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简新知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4895

古简新知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489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籍整理
  • 出土文献
  • 简牍
  • 考古学
  • 历史学
  • 北京大学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文献学
  • 中国古代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4895
商品编码:29978094567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古简新知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32584895
定价:58 元 本店价:46.4 元
折扣:【80】 节省:11.6 元
分类:  →  
货号:1717277
图书简介 《“简帛〈老子〉与道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书共收录21篇论文,其中,许抗生《读西汉竹简〈老子〉劄记》、刘笑敢《北大汉简〈老子〉的文献思想价值刍议》等论文主要讨论了北大汉简《老子》的学术价值;丁四新《从出土简帛本看早期〈老子〉篇章的演变及其成型与定型》等探讨《老子》文本演变过程和规律;郭梨华《从简帛〈老子〉概述战国道家佚籍之“道—法”论》等则论述新出简帛文献对道家思想研究的意义等问题。",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古籍文献中的智慧与风采:探寻古代典籍的时代精神与艺术价值 本书汇集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古代典籍整理、考证与研究的精深论述,旨在深入挖掘历代文献的独特价值与时代意义。全书内容涵盖了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南北朝,乃至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重要古籍,重点关注文献的流传演变、版本差异、内容考订以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 第一部分:经典重构与文献考辨 本部分聚焦于核心经典的文献学基础工作。我们详细考察了如《尚书》、《周易》、《春秋》等早期文献在漫长历史中的不同传本与注释体系的演变。研究者们通过精细的比对和缜密的考证,力求还原这些经典文本在流传过程中所经历的增删、讹误与重构。例如,对某一重要篇章在汉代竹简本、魏晋写本与宋代刻本之间的细微差别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仅揭示了抄写与刊刻技术对文本的影响,更探讨了不同时代学者对经典的理解偏差如何固化于文字之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出土文献,如秦汉简牍、魏晋墓志等新材料的整理与解读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这些“地下出土”的文字,为我们重建古代的社会制度、法律实践和日常书写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本书的诸多篇章便是基于对这些新材料的细致辨识和释读,成功订正了传世文献中的一些长期以来的误解,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思想史和制度史的认知。 第二部分:断代文献的特质与流变 本部分将视角投向特定历史时期的标志性文献群。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思想活跃,名家辈出,但文献的保存却颇为艰难。本书梳理了这一时期重要的私人著述、地方志以及佛道经典在战乱中的散佚与重编过程。通过对现存残篇的爬梳,学者们试图勾勒出当时士大夫阶层对玄学、史学、文学的独特关怀。例如,对某一失传已久的笔记的复原性研究,展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如何处理传统儒学与新兴思想的张力。 进入唐宋时期,雕版印刷的成熟极大地推动了知识的普及,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刻本的良莠不齐与内容的滥竽充数。本书细致分析了宋代官方刊刻的“官板”与民间私刻“私板”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后世学者的研究路径。对某一重要史书的宋本与元刻本的对比研究,揭示了在朝代更迭之际,官方修史如何被地方士人或民间力量所补充和修正。 第三部分:古代学术的思维模式与方法论 本书的第三部分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探讨了古代学者研究和著述的内在逻辑与思维习惯。 古代文献的编纂往往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无论是经学家的义理阐发,还是史学家的褒贬倾向,都深刻地影响了文本的结构和内容的选择。本书通过对古代目录学著作的再审视,分析了古代士人是如何对浩瀚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筛选和评判的。例如,对某一重要方志的篇目设置进行语义学分析,可以窥见编纂者对地方文化认同的构建方式。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古代注疏传统的形成与意义。注释不仅仅是对原文的解释,更是一种学术对话的延续。从早期简单的训诂到后世复杂的义理阐发,注释体系的演变反映了学术关注点的转移。通过对某一重要注本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学者们如何将自己的时代思想投射到对古代文本的解读之中,从而实现了经典的“常新”。 第四部分:文献的物质形态与艺术价值 超越纯粹的内容研究,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文献的物质载体及其承载的艺术魅力。手抄本的誊录风格、刻本的雕刻技艺,以及不同时期纸张、墨色的差异,共同构成了古代文献独特的物质文化景观。 对古代抄写体的演变进行细致的图例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时代书写者的身份和文化背景。对精美刻本的版式设计、界栏的划分、避讳处理的艺术性研究,展示了印刷技术在服务于知识传播的同时,也发展出高度成熟的视觉审美。这些物质层面的研究,使我们得以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和珍视这些历经沧桑的文化遗存。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集文献考订、版本研究、思想史梳理与物质文化分析于一体的学术力作,它以严谨的学风和丰富的实例,引导读者跨越时空的阻隔,深入领略中国古代典籍所蕴含的无尽智慧与独特的艺术风采。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的学术视野之开阔,绝对超乎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单一出土材料的简单整理或释读上,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献碎片进行了精妙的交叉比对和深入的语境重构。作者们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构建一个宏大的历史图景,使得每一条看似孤立的文字信息,都能被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脉络中去理解其真正意义。特别是对于一些存疑或争议较大的文本段落,书中呈现了多方观点的梳理和批判性分析,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本书的论证过程极具说服力。对于我们这些非一线专业人士而言,它提供了一扇通往先秦秦汉思想世界的独特窗口,让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概念,通过现代清晰的逻辑得以梳理和阐发,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早期思想史的认知深度。

评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汇集之作代表了当前国内古文字学与文献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它的分量和厚度足以成为相关领域学生和青年学者的案头必备工具书。它并非一本轻松的睡前读物,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文字基础和历史知识储备,阅读过程充满挑战,需要反复推敲和对照。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才凸显了其学术价值的密度。读完后,我深感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某些特定领域得到了显著的强化和重塑,尤其是在对早期国家治理结构、礼仪制度的物证理解上,获得了许多新的视角。它成功地架设起了古代遗存与现代认知之间的桥梁,其所展现的深邃洞察力与扎实的考据功底,令人由衷地感到钦佩。

评分

该书的注释系统和索引编排堪称典范,充分体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一贯的高水准出版质量。对于任何一部涉及大量引文和专业术语的学术著作而言,详尽而准确的注释是其生命线,而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每一个关键概念、每一个难以辨识的字形变化,都有清晰的来源和解释,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值得称道的是其索引的完备性,无论是人名、地名还是特定的术语,查找起来都极为便捷,这极大地提高了资料检索的效率。对于需要频繁在不同章节间穿梭查证的读者来说,这套精心设计的工具书般的辅助系统,无疑是提升阅读效率、保证研究准确性的重要保障,体现了编辑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对学术规范的尊重。

评分

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散发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质感,与它所蕴含的深厚学术价值相得益彰。从书脊的排版到封面的整体设计,都透露出一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气息的审美情趣。内页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文字拓片或摹写图,也能被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这对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尤其欣赏其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扉页上那典雅的印章式设计,以及章节标题的字体选择,都仿佛在引导读者穿越时空,去触摸那些被尘封的古代智慧。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极致追求,让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庄重与敬畏,让人更加专注地沉浸于那些古老的文本世界之中,这种实体书的阅读体验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与古人对话的探险。那些出土的竹帛简牍,历经千年风霜,其上残留的墨迹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没有将这些“遗物”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圣物”,而是以一种极其人性化的笔触,去探究书写它们的人们在记录这些文字时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困惑、他们的信念、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关切。例如,对一些书写错误或涂改的处理,也常常能揭示出当时的抄写习惯乃至文化心理的微妙变化。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原本冰冷的文献变得鲜活起来,使我仿佛能听见当年书吏沙沙的笔声,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气息和知识传播的状态,阅读体验远比想象中要生动和引人入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