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山水间 水彩写意画入门教程|8047579 |
| 图书定价: | 69.8元 |
| 图书作者: | 爱林博悦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7/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5484086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48 |
| 版次: | 1-1 |
| 内容简介 |
| 水彩写意画,即以水彩颜料和绘画方式为基础,以中国画的写意形式绘制出的风格独特的作品。这种画法结合了水彩的色彩丰富的特性,以及中国画的适意、大气的表现方式,简单的画面却能表现出自由自在的悠远韵味。 全书分为6章。第1章和第2章为绘画基础,分别介绍了水彩画工具和水彩画的基础绘制技法;第3章至第6章为案例章节,分别讲解了青山、碧水、云雾和树的画法,共有20个完整案例。 本书中的画作风格唯美,结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水彩技艺,非常适合水彩爱好者和国画爱好者阅读与学习。 |
| 目录 |
第 1章 水彩画工具 | 水彩画笔 | 6 水彩画笔的分类 6 绘画过程中所用的毛笔的介绍 6 水彩毛笔的选择 7 | 水彩颜料 | 7 水彩颜料的分类 7 水彩颜料的品牌 7 | 水彩纸 | 9 水彩纸的克数 9 水彩纸的分类 9 水彩纸的品牌 10 | 其他辅助工具 | 11 笔洗 11 调色盘 11 纸巾 11 | 色卡的制作 | 12 第 2章 水彩画基础 | 水彩技法在山水画中的应用 | 14 水彩的基本技法 14 湿画法 14 干画法 15 晕染法 15 水彩的特殊技法 16 撒盐法 16 滴水法 16 飞白法 16 第3章 青山 山峦 18 山谷 25 山雨 32 高山溪流 36 月夜 40 第4章 碧水 湖畔烟雨 48 燕归来 54 瀑布 60 河流 68 碧海 74 第5章 云雾 雾起 82 雨后 89 暮 94 云深处 100 云海 106 第6章 树 桃之夭夭 112 夏 118 青松 125 秋 132 冬 142 |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预售”和“包邮”的标签来的,但没想到拿到手后,它的装帧质量和纸张的选择让我非常惊喜。市面上很多教程为了控制成本,会使用偏薄的纸张,这对于水彩画来说是致命的,因为水彩需要反复上色和晕染,纸张一皱就全盘皆输了。这本书的纸张厚度适中,吸水性和延展性都非常好,我尝试用它推荐的技法进行小范围的练习,颜料铺开自然,过渡柔和,没有出现“水渍”或“飞白”的尴尬情况。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非常重要,好的工具能极大地增强学习的信心。此外,书中的色彩搭配指南也十分实用。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色卡,而是给出了一套“氛围调色盘”,比如“烟雨迷蒙”、“秋日萧瑟”等,并明确指出在这些氛围中,主色调、辅助色和点睛色的比例分配。这种“氛围先行”的理念,让我彻底改变了以往那种“哪里有山就涂哪种绿”的刻板印象。我甚至可以将这些色彩理论应用到我的其他媒介创作中去,因为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用色彩去讲述一个故事,去营造一种心境。
评分这本画册拿到手,第一感觉就是包装得特别用心,外壳的质感和设计都透着一股清雅脱俗的气息,跟“山水间”这个名字非常搭。我本来就对水彩这种媒介情有独钟,总觉得它那种朦胧的晕染效果最能捕捉到东方山水的意境。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然书名里有“入门教程”这几个字,但我发现它的内容远不止基础的调色和笔触练习那么简单。编排上很注重从意境入手,开篇就不是那种枯燥的几何体练习,而是直接引导你去看“气韵”,去看云雾缭绕的层次感。书里对如何用色彩来表现一天中不同光影下的山峦,给出了非常细致的示范,比如清晨的淡青如何过渡到午后的浓郁赭石,这种写意的表达方式,对我这种追求神韵多过形似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而且,它没有强求读者去复制某一个固定的范本,而是鼓励你去理解“写意”的核心——抓住事物的神态,而不是拘泥于细节的描摹。这种由内而外的教学思路,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非常愉悦和富有探索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留白的处理技巧,那是水彩画中至高的一环,如何利用纸张的空白来表现水汽和虚无感,书里给出的案例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总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人在学习技法的过程中,同步提升了对传统山水画精神的理解。
评分我最近刚开始尝试接触水彩,市面上很多入门书籍要么就是太偏向西方的写实静物,要么就是对中国传统水墨的技法讲解得过于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填补了这个空白。它的语言非常平实易懂,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腔调。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将水彩的“湿画法”和国画的“渲染”概念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比如,在讲解如何画远山层次时,它会建议用大面积的清水打底,然后趁湿滴入颜色,观察它自然扩散、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禅定的体验。书中给出的步骤图示非常清晰,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一目了然地跟上节奏。更重要的是,它很强调“取舍”,比如在画一棵松树时,不是让你把每一根针都画出来,而是教你如何用几笔浓墨和几滴淡绿,瞬间点出松针的遒劲和生命力。这种取舍的智慧,才是国画的精髓所在。我按照书中的一个小练习——画一块被雨水打湿的石头,发现自己竟然第一次画出了那种湿漉漉的、略带反光的质感,这在以前的练习中是难以想象的。这本书的实用性,在于它没有把复杂的概念复杂化,而是用最直接的视觉语言,把“写意”的门槛降了下来,让更多人敢于拿起画笔,去表现自己心中的那片山水。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艺术教育的朋友,我发现这本书在内容结构上做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模块化”的方式。每一章都围绕一个特定的自然元素展开,比如“烟岚”、“苔痕”、“飞瀑”等等,而不是简单的“颜色一”、“笔触二”。这种分类方式更符合艺术家观察世界的习惯。在我看来,学习水彩写意,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种笔触,而是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视觉词汇库。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展示了如何用笔墨的干湿浓淡去塑造物象,更深入探讨了这些元素在中国传统审美中的象征意义。例如,在描绘“云海”的那一章,它引用了一些古诗词的意境,引导读者去体会“气”的流动性,而不是仅仅把云画成白色的棉花团。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极大地提升了教程的深度和趣味性。书中的范例作品,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细节处理,都展现了极高的水准,它们既有传统山水的韵味,又带有现代水彩的通透感,非常适合希望将传统意境融入现代创作的进阶学习者。可以说,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既扎根传统又不失时代气息的艺术探索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极具匠心,完全没有一般教程那种生硬的教学感。它更像是一本精美的艺术画册与一本详尽的技法指南的完美结合体。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写意”二字的现代化诠释。在很多教程中,写意常常被解读为“随便画画”,但这本书清晰地界定了,真正的写意是在极度精炼的笔触下,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观察积累。书中专门辟出了一小节,专门讨论如何通过“墨色的变化”来替代复杂的线条,这对于我们习惯于用线条勾勒轮廓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观念转变。它教你如何用侧锋、用洇开、用肌理,来构建山石的质感,而不是依赖于刻板的皴法。例如,画瀑布时,它建议使用干燥的排笔快速扫过半干的底色,创造出那种水流撞击岩石溅起水花的动感,效果既写意又极具冲击力。这种将传统技法与现代材料特性相结合的创新思维,使得整本书的指导内容既有文化底蕴,又紧跟时代步伐。对于希望在水彩领域寻求突破、渴望将自己的作品提升到具有东方神韵高度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近些年难得一见的精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