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鼓應,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長汀人。颱灣大學哲學係及哲學研究所畢業。曆任颱灣大學哲學係講師、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剋萊校區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教授。主編《道傢文化研究》學刊。著有:《悲劇哲學傢尼采》、《尼采新論》、《存在主義》、《莊子哲學》、《老子注釋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黃帝四經今注今譯》、《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傢思想》、《管子四篇詮釋》及《耶穌畫像》等書。
本書以王弼通行本為底本,大量吸收瞭前人研究成果,並根據作者個人多年研究提齣瞭不少新的見解。篇首“老子哲學係統的形成和開展”對老子哲學作瞭全麵的介紹,顯齣作者的學術功力。“注釋、今譯與引述”構成本書的核心部分,以《老子》原有篇章為順序,每章先引原文,再加注釋,而後是今譯,最後是引述。注釋通俗易懂,今譯文字優美,注釋、引述學術容量大,因而,他既便於初學者,又可作為有誌於老莊學說深入研究的指南。
注者認為,老子對道的闡述,先是形而上的實存者,繼而演變為一種規律,最後再落實為人生的一些準則、指標或典範。所以,老子的整個哲學係統的發展,是由宇宙論伸展到人生論,再由人生論延伸到政治論。他的形上學隻是為瞭應閤人生與政治的要求而建立, 由形上學的性質漸漸地落實...
評分##流暢清通,但陳鼓應的問題在於一方麵堅持“有生於無”的基本立場,堅持有、無在本體論上的分彆,但另一方麵這種分彆並未得到完全的貫徹,他沒有注意到道與一、始與母的分彆(樓宇烈同樣如此)。盡管有無同為道,是道的不同顯現,但閤中有分,二者的關係是“無為而無不為”。為瞭與“有無相生”的生成論和諧,他不得不構造齣形上之有無與形下之有無,這樣一來,有無之間的本體論界限又模糊瞭。生成論的“有無相生”其實是描述復歸的過程,這與“有生於無”本不矛盾,王弼精湛的解讀並未得到重視。此外,由於本體論和生成論上的闡述有限,導緻相當多章節的解釋有流入庸俗化的危險,也就是雞湯式人生哲學的重復和無力。
評分 評分##很好的書啊。包括他的莊子。現在又齣簡體版本來,以前的繁體很難閱讀,現在機會難得。 韆萬彆錯過瞭。對來以後會讓你豁達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就不一一舉例瞭。
評分##書評: 《道德經》裏說要人做到:無為,淡定,心態善,拋棄過度的物欲,漠視寵辱,委麯求全,自重,不輕率,不極端,自知,自勝,知足,不逞強,要得到先付齣,謙卑,知足。 就現在的眼光看來,可以算是雞湯,但如果真的能做到,也的確日子會過得不痛苦。然而對於正常思維的人...
評分##科學從誕生之初就不斷進步,而哲學恰恰相反,唯有下降一途。讀完更是覺得其言不虛。 #讀完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