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簡新知 北京大學齣土文獻研究所 上海古籍齣版社 9787532584895

古簡新知 北京大學齣土文獻研究所 上海古籍齣版社 978753258489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古籍整理
  • 齣土文獻
  • 簡牘
  • 考古學
  • 曆史學
  • 北京大學
  • 上海古籍齣版社
  • 文獻學
  • 中國古代史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4895
商品編碼:29978094567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 名:古簡新知
作 者:
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9
版  次:
頁  數:0
ISBN :9787532584895
定價:58 元 本店價:46.4 元
摺扣:【80】 節省:11.6 元
分類:  →  
貨號:1717277
圖書簡介 《“簡帛〈老子〉與道傢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書共收錄21篇論文,其中,許抗生《讀西漢竹簡〈老子〉劄記》、劉笑敢《北大漢簡〈老子〉的文獻思想價值芻議》等論文主要討論瞭北大漢簡《老子》的學術價值;丁四新《從齣土簡帛本看早期〈老子〉篇章的演變及其成型與定型》等探討《老子》文本演變過程和規律;郭梨華《從簡帛〈老子〉概述戰國道傢佚籍之“道—法”論》等則論述新齣簡帛文獻對道傢思想研究的意義等問題。", 作者簡介 目   錄 插圖和節選
古籍文獻中的智慧與風采:探尋古代典籍的時代精神與藝術價值 本書匯集瞭一係列關於中國古代典籍整理、考證與研究的精深論述,旨在深入挖掘曆代文獻的獨特價值與時代意義。全書內容涵蓋瞭從先秦諸子到魏晉南北朝,乃至唐宋元明清時期的重要古籍,重點關注文獻的流傳演變、版本差異、內容考訂以及其所蘊含的思想文化內涵。 第一部分:經典重構與文獻考辨 本部分聚焦於核心經典的文獻學基礎工作。我們詳細考察瞭如《尚書》、《周易》、《春鞦》等早期文獻在漫長曆史中的不同傳本與注釋體係的演變。研究者們通過精細的比對和縝密的考證,力求還原這些經典文本在流傳過程中所經曆的增刪、訛誤與重構。例如,對某一重要篇章在漢代竹簡本、魏晉寫本與宋代刻本之間的細微差彆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不僅揭示瞭抄寫與刊刻技術對文本的影響,更探討瞭不同時代學者對經典的理解偏差如何固化於文字之中。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齣土文獻,如秦漢簡牘、魏晉墓誌等新材料的整理與解讀進行瞭前瞻性的探討。這些“地下齣土”的文字,為我們重建古代的社會製度、法律實踐和日常書寫提供瞭第一手的資料。本書的諸多篇章便是基於對這些新材料的細緻辨識和釋讀,成功訂正瞭傳世文獻中的一些長期以來的誤解,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古代思想史和製度史的認知。 第二部分:斷代文獻的特質與流變 本部分將視角投嚮特定曆史時期的標誌性文獻群。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學術思想活躍,名傢輩齣,但文獻的保存卻頗為艱難。本書梳理瞭這一時期重要的私人著述、地方誌以及佛道經典在戰亂中的散佚與重編過程。通過對現存殘篇的爬梳,學者們試圖勾勒齣當時士大夫階層對玄學、史學、文學的獨特關懷。例如,對某一失傳已久的筆記的復原性研究,展現瞭當時知識分子如何處理傳統儒學與新興思想的張力。 進入唐宋時期,雕版印刷的成熟極大地推動瞭知識的普及,但也帶來瞭新的問題——刻本的良莠不齊與內容的濫竽充數。本書細緻分析瞭宋代官方刊刻的“官闆”與民間私刻“私闆”之間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瞭後世學者的研究路徑。對某一重要史書的宋本與元刻本的對比研究,揭示瞭在朝代更迭之際,官方修史如何被地方士人或民間力量所補充和修正。 第三部分:古代學術的思維模式與方法論 本書的第三部分提升到方法論的高度,探討瞭古代學者研究和著述的內在邏輯與思維習慣。 古代文獻的編纂往往帶有強烈的目的性,無論是經學傢的義理闡發,還是史學傢的褒貶傾嚮,都深刻地影響瞭文本的結構和內容的選擇。本書通過對古代目錄學著作的再審視,分析瞭古代士人是如何對浩瀚的知識體係進行分類、篩選和評判的。例如,對某一重要方誌的篇目設置進行語義學分析,可以窺見編纂者對地方文化認同的構建方式。 此外,本書還深入探討瞭古代注疏傳統的形成與意義。注釋不僅僅是對原文的解釋,更是一種學術對話的延續。從早期簡單的訓詁到後世復雜的義理闡發,注釋體係的演變反映瞭學術關注點的轉移。通過對某一重要注本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學者們如何將自己的時代思想投射到對古代文本的解讀之中,從而實現瞭經典的“常新”。 第四部分:文獻的物質形態與藝術價值 超越純粹的內容研究,本書的最後部分關注文獻的物質載體及其承載的藝術魅力。手抄本的謄錄風格、刻本的雕刻技藝,以及不同時期紙張、墨色的差異,共同構成瞭古代文獻獨特的物質文化景觀。 對古代抄寫體的演變進行細緻的圖例分析,有助於我們理解不同時代書寫者的身份和文化背景。對精美刻本的版式設計、界欄的劃分、避諱處理的藝術性研究,展示瞭印刷技術在服務於知識傳播的同時,也發展齣高度成熟的視覺審美。這些物質層麵的研究,使我們得以從更全麵的角度去理解和珍視這些曆經滄桑的文化遺存。 總而言之,本書是一部集文獻考訂、版本研究、思想史梳理與物質文化分析於一體的學術力作,它以嚴謹的學風和豐富的實例,引導讀者跨越時空的阻隔,深入領略中國古代典籍所蘊含的無盡智慧與獨特的藝術風采。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觸感溫潤而厚實,散發著一種曆經歲月沉澱的質感,與它所蘊含的深厚學術價值相得益彰。從書脊的排版到封麵的整體設計,都透露齣一種古典而又不失現代氣息的審美情趣。內頁的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文字拓片或摹寫圖,也能被細緻入微地呈現齣來,這對研究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我尤其欣賞其在細節上的用心,比如扉頁上那典雅的印章式設計,以及章節標題的字體選擇,都仿佛在引導讀者穿越時空,去觸摸那些被塵封的古代智慧。這種對實體書品質的極緻追求,讓閱讀過程本身也成為瞭一種享受,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翻閱時,能感受到一種莊重與敬畏,讓人更加專注地沉浸於那些古老的文本世界之中,這種實體書的閱讀體驗是電子閱讀無法替代的。

評分

本書的學術視野之開闊,絕對超乎我的預期。它不僅僅停留在對單一齣土材料的簡單整理或釋讀上,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獻碎片進行瞭精妙的交叉比對和深入的語境重構。作者們顯然花費瞭大量心血去構建一個宏大的曆史圖景,使得每一條看似孤立的文字信息,都能被放置在一個更廣闊的文化脈絡中去理解其真正意義。特彆是對於一些存疑或爭議較大的文本段落,書中呈現瞭多方觀點的梳理和批判性分析,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使得本書的論證過程極具說服力。對於我們這些非一綫專業人士而言,它提供瞭一扇通往先秦秦漢思想世界的獨特窗口,讓那些晦澀難懂的古代概念,通過現代清晰的邏輯得以梳理和闡發,極大地提升瞭我們對早期思想史的認知深度。

評分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匯集之作代錶瞭當前國內古文字學與文獻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它的分量和厚度足以成為相關領域學生和青年學者的案頭必備工具書。它並非一本輕鬆的睡前讀物,它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古文字基礎和曆史知識儲備,閱讀過程充滿挑戰,需要反復推敲和對照。然而,正是這種“挑戰性”,纔凸顯瞭其學術價值的密度。讀完後,我深感自己的知識結構在某些特定領域得到瞭顯著的強化和重塑,尤其是在對早期國傢治理結構、禮儀製度的物證理解上,獲得瞭許多新的視角。它成功地架設起瞭古代遺存與現代認知之間的橋梁,其所展現的深邃洞察力與紮實的考據功底,令人由衷地感到欽佩。

評分

閱讀此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場與古人對話的探險。那些齣土的竹帛簡牘,曆經韆年風霜,其上殘留的墨跡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的力量。這本書的精彩之處在於,它沒有將這些“遺物”塑造成高高在上的“聖物”,而是以一種極其人性化的筆觸,去探究書寫它們的人們在記錄這些文字時的所思所想,他們的睏惑、他們的信念、他們對日常生活的關切。例如,對一些書寫錯誤或塗改的處理,也常常能揭示齣當時的抄寫習慣乃至文化心理的微妙變化。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讓原本冰冷的文獻變得鮮活起來,使我仿佛能聽見當年書吏沙沙的筆聲,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氣息和知識傳播的狀態,閱讀體驗遠比想象中要生動和引人入勝。

評分

該書的注釋係統和索引編排堪稱典範,充分體現瞭上海古籍齣版社一貫的高水準齣版質量。對於任何一部涉及大量引文和專業術語的學術著作而言,詳盡而準確的注釋是其生命綫,而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無可挑剔。每一個關鍵概念、每一個難以辨識的字形變化,都有清晰的來源和解釋,為後續的深入研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更值得稱道的是其索引的完備性,無論是人名、地名還是特定的術語,查找起來都極為便捷,這極大地提高瞭資料檢索的效率。對於需要頻繁在不同章節間穿梭查證的讀者來說,這套精心設計的工具書般的輔助係統,無疑是提升閱讀效率、保證研究準確性的重要保障,體現瞭編輯團隊的專業素養和對學術規範的尊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