是没得说的,那种油墨散发出的特有的清香,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模拟的体验。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文字学家,更多的是一个爱好者,所以查阅时,我更关注的是那些不那么“硬核”的部分,比如异体字的收录与区分,以及那些带有浓厚地方色彩或已经消亡的古老词汇。每当我偶然翻到那些陌生的字眼,那种“啊,原来如此”的惊喜感,远胜于在手机上得到一个冷冰冰的答案。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知识的宝库,而不是一个工具箱,它鼓励你去浏览、去发现,而不是仅仅为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而打开。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本身就是对中华文字体系的一种无声的致敬。
评分作为一个语言爱好者,我最喜欢用这部字典来做“词汇溯源”的游戏。它不仅仅是字典,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汉语文化史。我经常会随机翻开一页,选取一个我自以为“很熟悉”的现代词汇,然后去寻找它的古义。通常的结果会令人大吃一惊。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词语,其原始含义要么与今天大相径庭,要么就带着一种更具象、更具画面感的色彩。比如某个形容色彩的词,今天的解释可能非常抽象,但在字典里,它可能追溯到一种特定的矿物或植物,让你瞬间明白古人是如何观察和命名世界的。这种对“词语的生命轨迹”的追踪,远比单纯记忆一个定义来得有趣和深刻。我甚至会花时间去研究那些收录的生僻字,虽然我短期内几乎没有机会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它们,但了解它们的存在和被淘汰的原因,也是理解汉语动态发展过程的重要一环。总而言之,这部字典培养的不是“查词速度”,而是“理解深度”,它让你对语言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每次使用,都是一次对中华文化厚度的重新确认。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厚重感”在实际生活中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它体积庞大,重量惊人,如果你想把它带去图书馆的某个角落,或者仅仅是从书架上取下来放到阅读桌上,都需要一个相对宽裕的空间和一点臂力。这反倒成了一种有趣的“筛选机制”——只有真正需要深度查阅的时刻,我才会去费力地搬出它。它不像那些便携式的小词典,可以随时塞进背包里应付突发奇想的疑问。正是这种“不便携”,促使我更专注于当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或阅读,减少了被无关信息干扰的可能性。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沉浸式学习”的提醒。我记得有一次深夜查阅到一个关于古代官职名称的词条,光是解释和引用的篇幅就占了近半页,当我合上书本,抬起头看看窗外,才发现时间已过去良久,那种对时间流逝的“失察”,恰恰说明了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对于那些寻求碎片化知识的读者来说,它或许显得过于庞大和耗时,但对于真正想做学问的人来说,这种“大开大合”的知识铺陈,才是最让人安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