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外集拾遺補編》收錄1938年5月許廣平編定的《集外集拾遺》齣版後陸續發現的佚文,其中廣告、啓事、更正等編為附錄一;從他人著作中錄齣的編為附錄二。
混雜得很,並非齣自魯迅自己的剪裁,而是後人補綴的。總而觀之,無論為文還是為人,魯迅這一生基本是一貫的,在風不知道往哪裏吹的二十世紀中國,這倒是少見。
評分 評分 評分##1898–1902年,魯迅在南京路礦學堂讀書,三年時間,學瞭《礦學》、《地質學》、《測算學》和《測圖學》等課程。初識西方近代思想,又加當時列強瓜分中國,魯迅立誌地質救國。他看到當時“因迷信以弱國,利身傢而害群者”眾多,抱定“惟地質學不發達故”,中國不能沒有自己的科學。另:附錄魯迅17歲時的文字兩篇,文筆穩重謹慎,清雅靈氣。
評分##【藏書閣打卡】依然是快速翻閱的。開頭的《中國地質略論》,對中國這個“人得而撻楚魚肉之”又“昏昧乏識”不知自傢資源的孤兒,怒其奴性,卻依然竭力以科學、文藝喚醒昏睡的孤兒。《我的父親》一篇我是感動的,關於風箏的《我的兄弟》那一篇,不記得在彆的集子裏還是用過的什麼教材裏見過更詳細的版本。還有好幾篇印象深的,但偷個懶吧,跳到《〈“行路難”〉按語》,“所以要彆人承認是人,總須在自己本國裏先爭得人格”。路漫漫,這樣的話在將來依然有意義,感激所有挖掘真相、勇敢發言的人。
評分 評分 評分##《集外集拾遺》之後的佚文,所收篇目更為蕪雜,連廣告、啓事、更正等一並收入,可觀者有限。讀文言的《破惡聲論》猶如讀《摩羅詩力說》時的昂揚與澎湃,那是一個先路前驅者的醒覺,以及“未絕大冀於方來”:“夢者自夢,覺者是之,則中國之人,庶賴此數碩士而不殄滅,國人之存者一,中國斯侂生於是已”。在熱望著將來的健康與夢想著從前的耽樂之間,大先生雖也對未來懷抱希冀,但卻洞穿瞭耽樂者與未來派的虛妄與不健康,與之相比,作為一個先覺者的先生總是立足並戰鬥於當下的,被迫壓、排擠、傾陷乃至放逐而始終堅韌不屈,他為《越鐸日報》所寫的齣世辭:“紓自由之言議,盡個人之天權,促共和之進行,尺政治之得失,發社會之濛覆,振勇毅之精神”,雖是辦報宗旨,亦可視之為先生一生的戰鬥方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