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宋词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朱孝臧,赵娣 著
图书标签:
  • 宋词
  • 三百首
  • 中华国学
  • 经典
  • 诗词
  • 文论
  • 古代文学
  • 文化
  • 传统
  • 宋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620
商品编码:3021766144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宋词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清)朱孝臧 ,赵娣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620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词是文学阆苑里倾吐着芬芳的仙葩,至今仍然以她不减的美丽,与诗并称“双绝”。欣赏古典诗词并不需要跨越多高的门槛,人人皆能从其中获得美的享受。生动的意象、流畅的韵律、凝练的结构,和作品中表达的普世情感,铸就了这人类艺术的奇葩,也奠定了它们千年来不可逾越的地位。
对当代人来说,闲来品读这些先贤的杰作,仍能时常引起共鸣。一册在手,既可为焦躁的心灵指路,为漂泊的情感提供码头,更能为失落的人生撑起一片精神的家园。

内容提要


《宋词三百首》是由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朱孝臧编定,其选录标准,以混成为主旨,并求之体格、神致。朱孝臧曾先后三次增删。后选定的版本选词家共81家,选词共285首,称为三编本,本书采用的便是朱祖谋先生终定稿的三编本。

目录


作者介绍


朱祖谋(1857—1931)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吴兴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因病假归作上海寓公。工倚声,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著作丰富。书法合颜、柳于一炉;写人物、梅花多饶逸趣。卒年七十五。著有《彊村词》。

文摘


赵佶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神宗第十一子。1100年,哲宗死,无嗣,佶以弟继位。初号建中靖国,调和熙宁、元丰与元祐间的党争。不久即改元崇宁,任蔡京为相,变乱新法,国政日非。1127年,北宋沦亡后,与其子钦宗俱被掳北迁。1135年,卒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擅书法,能诗词,曹元忠辑《宋徽宗词》。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解析】

词序中的“北行”是指宋徽宗赵佶被俘北上途中,这首《燕山亭》是他在北行途中见杏花有感而作,词中借杏花的盛放和凋零寄寓自己的身世和命运之悲慨,情真意切,以长调写来,更显百转千回,动人心魂。

钱惟演

钱惟演(962—1034),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真宗时入秘阁,预修《册府元龟》。编书之余,常与杨亿、刘筠等十七人唱酬,结为《西昆酬唱集》。钱惟演是西昆体的代表,且能文能词,存世著作有《家王故事》《金坡遗事》等,存词两首。

木兰花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①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②,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

①鸾镜:上有彩鸾图案的镜子。刘敬叔《异苑》记载:“罽宾王养一鸾,三年不鸣。后悬镜照之。鸾睹影悲鸣,一奋而绝。”后人在诗中多表示临镜而生悲。

②芳尊:盛着美酒的酒杯。

【解析】

本词创作于钱惟演屡次官场失意后的暮年时期,抒发了作者晚年衰颓愁苦、仕途屡屡受挫的感怀。感伤情绪无所依托,词人只能借酒浇愁,一个绝望于仕途、无望于生命的垂暮老人以酒消愁愁更愁的形象跃然纸上。这阕词情感格外真挚,读来令人唏嘘。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为官清廉,体察民情,以天下苍生之福祸为己任。庆历年间,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庆历新政。为人刚正,屡遭奸佞排挤,多次被贬,政治生涯几起几落。皇祐四年(1052年)卒,年六十四,谥文正。文学造诣很高,工于诗词散文,文风俊逸,风格旷达。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存词五首。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①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②。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衡阳雁:塞下荒寒,连雁也不愿停留。借用湖南回雁峰雁不经过的传说。

②千嶂里:指像屏障一样陡峭高耸的山峰。

【解析】

《渔家傲》作于边塞军中,表达了将士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上阕用一系列富有边塞特征的意象,勾勒出辽远萧瑟的边地秋日风光。下阕由景转情,抒发思乡之情。“一杯”浊酒里,寄托着“万里”情思,对比兼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心里无法消解的愁绪。“人不寐”实际上是“人难寐”,词人心中充满战乱悲情、思乡离情和报国激情。“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把愁情之深写得极为感人。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①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②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寒烟:秋天里江面上的水汽雾霭,远看如烟,并能感到秋的寒意。

②追:形容离情别绪始终追随着自己,难以排遣。

【解析】

本词情思细腻委婉、缠绵悱恻,与其别篇名作风格大相径庭,文辞深婉秀丽,高远意境中饱含愁思,无怪乎清代许昂霄惊叹此乃“铁石心肠人”所作的“消魂语”。

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

①香砌:散落的花瓣自然飘落在台阶上,到处都是。

②敧(qī):倾斜。

【解析】

这是一首表达秋夜中怀人情思的词作。全词通过写秋夜词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思念之苦,表现作者对于思念对象的刻骨相思,而景色中略含悲壮之意味,显得开阔而大气,让爱国者思之念国,思念者观之怀人,于悲壮中暗藏柔情,感人至深,被誉为是其婉柔绮丽风格的代表作。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因曾任安陆县知县,人称“张安陆”。晚年隐居湖杭,常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同游。词作意韵恬淡,意象繁富,内在凝练,尤善作慢词,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著有《张子野词》,存词一百八十余首。千秋岁数声①。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莫把幺弦②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注释】

①(tí jué):杜鹃。

②幺弦:琵琶的第四弦,用来指代琵琶。

【解析】

这首词表达了爱情受阻后,相爱双方坚定不移、忠贞不渝的品质,情感坚决且直率。上阕以景领入,美好时光流逝,词人心生怜意。下阕以情直言,两人恋情的刻骨铭心一语而出。全词委婉含蓄、隽永绵长,其景动人心脾,其情感人至深。

菩萨蛮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①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②眉黛低。

【注释】

①玉柱:筝上一字排列的调弦的柱。

②春山:语出李商隐《代赠》其二:“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表美女之眉。

【解析】

本词以筝女演奏曲目为线索,描写了筝女娴熟的弹奏技巧和献艺的情态。词人以“幽恨”“慢”“低”等词塑造了一个哀婉动人的女子形象,充分表现出其内心的忧伤和无奈。此词本意并不在于写筝声和乐曲,而在于写弹筝女的技艺和情态。

醉垂鞭

双蝶绣罗裙①。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②。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注释】

①罗裙:材质为丝的裙子。

②深匀:指浓艳的妆。

【解析】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笔下从来不乏对女性美貌的描写,张先这首《醉垂鞭》于其中显得卓然不同。词人从女性服饰和妆容入手,描画了一位素面朝天但尽显优雅的女子。

词人在《醉垂鞭》中所现之境,虚实相间,真幻相融。全词虽未着一字直接描摹女子倾国倾城的容貌,但其美好姿容已达至境,令人神往。

一丛花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①。南北小桡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③。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注释】

①溶溶:指池水流动的状态。

②桡(ráo):船桨,这里指船。

③栊:窗子。

【解析】

这首词表现了女主人公在情人离开后,独处深闺的相思与哀愁,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桃花杏花尚且懂得在凋零前嫁与东风,随风飞舞,寻到归宿,词中主人公却形单影只地老去,这是主人公对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沉思与自怨自艾。

天仙子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水调①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②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③。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

①水调:据说是隋炀帝开通汴河时制作的一种曲调,盛极一时。此处泛指流行歌曲。

②并禽:此处指鸳鸯。

③花弄影:形容满是花的枝条摇曳在风中月下成影的情景。

【解析】

张先以“三影”著称,尤以“云破月来花弄影”出名,此句即出自《天仙子》。上阕开篇即以“愁”字点明词人的情绪。词人感慨青春不再,过往的美好时光恐难再续,嗟叹无奈尽显于此。下阕借景抒情,风月间蕴含无尽悔意。沙地上禽鸟并卧,夜景寂寥。岁月静好,只叹年华易逝,青春难觅。

青门引(春思)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①,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②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注释】

①中酒:醉酒而身体不适。

②画角:彩绘的号角,用来振奋士气。

【解析】

全词由初春景色引入,接续寂寞庭轩,后由风过楼头过片,结束于明月送影,词人的感伤愁绪在这景象的转换间点点浸入,层层加深。

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江西抚州人。十四岁即被赐为进士,先后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王府记室参军、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等职,官至宰相。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范仲淹、欧阳修等均得其推荐。精于诗、词、散文,生平著述丰富,以词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继承并发展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语言清丽,声调和谐,特色。据说他一生创作了万余首词,大多散佚,现存一百三十余首,辑录于《珠玉词》。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①。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②独徘徊。

【注释】

①“去年”句:用典出处为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中“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②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解析】

本首《浣溪沙》中,词人表达了春去花落、物是人非的感叹,隐含对年华逝去,聚散无常的遗憾。这首词语言清丽自然、委婉含蓄,晏殊从司空见惯的场景中引申出对人生的思考,将情、景、理融合,既有审美价值,又有警策意义。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①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②。

【注释】

①等闲:平常。

②怜取眼前人:语出元稹《会真记》崔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解析】

这首《浣溪沙》是作者宴会即兴之作,除了描写宴会之欢愉外,也表达出独特的人生领悟。上阕主要描写宴会场景,首句就定出全词的感情基调,词人对时光易逝而人生短暂的人生中的每次离别都心怀感慨。下阕开篇作者想象自己站在高处眺望满目山河,表达词人对于眼前美好终将逝去的无奈和感慨,在此情此景中看到落花在风雨中飘零而残败,就如同美好的事物总会有离别之日一样,不禁勾起作者心中的伤感之情。
本词虽基调哀伤,但结句仍不缺少理性的观照,于灰暗中添增一抹亮色,余韵留香。

清平乐

红笺①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②。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注释】

①红笺:印有红线格的绢纸。多指情书。

②帘钩:挂窗帘的铜钩,此代指窗户。

【解析】

晏殊写闺中女子相思愁怨的词作很多,本首《清平乐》即其中名篇,表达了主人公怀人念远的惆怅,笔法生动简洁,抒情细腻真挚。全词抒情蕴藉,用典别致,在多组意象的重叠交织中蕴含主人公悲凉凄苦的感情,营造出离愁别恨百般难寄的意境。词人以淡景写浓愁,青山绿水常在,而鸿雁游鱼难凭,惆怅万端,婉曲细腻,表现了闲雅从容的独特词风。

清平乐
金风①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②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注释】

①金风:秋风。

②紫薇朱槿:颜色艳丽的花。

【解析】

这首词为典型的以景抒情之作,细腻中带着忧伤。上阕虽然先写秋风落叶,但并未透露出颓靡忧伤之意,相反,作者反而沉醉其中。下阕融情于景,描写秋日下花、斜阳、燕子等意象,微寒不仅是银屏,也是作者心头对于秋日的一点伤怀。

木兰花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①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②解佩③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注释】

①春梦:对白居易《花非花》中“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改用。

②闻琴:指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情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


③解佩:指汉皋神女和郑交甫的情事。《列仙传》载,汉皋神女解佩以赠郑交甫作为信物。

【解析】

这首词是对人生有所感慨而作,全词吟咏春光短暂、良辰易逝的及时行乐思想,全词思想情绪由伤逝到愤慨,跌宕起伏。本词感情激愤,却不失含蓄,运用大量典故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这种以“比兴”手法起句而运用反语有所寄托的作品,在晏殊的词中并不多见,因而弥足珍贵。

木兰花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①歌韵响铮琮②,入破③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注释】

①重头:词中下阕完全相同。

②铮琮:玉器相互撞击的声音,在这里指乐曲铿锵悦耳。

③入破:指乐曲的繁碎之声。

【解析】

本词是伤春思人之作,对比今昔而产生无限的感慨。上阕由写景入手,回忆昔日和心中的美人初见面的情景。下阕如同时光穿梭般回到当下,如今只剩下对于故人的思念,全不见她优美的歌曲和舞蹈,在怀念中又有着无法相见的惆怅。

木兰花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序言


前言

在卷帙浩繁的中华典籍中,词作为一种形式活泼、雅俗共赏的文体形式,或慷慨激昂,或浅吟低唱,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寄托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志。这些在宴饮前后,在人生随处可见的得意和失意等境遇中吟咏的词作,流露出许多诗文中难得一见的“真性情”。就是这些真性情滋养了一代代爱词人,引起了他们心中无限的共鸣。词的主题的多样化和内容的丰富化,使这些文字穿越古今,至今仍被传唱不休。
宋代是词为繁荣的时代,宋代经济的繁荣、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市民意识的不断觉醒,滋养了无数文人墨客丰富的感受力。无论在数量、风格、内容还是形式上,宋词都可谓是空前的,名家众多,精品如云。
北宋时期的词作是由小令逐渐向慢词过渡的,晏殊、欧阳修等继承五代词风,写男女之情和文士情怀;柳永开创慢词,吸收民间词的营养而风行一时;秦观、周邦彦紧承其后,将婉约词推向高峰;苏轼开拓了词境,使词风由柔靡转向雄壮,苏轼门下的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也受其影响颇深。

南宋时期内忧外患,词的政治性加强。辛弃疾的大量作品表现抗金的决心和浓厚的爱国情感,豪放深厚。李清照词作深婉沉痛,以小处细处见家国之痛。姜夔、吴文英、张炎的词讲究工整典雅,重声律用典。

宋词的选本众多,本书采用的是由上彊村民朱祖谋编选的版本。朱祖谋(1857—1931),原名朱孝臧,字藿生,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归安(今湖州)埭溪渚上彊村人。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因病假归作上海寓公。工倚声,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著作丰富,著有《彊村词》。朱祖谋在编选《宋词三百首》的过程中,曾先后三次增删。初的手稿本原选词八十六家,词作三百一十二首,而在1924年的刻本中,删除了原稿本所选词二十一首,增加了陆游和韩疁,删除了赵鼎一家,共选词人八十七家,词作正好三百首。重编本在刻本的基础上,删词二十八首,增加十一首,选词家共八十一家,选词共二百八十三首。三编本又在重编本的基础上增加了两首词,共选词二百八十五首。

本书采用的便是朱祖谋先生终定稿的三编本,这也是目前广为流传的版本,代表了词家的传统,同时也代表了目前为止编选宋词的高成就。
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不足和谬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宋词三百首》: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翻开《宋词三百首》,您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领略中华民族在宋代留下的最为动人心魄的文学遗产。这本书不仅仅是三百首精选的宋词,它更是一部浓缩了宋代社会风貌、人文情怀、艺术成就的百科全书,是理解宋代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经典读本。 一、 时代的回声:宋词的勃兴与辉煌 宋代,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拥有特殊地位的朝代,它以其高度发达的经济、繁荣的文化、开放的社会风气而著称。正是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上,宋词这朵文学奇葩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绽放。不同于唐诗的雄浑大气,宋词以其婉约细腻、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特质,深刻地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生活、情感与思想。 《宋词三百首》精选的词作,正是宋词艺术走向成熟与巅峰的最好证明。从北宋的柳永、晏殊、欧阳修、苏轼,到南宋的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岳飞,这些名字如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的作品,或抒发山河破碎的悲壮情怀,或描绘风花雪月的儿女情长,或感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或讴歌田园生活的闲适自得,几乎囊括了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触及了人类情感的每一个角落。 二、 情感的深度:情深意切,触动灵魂 宋词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其真挚而深刻的情感表达。词,源于乐曲,其本身就带有抒情属性。宋词在继承和发展这一特性的同时,将情感的表达推向了极致。 家国情怀的悲壮: 在国破家亡的年代,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激荡着英雄的壮志;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承载着报国的殷切期盼;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更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这些词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民族命运的写照,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感慨万千。 儿女情长的缠绵: 宋词中亦不乏描绘细腻爱情的作品。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独与思念,化为千古绝唱;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愁别绪,直抵人心。这些词作,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情感,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爱情的甜蜜与苦涩。 人生况味的体悟: 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展现了豁达的人生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道出了时光流逝的无奈。宋词中的人生感悟,充满了哲思,引人深思,帮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山水田园的恬淡: 许多词作描绘了自然风光和隐逸生活,如周邦彦的《清平乐》“风流才子,看花花不语”,展现了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闲适。这些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精神空间。 三、 艺术的高度:精炼的语言,绝妙的意境 宋词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它以其精炼的语言、巧妙的结构、丰富的意象、高远的意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语言的精炼与典雅: 宋词善于运用白描手法,用最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丰富的情感和画面。同时,它又吸取了唐诗的典雅,使得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文采。例如,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寥寥数语,将人的憔悴描摹得淋漓尽致。 意境的营造与拓展: 宋词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营造的意境。词人不仅仅是在描绘景物,更是在通过景物来抒发情怀,寄托理想。例如,苏轼笔下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将月光、酒、人生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空灵而深邃的意境。这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使得宋词具有了超越时空的魅力。 声律的和谐与音乐性: 作为一种可歌的文学形式,宋词在声律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其音韵的和谐使得作品具有极强的音乐美。读者在朗读时,可以感受到词句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如闻天籁。 用典的精妙与化用: 许多宋词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赋予作品更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典故并非生搬硬套,而是与词句内容水乳交融,产生出新的意义和情感。 四、 文脉的传承: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 《宋词三百首》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其文学艺术上,它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思想的启迪: 宋词中所蕴含的儒、释、道思想,以及对人生、社会、政治的深刻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和价值观念。 历史的镜鉴: 宋词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历史事件、人物命运,为我们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生动的史料。通过词作,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朝代的兴衰起落,体会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审美情趣的培养: 长期阅读和品味宋词,有助于培养读者高雅的审美情趣,提升艺术鉴赏能力。词中细腻的情感、优美的意境、精炼的语言,都能陶冶情操,滋养心灵。 民族精神的弘扬: 那些充满家国情怀、民族气节的词作,更是激励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五、 读者的选择:为何选择《宋词三百首》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典文学中,《宋词三百首》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必读之选,原因如下: 内容的权威性与代表性: 本书精选的词作,涵盖了宋词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力求全面展现宋词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内涵。所选词作皆为历代公认的精华,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本书以相对完整的体系呈现了宋词的风貌,便于读者对宋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收益。 价值的深远性与普遍性: 宋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哲思,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能够引起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的共鸣。它不仅仅属于宋代,更属于我们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人。 启蒙的奠基性: 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而言,《宋词三百首》是绝佳的入门读物。它能够为读者打下坚实的文学基础,为进一步探索更广阔的文学世界铺平道路。 《宋词三百首》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每一次品味,都会有新的收获。它不仅仅是一本纸质的书,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情感和审美的精神宝藏。让我们一同走进宋词的世界,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永恒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抱有极高的期望,是因为它代表着一种对传统文化重拾严肃态度的回归。在这个信息碎片化、追求速成的时代,沉下心来研读经史子集,需要极大的毅力和正确的引导。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国学经典精粹”和“必读本”的组合,暗示着一种责任感——它不仅仅是提供娱乐性的阅读材料,而是试图为当代人构建一个坚实的、可供立足的文化基石。我希望它在内容选择上,能体现出一种宏大的叙事观,即宋词如何承接唐诗之余绪,又如何开创了新的文学高峰,并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这本书,理应成为我们与历史对话的重要媒介,是理解中华民族审美内核的敲门砖。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令人惊艳,初次上手,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散发着古典韵味的质感。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摸上去细腻而富有韧性,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让人觉得刺眼或疲惫。字体的排版更是匠心独运,疏密得当,墨色浓淡适中,古朴而不失清晰度。尤其是那些精美的插图或版式设计,虽然我没有具体看到内容,但从外在的包装和细节处理上,就能推断出编者对“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这一定位的极致追求。这不仅仅是一本供阅读的书籍,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对于喜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拥有这样一本外观精美、制作精良的典籍,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对传统审美的尊重。我期待着翻开它,能被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文化气息所浸染,感受古代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气息。我相信,一个好的载体,才能更好地承载伟大的灵魂。

评分

我对这类经典选本最大的期待,在于其选材的平衡性和广度。宋词的魅力在于其婉约与豪放并存,它承载了宋代社会从繁华到悲凉的复杂情感。我非常好奇编者是如何取舍的,究竟是侧重于那些流传千古的脍炙人口之作,还是会勇敢地挖掘出一些被历史尘封、但艺术价值极高的“遗珠”?一个优秀的选本,绝不应该是平庸的堆砌,而应该是作者价值观和审美品味的集中体现。我希望它能涵盖不同词人的风格流派,让读者能够清晰地对比出苏辛的旷放、李清照的细腻、周邦彦的铺陈等各具特色的艺术面貌。如果能做到既保证了经典性,又兼顾了探索性,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普通选集的范畴,它将成为我们理解宋代整个文化生态的一扇重要窗口。

评分

说实话,我之所以决定入手这本,很大程度上是被其“诗词文论必读本”的定位所吸引。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那些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和艺术高度的作品,一直是困扰学习者的难题。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篇目,而是经过了精心的筛选、编排和归类。这种“必读”的导向性,对于时间有限但又渴望系统学习国学精髓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引路人,直接将你带到最核心的精华地带,避免了我们在繁杂的资料中迷失方向。我更看重的是它可能附带的那些导读或赏析文字,它们或许能为我们解读那些历经千年沉淀的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和历史背景,让那些看似晦涩的词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

从一个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易读性也是我非常看重的方面。古代诗词,尤其是韵律和典故,对现代人来说是阅读的巨大障碍。我希望这本“精粹”在提供原典的同时,能够提供清晰、准确且不过分冗余的注释和译文。注释应该精准到位,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点破关键难点,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顺畅地理解词句的字面意思和可能的文化指涉。如果能辅以适当的词牌背景介绍,那就更完美了。我讨厌那种注释少到形同虚设的选本,也反感那种注释比正文还长的“填鸭式”解读。理想的状态是,阅读的流畅感不受打断,但关键的知识点又能随时得到补充和支撑,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而不是一种负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