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的一日》初版于1936年。它由一则征文启事而发轫,迅即在全国激起回响,“收到的来稿,以字数计,不下六百万言,以篇数计,在三千篇以上”。编委会从中“严格选取”四百六十九篇,计八十余万字,四个月后编辑成书,堪为当年文化街的一大盛事。它记录下了1936年5月21日这一天里,全中国各个阶层、各种处境、各种职业的人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把那会儿的城市的慌乱、农村的崩溃、富有者的荒淫、饥饿者的挣扎、小市民的彷徨、求索者的奋勇……都活泼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节选本也是很珍贵的
评分##在一号线拥挤的末班车上读完。我似乎从无数的生活碎片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曲折向前。 这本书来头有点大,是由邹韬奋策划、茅盾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大型报告文学集。1936年春天邹韬奋受高尔基的“世界的一日”启发,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征稿,内容是记录下当年5月21日的见闻感想,作为当日中国的横断面。 一开始收到了三千多篇文章,600多万字,后来精简后收录了500来篇...
评分##内容非常令人感触,篇幅缩编到原书四分之一极为可惜
评分##30多万字的纯纪实文学!选稿不求文采求真实,为此标准点赞。1936年中国局势风云变幻,各方势力交错制衡,是一个思想新旧交替、政局动荡、多元文化冲撞的时代。广袤土地上有人求温饱,有人忙救国,有人挣扎在生死线,有人富贵险中求…那一个个活生生的脸孔越过历史教科书,成为记忆长河里真实的一帧,被保留到了今天。不得不说521这“一日”命题作文,着实有价值!除了时代意义,字里行间都是浓郁深沉的“人的感受”,对帝国侵略者的愤恨,对苦难生活的惆怅,对破败河山的叹息,对宪兵汉奸狗腿子的憎恶…这视角有门槛——要有文化会写文章——底层农民是做不到的。所以作者大多数是教员、机关文员、文化学者、小职员、乡绅、学生等,视角难免偏颇但绝对可管中窥豹,一睹当时民众所看所听所想!ps:有些文字表达很隐晦,注释再全一些就更好了。
评分 评分 评分##读此集需要保持一定共情距离,降低一定心灵敏感度。因为“这里是什么都有的”,但这样又容易陷入陈独秀所言之盲视。古至今人的心灵到底成熟变化了多少?大至贫穷与教育问题,小至医者尊严维护、无聊文学问题,至今依旧需要探讨。不过确是发现有意思的一点,这一年的广州上映了卓别林《摩登时代》。“朋友,愿你在黎明中生活,祝你的福!”
评分##想看全本!1936.5.21,中国的一日!虽日新月异,但百年以来,人们的生活状态是多么相似啊!想起田中芳树说人的基本情感是不变的,多年前建金字塔的苦力一边干活一边吐槽老板,多年后开着飞船的宇航员也一样为失恋痛苦。这感觉,又伤感又有点莫名温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