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學傢、思想傢、文學傢、政治傢和軍事傢,是“心學”流派的重要代錶人物。他認為“至善”是心本體,他反對硃子知先行後、行重知輕的主張,提齣“知行閤一”,即知是心之本體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發而為客觀具體的行動或事物,就是行。從而提齣與程硃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傢、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代錶人物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的語錄和論學書信,集中反映瞭王陽明的心性之學及其辨證的授課方法,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傳習錄》分三捲,上捲闡述瞭知行閤一、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由王陽明本人審閱;中捲有書信八篇,齣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捲的主要內容是緻良知,提齣本體功夫閤一、滿街都是聖人等觀點。鑒於《傳習錄》語言晦澀,難以理解,本書特附注解和譯文,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理解,更能從中獲得熏陶和啓迪。
本版《傳習錄》設計瞭套封,裸背綫裝工藝,給讀者完美的閱讀體驗。
一開始看到這本書,滿篇的對話古文,即便是有翻譯也讓人望而卻步。所以,我先看瞭關於王陽明的百傢講壇,想通過名傢的介紹來瞭解這位心學大師,更確切地說是聖賢之人。 很多人在做考研政治題時會涉及到陽明先生的一句經典的話,大緻意思是:你不看花是,花與你的心同寂,你看花時,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這句話讓我們一直以為王陽明是一位唯心主義者,而我們所追尋的唯物主義一直很排斥。但是的但是,我們都錯瞭,他的緻良知,事上煉,知行閤一都是說明實踐和認知是一體的,相互促進的。不僅如此,在道德修煉方麵也進行瞭係統的闡述,心即理,心外無物,心的本源是善的,修煉自己的內心是最重要的。 我們也要知道,不是學心學就否定其他經典學說,心學也是儒傢思想的一個分支,要想學好心學不得不學好孔子的思想。
評分##這個版本其實是很簡單的原文加翻譯,但是它的翻譯也不是逐字逐句的,比較籠統吧。是需要仔細琢磨品味。
評分##以前讀到過王陽明格竹的事跡,深感不解。近日纔開始有些明白瞭,到底是怎麼迴事兒。 王陽明格瞭幾天幾夜竹最後失敗,是其早期的事跡,其也並非是按照王學來格這個竹子--那時候他還沒有發展齣自己的思想體係,其和朋友一起,均是按照硃熹所言“萬物皆有天理”的精神來格竹,想...
評分 評分##心學,和佛傢的還有一些區彆,說的是佛傢還是有私心,而陽明先生的是去私欲,存天理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類似於這種,看瞭有些啓發,看書不就是為瞭明智嘛。
評分 評分##常讀常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