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講國學 1
前言 1
第一章 陳寅恪談史學:他年清史求忠跡,一吊前朝萬壽山 3
1.關隴集團是古代中國最強的門閥嗎? 4
2.武則天為何要打壓關隴集團? 7
3.為什麼府兵製的衰敗會導緻關隴集團消亡? 10
4.山東豪傑為何能在唐朝強勢崛起? 14
5.“安史之亂”是漢鬍矛盾的産物嗎? 17
6.曆史上隻有鬍人被“漢化”嗎? 20
7.“河朔鬍化”是近代史傢首創的觀點嗎? 23
8.王導為何號稱“江左夷吾”? 27
第二章 陳寅恪談儒學:精深博奧的天理人事之學 30
1.白虎通三綱六紀是儒傢學說的核心嗎? 31
2.為什麼說韓愈是承前啓後的儒學大師? 35
3.為什麼說宋明理學是新儒學? 39
4.什麼是儒學的“通性之道”? 42
5.儒傢禮製就是曆朝法律典章嗎? 46
6.士族文化就是儒傢文化嗎? 49
7.三國紛爭源於儒傢士族與法傢寒族的矛盾嗎? 53
8.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誰纔是儒學正宗? 56
第三章 陳寅恪談哲學:必以精神之學問為根基 60
1.為什麼學衡派不接受杜威實用主義哲學? 60
2.為什麼學衡派推崇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思想? 65
3.藉鑒西方哲學時應該注意什麼? 68
4.如何進行中外哲學對比研究? 73
5.“西方漢學”和“中國學問”是一迴事嗎? 77
6.研究古代哲學為何要有“瞭解之同情”的態度? 81
第四章 陳寅恪談修養:人生是一場學無止境的修行 85
1.為什麼說誠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86
2.站得高,是否就能看得遠? 89
3.交朋友一定要意見相同嗎? 92
4.學者的意誌有多堅強? 94
5.博學的人都喜歡孤芳自賞嗎? 96
第五章 陳寅恪談文學:無自由之思想則無優美之文學 98
1.韓愈首倡的古文改革成功瞭嗎? 99
2.為什麼古文改革直到宋朝時纔成功? 102
3.《柳如是彆傳》反映瞭怎樣的思想感情? 106
4.《長恨歌》與《長恨歌傳》、《長生殿》是什麼關係? 109
5.文學作品能成為史事的佐證嗎? 111
6.研究古典文學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114
7.瞭解曆史背景對鑒賞文學作品有何意義? 118
第六章 陳寅恪談考據:詳辨而慎取之,則庶幾得其真相 122
1.《哀王孫》中的“朔方健兒”指的是什麼人? 122
2.桃花源真的是世外桃源嗎? 125
3.山東豪傑指的是什麼人? 127
4.唐憲宗是被宦官殺死的嗎? 130
5.唐初時是怎樣處理與突厥的關係的? 133
第七章 陳寅恪談佛學:吸收外來學說,不忘本民族地位 135
1.佛教支持女人當皇帝嗎? 136
2.唐太宗對佛教是什麼態度? 138
3.武則天對佛教是什麼態度? 140
4.《西遊記》的故事是怎樣演變成的? 143
5.為什麼說佛法教義中的懺悔最易動人? 145
6.曹衝稱象的故事來自於佛教故事嗎? 148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