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儒藏(精华编 77 经部春秋类左传之属)
定价:1200.00元
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301117958
字数:
页码:100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儒藏》(精华编)在中国古籍编纂史上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海外文献萃为一编,并全面整理。传世文献收录先秦至清末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儒家经典和反映儒家思想、体现儒家经世做人原则的典籍。出土文献主要收录近代以来出土的儒学典籍。海外文献则收录日、韩、越三国存世的重要儒学文献。
采用能代表儒家学术观的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按部、类、属进行分类(出土文献另列)。
整理工作包括对收录的文献进行版本研究、校勘、标点及撰写校点说明等。
《儒藏(精华编 77 经部春秋类左传之属)》为第七十七册。收录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儒家学者的论述和体现儒家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关文献,包括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
目录
经部春秋类
左传之属
春秋大师表(卷一—卷七)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手捧这本厚重的典籍,我仿佛被一股穿越时空的力量拉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古朴的文字和严谨的注释,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几千年前的先贤对话。书中对“春秋”一词的解读,远非后世简单地理解为“历史”,而是承载着“微言大义”的政治伦理与道德准则。尤其是对于《左传》部分的梳理,作者的考据功夫令人叹为观止。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诸如某句的措辞、某段的遗佚,都被细致入微地比对和阐释。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文献汇编,更像是一部精密的“史学解剖刀”,将《春秋》经文的复杂肌理层层剥开,让读者得以窥见其构建的深层逻辑。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礼制崩坏后各国诸侯间合纵连横策略的分析,那些看似偶然的军事行动背后,实则蕴含着作者对权力结构和人道困境的深刻洞察。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古文功底,更需要有历史的纵深感和对古代政治哲学的理解力,否则很容易迷失在繁复的史实和引文中。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想深入探究先秦史学原貌的学人准备的,其知识密度和思想深度,绝非泛泛之作可比拟。
评分当我翻阅到关于“礼崩乐坏”具体表现的那些篇章时,那种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几乎要将我吞没。书中引用的很多史料细节,如贵族之间私相授受的盟誓、城邑攻破后对俘虏的处理方式,都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写实笔法呈现出来,让人深思:在礼仪不再具备约束力的时代,人性会如何被异化?编者对这些材料的选取,带着一种微妙的道德关怀,但这种关怀是内敛的,隐藏在翔实的文本引述之下,绝不轻易流于说教。相较于一些侧重于纯粹的文字训诂的古籍整理本,这部《儒藏(精华编)》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成功地激活了历史的“温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换作是我处于那个时代,面对类似的困境,又会做出何种选择?这种引发的深度自我审视,是任何肤浅的阅读都无法带来的精神体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历史人性深层结构的探索与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透露着一种对传统的尊重与现代审美的融合。我喜欢它在保持古籍原貌风格的同时,所做的适度现代化处理,使得阅读体验大大提升。比如字体选择的古拙而不失清晰度,以及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都体现了编者极高的专业素养。然而,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它对“经部”文献中“春秋类”子集的精选与归类。它不像一些工具书那样面面俱到,而是带着明确的筛选标准,力求呈现“精华”所在。这种“取其精华”的做法,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它避免了被海量的原始材料淹没,而是直击核心概念的阐发。其中关于“隐、宣、成”三公之世的叙事脉络梳理,尤其精彩,作者似乎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原本枯燥的年谱事件串联成了有机的历史画卷,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晋楚争霸、吴越兴衰等重大历史节点是如何在春秋的大背景下逐步发酵、最终爆发的。读完某一章节,常常会感到一种豁然开朗的畅快,仿佛那些晦涩难懂的史官笔法,此刻在你面前变得清晰透明,这种阅读的愉悦感是难以言喻的。
评分总的来说,这是一套需要静心、需要耐性的读物。它不适合在通勤路上快速浏览,更适合在一个安静的下午,伴着一杯清茶,缓慢地咀嚼和消化。我发现,与其说是在读一本关于春秋的书,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关于“秩序的建立与瓦解”的宏大哲学思辨。编者在组织材料时,对同一主题在不同篇目中的重复出现和层层递进的处理手法,体现了极高的编纂智慧。它像一个精密设置的迷宫,每当你以为已经掌握了某个核心概念时,后面又会引出新的佐证或反例,促使你回溯前文,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解。这种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是知识体系得以牢固构建的关键。这本书无疑代表了当代对先秦经典整理的一个高水平标杆,它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展现了现代学术研究的批判性与系统性,对于任何想要在经学领域进行深入钻研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容或缺的“镇馆之宝”。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部“精华编”的编纂工作,其难度与价值并存。它显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前人无数次注释、笺注、考证的成果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再整合与提炼。我在比对不同时期的学术观点时发现,编者并非简单地堆砌材料,而是进行了精妙的“熔铸”。他们对一些历史公案的呈现方式,往往是“正反观点并陈,再以精要结论收束”,这种平衡的姿态,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思考边界。例如,对于某些被后世儒家赋予过多道德评判的事件,书中往往会辅以更贴近当时政治现实的解读,使得我们能够更客观地去理解那个时代的生存逻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稳固的知识基石,让你在试图构建自己对春秋史观时,不必担心脚下的沙滩。对于严肃的史学爱好者而言,这本书的重要性不亚于一份精良的“地图”,它为你指明了探索更深层次学术研究的方向和路径,但同时也清晰地标示出那些关键的路口和已有的里程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