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守谦,1951年生,艺术史研究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曾任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院士,台北“中研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职。著有《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史论集》《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等专著。
山水画拥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与社会、政治等外在因素息息相关,亦涉及人们内在心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层面,故而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受尊崇的科目,引发众多讨论。
作者一面回顾始于10世纪、止于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种山水画变化的历史之余,更着重于在此过程中绕过传统画史独 尊“画家”的迷思,转而揭示“画家”与“观众”间互动关系的不同面貌,尤其聚焦于各个时代、甚或中日韩不同地域的山水画家们如何与其特定的社群观众建立起互动关系,促成各种值得注意的新主题诞生,于山水画史上带引出新的画意、新的境界。
##比较通俗 作者希望通过接受史角度重建中国山水画史 但无法将理论一以贯之 稍显理论先行 前段基本在方闻框架下 后段有一些启发读者的见解
评分##山水画历史。所谓的观众其实是受众,前者有生产拥促山水画的意涵,而事实上石只有暗示,不足论证,换言之,未能言明山水画生产观众或是投合观众,石也承认资料的局限性…当然也没必要细究,石还是将其作为引子讲画史。借此预设,形式分析得以联系社会学,很有价值。 石守谦老师新作《山鸣谷应: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作为山水画通史,不同于以往的山水画史乃至中国画史,只专注于画家及其作品,石守谦老师将关注焦点拓展放到了「观众」群体上,考察山水画的接受史,从而尝试建构画家与观众互动的山水画的历史。因此本书有两条线索同时并进...
评分##●艺术的存在与流传,仅靠艺术家并办不到。观众的共鸣才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但是在传统绘画史往往只关注画师和画作,对于绘画的观众们鲜少提及。其实,中国的传统绘画自带弹幕功能,印在绘画作品上的收藏印和题跋便是观众们留下的痕迹。●《山鸣谷应》就是这样一本探索中国山水画和观众之间的书。对于中国的绘画而言,有一个恒久的独特的主题,那便是山水。画师画的是山水,展现的却是政治社会、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山水画的发展延绵千年而弥新。但是仅仅从本身风格的变化发展和画家之间的互相影响来分析,山水画的很多流变特征还是无法得到解释。●这本书以独特的“画家与观众互动”这个视角来补全这些解释,讲诉中国山水绘画史。书中聚焦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山水画家们与特定的社群观众之间的互动联系,和由此促成的新的画意发展。
评分 评分##●艺术的存在与流传,仅靠艺术家并办不到。观众的共鸣才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但是在传统绘画史往往只关注画师和画作,对于绘画的观众们鲜少提及。其实,中国的传统绘画自带弹幕功能,印在绘画作品上的收藏印和题跋便是观众们留下的痕迹。●《山鸣谷应》就是这样一本探索中国山水画和观众之间的书。对于中国的绘画而言,有一个恒久的独特的主题,那便是山水。画师画的是山水,展现的却是政治社会、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山水画的发展延绵千年而弥新。但是仅仅从本身风格的变化发展和画家之间的互相影响来分析,山水画的很多流变特征还是无法得到解释。●这本书以独特的“画家与观众互动”这个视角来补全这些解释,讲诉中国山水绘画史。书中聚焦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山水画家们与特定的社群观众之间的互动联系,和由此促成的新的画意发展。
评分##前面部分过于简略,中间部分有些牵强,后面部分显得草率。山水画的历史、观众的历史描述都不充分,而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论证更为渺茫,颇多臆测,正如作者常用语是“亦不难想象”,所以这本书变成了想象的历史。当然回顾山水画的过程中还是有不少闪光点的。
评分##前面部分过于简略,中间部分有些牵强,后面部分显得草率。山水画的历史、观众的历史描述都不充分,而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论证更为渺茫,颇多臆测,正如作者常用语是“亦不难想象”,所以这本书变成了想象的历史。当然回顾山水画的过程中还是有不少闪光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