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 水经注 农桑辑要
定价:32.80元
作者:《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463434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衣桑辑要》是我国现存早的官修农书。本书在继承前代农书的基础上,对北方地区精耕细作和栽桑养蚕技术有所提高和发晨;对于经济作物如棉花和苎麻的栽培技术尤为重视。这在当时是一本实用性较强的农书。
目录
水经注
卷一 河水
卷二 河水
卷三 河水
卷四 河水
卷五 河水
卷六 汾水、浍水、涑水、文水、原公水、洞过水、晋水、湛水
卷七 济水
卷八 济水
卷九 清水、沁水、淇水、荡水、洹水
卷十 浊漳水、清漳水
卷十一 易水、漉水
卷十二 圣水、巨马水
卷十三 澡水
卷十四 湿余水、沽河、鲍邱水、濡水、大辽水、小辽水、涀水
卷十五 洛水、伊水、潼水、涧水
卷十六 毂水、甘水、漆水、渡水、沮水
卷十七 渭水
卷十八 渭水
卷十九 渭水
卷二十 漾水、丹水
卷二十一 汝水
卷二十二 颍水、洧水、溟水、漕水、渠水
卷二十三 阴沟水、汲水、获水
卷二十四 睢水、瓠子河、汶水
卷二十五 泗水、沂水、洙水
卷二十六 沭水、巨洋水、淄水、汶水、潍水、胶水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对古代地理著作的兴趣点通常聚焦于山川形胜的描述,比如那些关于奇峰异水的记载,它们往往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水经注》在这方面自然是大家之作,引人入胜。但这次阅读体验中,我意外地发现《农桑辑要》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觑,它提供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视角——从土地上抬起头来看世界。它不是描绘风景,而是记录了数千年劳作经验的结晶,哪种肥料对哪种土壤最有效,什么时候该修整水渠以应对雨季,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信息。这种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的转换,让整套典藏书系的阅读体验变得立体起来。它不再是纯粹的文人雅士的把玩之物,而是深入到民间智慧和生存哲学的宝库。我甚至开始思考,将这两者放在一起,是否也是编委会有意引导读者去思考古代士大夫阶层如何平衡对“道”的追求与对“术”的实践,即知识分子如何将他们的学识转化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
评分对于热衷于研究古代社会治理结构的读者而言,这套典藏书系中将《水经注》与《农桑辑要》并置,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分析案例。在古代,水患和饥荒永远是动摇国本的两大隐患。《水经注》详尽记录了历代治水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河流的自然规律,这是宏观层面的风险控制;而《农桑辑要》则聚焦于如何最大化土地的产出,确保微观层面的民生供给。可以说,治理一个古代王朝,既需要像《水经注》所展示的那样,对天地之大道的运行规律有所敬畏和了解,又需要像《农桑辑要》所强调的那样,对百姓的柴米油盐有切实的关注和指导。这两本书的并存,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对“天人合一”实践层面的追求,即知识的价值必须最终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有效管理和对百姓生活的切实改善上,这种思想深度,让我对整个《国学典藏书系》的选书眼光由衷赞叹。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在比较不同朝代对自然资源的记录方式和利用效率。《国学典藏书系》中如果包含了其他朝代的方志或农业志,那么这两本必读之作就更显其历史定位的特殊性了。《水经注》作为郦道元的经典之作,其考据之详、描述之美,自不必多言,它更像是一部基于地理学视角的“百科全书”。然而,相比之下,《农桑辑要》则更像是一部“操作手册”,它直接面向生产环节,语言朴实,目的明确。这种对比非常耐人寻味。阅读《水经注》时,我仿佛在与一位博学的古代学者进行对话,他为我勾勒出山河的壮阔与脉络;而阅读《农桑辑要》时,我感觉自己是站在田埂上,听取一位经验老到的农官传授农时。这种风格上的巨大差异,反而使得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古代社会经济地理的知识体系,远比单一主题的书籍更能提供全景式的理解。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探索古代的治国方略与民生基础之间的关系,手头正好翻阅了《国学典藏书系》中另外几本关于儒家经典和法家思想的著作,从中所得的感触,恰好能与这套书中的《水经注》和《农桑辑要》形成有趣的对话。比如,儒家强调“仁政”,而真正的仁政必然要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农桑辑要》的出现,便像是对“仁政”最具体、最实操层面的注解——没有丰产的农业基础,任何高尚的道德说教都不过是空中楼阁。更有趣的是,当探讨到大禹治水这种古代工程壮举时,不得不提《水经注》中对水文的把握。这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驯服,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治理智慧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古代的管理者不仅要懂人情世故,更要精通地理水文,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定。如果说《水经注》是古代的“地理信息系统”,那么《农桑辑要》就是那个时代最核心的“民生产业报告”,它们共同描绘了一幅古代王朝赖以维系的坚实底座,远比那些单纯的政治理论要来得厚重和真实。
评分这本《国学典藏书系》中的《水经注》和《农桑辑要》的组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化和农业实践都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原本以为这两本书分属完全不同的领域,难以在同一个“典藏书系”中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证明了我的多虑。比如,读到《水经注》中对河流走向、水利工程的精妙描述时,我立刻联想到古代社会对水资源的依赖,这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对《农桑辑要》中关于灌溉技术和气候适应性耕作的关注。这两者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生存图景。尤其是当翻阅到《水经注》对特定区域地理环境的细致描摹,比如某些山脉的走向如何影响了当地的降雨和土壤肥力,然后紧接着看到《农桑辑要》中针对这种特定土壤和气候条件推荐的作物种类和播种时机,那种知识融会贯通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这套丛书的编排者显然深谙中国传统士人“经世致用”的思想,没有将学术研究束之高阁,而是力求展现古代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