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性與劇場性

專注性與劇場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邁剋爾·弗雷德 張曉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2019-10-20 平裝 9787558021244

具體描述

作者簡介:邁剋爾·弗雷德(Michael Fried,1939- ),傑齣的批評傢、藝術史傢,美國霍普金斯大學人文學科波恩講席教授。20世紀60年代,他憑藉對極簡藝術的深刻批判奠定其優秀批評傢的地位(其批評文章集結為《藝術與物性:論文與評論集》);70年代後,他轉入藝術史研究,著述豐富,其中《專注性與劇場性:狄德羅時代的繪畫與觀眾》《庫爾貝的寫實主義》《馬奈的現代主義》構成瞭“現代主義前史”三部麯;並在最近十幾年重返當代藝術批評,直麵影像藝術的最新現象。其批評和藝術史研究不僅在藝術學界廣受關注,並且也為哲學、美學、思想史等領域內的學者所重視,甚至還反哺當代的藝術實踐(著名攝影師傑夫·沃爾就深受啓發),被公認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在世批評傢、藝術史傢之一。

譯者簡介:張曉劍(1977- ),溫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浙江大學博士,主要從事中西藝術史和西方現當代藝術批評的教學與研究。閤作譯有《藝術與物性》、《杜尚之後的康德》,閤作編有《20世紀西方藝術批評文選》,在《文藝研究》《美術研究》《新美術》等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若乾,主持並完成國傢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1項。

邁剋爾·弗雷德以此書修改瞭我們對18世紀下半葉法國繪畫與批評的理解。他在細讀1753-1781年間的畫作與評論的基礎上提齣:那個時代的繪畫有意識地描繪專注於行動的人物,建立畫外觀眾不存在的虛構,由此剋服“劇場性”,從而取得令人信服的畫麵效果。弗雷德以自己的博學,齣入當時的藝術批評、哲學和文學,為我們透視洛可可藝術及反洛可可潮流提供瞭全新的視角,並重新發現瞭狄德羅繪畫批評的獨特價值,也把藝術自主性問題大大推進到18世紀60年代。此書獲得美國18世紀研究學會所頒發的路易斯·戈特沙爾剋奬,在藝術史學界乃至文學批評、文化史和美學等領域內都具有重要影響,已經成為研究現代藝術起源的不可繞過的名著。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也就隻有繪畫中的人物,我們能要求它以絕對專注於自身的方式存在瞭,但凡是個人,都擺脫不瞭自己被觀看的意識啊(方法1:如何麵對針對同一幅作品的多個批評:基本上不討論批評對/錯,符閤/不符閤畫麵,而是提煉齣它們關注瞭哪個點。方法2:如何麵對A畫對B畫的“影響”:將這種親緣關係轉化為研究手段,這種關係的性質是什麼,能否讀齣後期作品中未被注意到的方麵。方法3:如何處理藝術批評中的風格化手法和修辭策略:對於既定繪畫來說是否恰如其分,是的話,我們纔能把批評意義歸功於這些手法和策略,繪畫與批評是雙重的解釋程序。)

評分

##切入點巧妙極瞭:從十八世紀末期繪畫與評論對專注性的重視來展現現代繪畫的生成。這一進程得以成立的背景在於:繪畫的宗教與政治意圖走嚮稀薄或隱性,其脫離牆壁成為自足的架上繪畫,因而,此時的繪畫便要求著自身的獨立,不再是劇場性一樣的、通過正麵相人物與其華麗姿態及裝飾來嚮外取悅觀者,而是通過對人物自身動作的專注、畫麵內部的統一來達成對畫外觀者的忽視,正因如此,宗教性的激情讓位於個人性的恰怡,觀者被吸引入“真實”的繪畫中,展開長久觀看。錶麵上看這是對觀者主體的消解,實際上(私以為)這正是全知主體的消解與智性主體的誕生——繪畫與人在走嚮現代的過程中互為鏡像,互相剝離瞭其外在屬性(繪畫的象徵/神的臨在),並最終確立瞭各自的實存。作者完全從畫作與評論內部齣發,進而有力撼動外部分析引嚮的結論,個中取徑值得琢磨。

評分

評分

##頗有啓發。

評分

##對專注性(反劇場性)的強調,意味著繪畫的空間與觀眾的空間相隔絕。弗雷德認為,繪畫藝術性的實現正體現在這一悖論中:隻有通過否定觀者的在場纔能達到吸引觀眾的要求,隻有建立觀者的缺席,纔能確保他實際上沉迷其中。弗雷德將剋服劇場性(剋服被看的意識)視為法國藝術發展的動力,並試圖勾勒一條不同與格林伯格媒介說的現代主義起源角度:從夏爾丹到現代主義之父馬奈,是藝術由“掩飾被觀看”轉為“承認觀者在場”的過程。

評分

評分

##切入點巧妙極瞭:從十八世紀末期繪畫與評論對專注性的重視來展現現代繪畫的生成。這一進程得以成立的背景在於:繪畫的宗教與政治意圖走嚮稀薄或隱性,其脫離牆壁成為自足的架上繪畫,因而,此時的繪畫便要求著自身的獨立,不再是劇場性一樣的、通過正麵相人物與其華麗姿態及裝飾來嚮外取悅觀者,而是通過對人物自身動作的專注、畫麵內部的統一來達成對畫外觀者的忽視,正因如此,宗教性的激情讓位於個人性的恰怡,觀者被吸引入“真實”的繪畫中,展開長久觀看。錶麵上看這是對觀者主體的消解,實際上(私以為)這正是全知主體的消解與智性主體的誕生——繪畫與人在走嚮現代的過程中互為鏡像,互相剝離瞭其外在屬性(繪畫的象徵/神的臨在),並最終確立瞭各自的實存。作者完全從畫作與評論內部齣發,進而有力撼動外部分析引嚮的結論,個中取徑值得琢磨。

評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