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皇明通紀(全二冊)—— 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
定價:126.00元
售價:84.4元,便宜41.6元,摺扣66
作者:(明)陳建,錢茂偉 點校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08-12-01
ISBN:978710105661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1.16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皇明通紀》是嘉靖時代史傢陳建撰作的一部明史專著,也是中國曆史上部明代通史著作。史傢謝國楨先生在《增訂晚明史籍考》中稱:“明代史學,自陳氏《通紀》流傳宇內,人各操觚,遂成一時風氣。”該書是明代的曆史敘事作品,其特點是:思想性強,主綫明確;敘事生動,對話相對較多,可讀性強;評說恰如其分。因而,成為中國史學名著之一,受到《中國史學名著評介》的大力推薦。該書原版次標點整理齣版。自隆慶五年(1571)通紀闆遭禁毀以來,原版流傳甚少,目前僅有一部原汁原味的嘉靖原刻足本存世。本書即據此整理而成。《通紀》以單刻本形式整理齣版,這在齣版界是次。《通紀》的學術價值、閱讀價值巨大,是圖書館必藏、明史愛好者史學名著。
目錄
前言 陳建及其通紀
皇明通紀序
皇明曆朝門資治通紀前編捲目
皇明曆朝門資治通紀後編捲目
要據書目
皇明通紀凡例
皇明啓運錄捲之一
皇明啓運錄捲之二
皇明啓運錄捲之三
皇明啓運錄捲之四
皇明啓運錄捲之五
皇明啓運錄捲之六
皇明啓運錄捲之七
皇明啓運錄捲之八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一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二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三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四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五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六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七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八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九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十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十一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十二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十三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十四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十五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十六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十七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十八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十九
皇明曆朝資治通紀捲之二十
……
附錄
皇明啓運錄序
陳建傅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對傳統史學體例略有涉獵的愛好者,我對古代史官的寫作方法論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他們是如何取捨史料的?他們的敘事視角是自上而下的帝王史觀,還是更多地關注瞭社會底層的變動?《皇明通紀》作為一套“基本典籍”,想必承載瞭明代史學的重要範式。我非常期待能對比研究它與其他同時期或稍晚的史著在史料選擇和價值判斷上的異同。這種文本細讀,與其說是為瞭瞭解明朝本身,不如說是為瞭理解“我們是如何記錄和理解明朝”的過程。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對史學傳統的緻敬與反思,看看古人的“史眼”究竟是如何穿透時間的迷霧的。
評分我最近在整理我的曆史書單,發現很多關於明代曆史的論述都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或者說,它們更多地是在解讀和評論前人的觀點,而不是直接呈現原始的史料。所以,我一直在尋找那種更接近“一手資料”的文本,能夠讓我自己去辨彆、去揣摩作者當年的觀察和記錄。《皇明通紀》這個名字聽起來就非常大氣,直指核心,希望能從中找到那種未經後世過多修飾的、更純粹的曆史敘述。對於一個真正沉浸式研究曆史的人來說,能夠接觸到這些被視為“基本典籍”的作品,無異於得到瞭一份寶貴的地圖,指引我們穿越迷霧,直抵曆史的現場。我對點校本的質量也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在保證文本準確性的前提下,兼顧現代讀者的閱讀便利性。
評分近些年,學術界對傳統史籍的“重估”和“再發現”越來越頻繁,很多過去被認為“過於直白”或“不夠精緻”的文本,反而因為其樸素和詳盡而重新獲得瞭重視。我關注這套書,正是因為它的“全二冊”的篇幅,暗示瞭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絕非一般的“筆記”或“小品”。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紮實的、不含太多後人解讀的敘事框架,這樣我就能更有信心地將我從其他地方搜集到的零散史料,嵌入到一個權威的、被學界認可的框架之中去。這就像搭建一個復雜的模型,你需要一個堅固的主梁結構,而這套“通紀”很有可能就是那個關鍵的支撐點,能讓整個曆史圖景更加穩固和清晰。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和紙質真是沒得說,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精心製作的精品。裝幀設計古樸典雅,很有曆史的厚重感,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來閱讀。我尤其欣賞它對細節的處理,比如字體的選擇和排版布局,都透露齣一種對傳統的敬畏和對閱讀體驗的重視。當我撫摸著書頁時,那種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清香,仿佛能將我瞬間拉迴到那個遙遠的年代。每一次翻閱,都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度對話,這種實體書的閱讀享受,是電子設備永遠無法替代的。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
評分說實話,我對明代中後期的社會結構變遷和權力運作的復雜性一直感到非常睏惑。教科書上的敘述往往是高度概括的,很多微妙的政治博弈和地方勢力的崛起過程,都被輕輕帶過瞭。我期望通過閱讀這類“通紀”類的史著,能夠捕捉到那些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細枝末節。比如,某個官員的升遷軌跡如何摺射齣當時的黨爭態勢?某個地方災荒的記載如何與朝廷的財政政策相互映照?這些需要大量細節支撐的觀察,往往纔是理解曆史動態的鑰匙。如果這本書能提供足夠詳實的時間綫和人物關係網,那它對我的研究價值將是無可估量的,它將成為我構建完整明代曆史認知體係的重要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