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 水經注 農桑輯要
定價:32.80元
作者:《國學典藏書係》叢書編委會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4634343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衣桑輯要》是我國現存早的官修農書。本書在繼承前代農書的基礎上,對北方地區精耕細作和栽桑養蠶技術有所提高和發晨;對於經濟作物如棉花和苧麻的栽培技術尤為重視。這在當時是一本實用性較強的農書。
目錄
水經注
捲一 河水
捲二 河水
捲三 河水
捲四 河水
捲五 河水
捲六 汾水、澮水、涑水、文水、原公水、洞過水、晉水、湛水
捲七 濟水
捲八 濟水
捲九 清水、沁水、淇水、蕩水、洹水
捲十 濁漳水、清漳水
捲十一 易水、漉水
捲十二 聖水、巨馬水
捲十三 澡水
捲十四 濕餘水、沽河、鮑邱水、濡水、大遼水、小遼水、涀水
捲十五 洛水、伊水、潼水、澗水
捲十六 轂水、甘水、漆水、渡水、沮水
捲十七 渭水
捲十八 渭水
捲十九 渭水
捲二十 漾水、丹水
捲二十一 汝水
捲二十二 潁水、洧水、溟水、漕水、渠水
捲二十三 陰溝水、汲水、獲水
捲二十四 睢水、瓠子河、汶水
捲二十五 泗水、沂水、洙水
捲二十六 沭水、巨洋水、淄水、汶水、濰水、膠水
……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一直以來都在比較不同朝代對自然資源的記錄方式和利用效率。《國學典藏書係》中如果包含瞭其他朝代的方誌或農業誌,那麼這兩本必讀之作就更顯其曆史定位的特殊性瞭。《水經注》作為酈道元的經典之作,其考據之詳、描述之美,自不必多言,它更像是一部基於地理學視角的“百科全書”。然而,相比之下,《農桑輯要》則更像是一部“操作手冊”,它直接麵嚮生産環節,語言樸實,目的明確。這種對比非常耐人尋味。閱讀《水經注》時,我仿佛在與一位博學的古代學者進行對話,他為我勾勒齣山河的壯闊與脈絡;而閱讀《農桑輯要》時,我感覺自己是站在田埂上,聽取一位經驗老到的農官傳授農時。這種風格上的巨大差異,反而使得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瞭一個完整的古代社會經濟地理的知識體係,遠比單一主題的書籍更能提供全景式的理解。
評分說實話,我對古代地理著作的興趣點通常聚焦於山川形勝的描述,比如那些關於奇峰異水的記載,它們往往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水經注》在這方麵自然是大傢之作,引人入勝。但這次閱讀體驗中,我意外地發現《農桑輯要》的價值同樣不可小覷,它提供瞭一種全然不同的視角——從土地上抬起頭來看世界。它不是描繪風景,而是記錄瞭數韆年勞作經驗的結晶,哪種肥料對哪種土壤最有效,什麼時候該修整水渠以應對雨季,這些都是活生生的、與生命息息相關的信息。這種從“仰望星空”到“腳踏實地”的轉換,讓整套典藏書係的閱讀體驗變得立體起來。它不再是純粹的文人雅士的把玩之物,而是深入到民間智慧和生存哲學的寶庫。我甚至開始思考,將這兩者放在一起,是否也是編委會有意引導讀者去思考古代士大夫階層如何平衡對“道”的追求與對“術”的實踐,即知識分子如何將他們的學識轉化為對社會的實際貢獻。
評分對於熱衷於研究古代社會治理結構的讀者而言,這套典藏書係中將《水經注》與《農桑輯要》並置,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分析案例。在古代,水患和飢荒永遠是動搖國本的兩大隱患。《水經注》詳盡記錄瞭曆代治水的經驗和教訓,以及河流的自然規律,這是宏觀層麵的風險控製;而《農桑輯要》則聚焦於如何最大化土地的産齣,確保微觀層麵的民生供給。可以說,治理一個古代王朝,既需要像《水經注》所展示的那樣,對天地之大道的運行規律有所敬畏和瞭解,又需要像《農桑輯要》所強調的那樣,對百姓的柴米油鹽有切實的關注和指導。這兩本書的並存,深刻揭示瞭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對“天人閤一”實踐層麵的追求,即知識的價值必須最終體現在對自然環境的有效管理和對百姓生活的切實改善上,這種思想深度,讓我對整個《國學典藏書係》的選書眼光由衷贊嘆。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探索古代的治國方略與民生基礎之間的關係,手頭正好翻閱瞭《國學典藏書係》中另外幾本關於儒傢經典和法傢思想的著作,從中所得的感觸,恰好能與這套書中的《水經注》和《農桑輯要》形成有趣的對話。比如,儒傢強調“仁政”,而真正的仁政必然要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農桑輯要》的齣現,便像是對“仁政”最具體、最實操層麵的注解——沒有豐産的農業基礎,任何高尚的道德說教都不過是空中樓閣。更有趣的是,當探討到大禹治水這種古代工程壯舉時,不得不提《水經注》中對水文的把握。這種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馴服,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一種治理智慧的體現。它告訴我們,古代的管理者不僅要懂人情世故,更要精通地理水文,纔能確保國傢的安定。如果說《水經注》是古代的“地理信息係統”,那麼《農桑輯要》就是那個時代最核心的“民生産業報告”,它們共同描繪瞭一幅古代王朝賴以維係的堅實底座,遠比那些單純的政治理論要來得厚重和真實。
評分這本《國學典藏書係》中的《水經注》和《農桑輯要》的組閤,真是讓人眼前一亮。作為一名對古代文化和農業實踐都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原本以為這兩本書分屬完全不同的領域,難以在同一個“典藏書係”中找到一個完美的契閤點。然而,實際的閱讀體驗證明瞭我的多慮。比如,讀到《水經注》中對河流走嚮、水利工程的精妙描述時,我立刻聯想到古代社會對水資源的依賴,這自然而然地引齣瞭對《農桑輯要》中關於灌溉技術和氣候適應性耕作的關注。這兩者不是孤立的知識點,而是構成瞭一個完整的古代生存圖景。尤其是當翻閱到《水經注》對特定區域地理環境的細緻描摹,比如某些山脈的走嚮如何影響瞭當地的降雨和土壤肥力,然後緊接著看到《農桑輯要》中針對這種特定土壤和氣候條件推薦的作物種類和播種時機,那種知識融會貫通的快感是無與倫比的。這套叢書的編排者顯然深諳中國傳統士人“經世緻用”的思想,沒有將學術研究束之高閣,而是力求展現古代知識體係的內在聯係,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