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17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他在大学先学神学二年,后转入哲学,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在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他的讲师资格论文题目是《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在弗莱堡大学任教期间,他参加胡塞尔主持的研究班。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十五年后三刷《存在与时间》,十五年间从懵懵懂懂充满求知欲地仰慕哲学,到经历生活的摸爬滚打时时需要灵魂安慰再也离不开哲学,才终于超越了生吞活剥真正走进了这本被视为艰涩至极的伟大经典。在时时切盼死却又恐惧死的精神况味中,第一次如此透彻明晰地懂得了海德格尔把传统上颠倒了的存在之问颠倒过来的真意,原来死绝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懂得这点,从“沉沦”走向“本真”才有了可能。海德格尔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概念网络,并将之编织进严密的论证体系,但从根本上说,整个《存在与时间》仍然是体悟式的,海德格尔以一种现象学式的决绝把人生的真相展示得透彻淋漓,在上帝已死的现代性境况下,寻找存在的勇气,追问此在自身超越的可能。读大学时,我的老师经常把孔夫子那句“未知生焉知死”颠倒过来指点给我们,想不到竟人近中年才彻底领略其中深意。
评分 评分十五年后三刷《存在与时间》,十五年间从懵懵懂懂充满求知欲地仰慕哲学,到经历生活的摸爬滚打时时需要灵魂安慰再也离不开哲学,才终于超越了生吞活剥真正走进了这本被视为艰涩至极的伟大经典。在时时切盼死却又恐惧死的精神况味中,第一次如此透彻明晰地懂得了海德格尔把传统上颠倒了的存在之问颠倒过来的真意,原来死绝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懂得这点,从“沉沦”走向“本真”才有了可能。海德格尔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概念网络,并将之编织进严密的论证体系,但从根本上说,整个《存在与时间》仍然是体悟式的,海德格尔以一种现象学式的决绝把人生的真相展示得透彻淋漓,在上帝已死的现代性境况下,寻找存在的勇气,追问此在自身超越的可能。读大学时,我的老师经常把孔夫子那句“未知生焉知死”颠倒过来指点给我们,想不到竟人近中年才彻底领略其中深意。
评分##“向死而生”是本书最广为人知同时也是被误解最深的言说。“向死而生”是人无法选择的基本生存状态。区别仅在于:有人聆听良知的呼唤,勇敢地承担起生存罪责,“本真地”向死而生;而绝大部分人则向良知封闭自我,在日常生活中沉沦、迷失,逃避死亡这个生存的最根本的罪责,“非本真地”向死而生。有人追问海德格尔“本真地”和“非本真地”向死而生两者之间的价值区分。海德格尔自己说明了,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道德价值的区分,那么到底是在哪一个意义上,我们对这两者进行区分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甚至这个问题就是无法追问的。因为是“本真地”还是“非本真地”向死而生,根本就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是被抛的每个有限的个人的最根本的自由,是向来我属的最本己的事情,这样的问题无法让他人代替回答。超人自为超人,虫豸自为虫豸,如此罢了
评分本文为靳希平教授受 Dermot Moran 教授之请,为 2015 年 10 月 8 日在美国现象学与生存哲学学会(SPEP)第54届年会上的“The Aron Gurwitsch Memorial Lecture” 而写的英文报告。英文经 Donn Welton 教授润色,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毛竹博士翻译为中文初稿,靳教授对译稿做了全...
评分##海德格尔真是极其啰嗦
评分##高二借阅,我问他:“你买这个干啥。”他说就知道我会这么问。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