瀧井一博 1967年(昭和四十二年)生於日本福岡縣,1998年完成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法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曆任京都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助手,神戶商科大學助教授,兵庫縣立大學經營專業助教授、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現為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嚮為日本國傢製度史、比較法學史。
著有《德國國傢學與明治國傢體製》(ミネルヴァ書房,1999)、《文明史中的明治憲法》(講談社,2003)、《伊藤博文》(中央公論新社,2010)、《創造明治國傢的人們》(講談社,2013)、《明治時代的遺産》(ミネルヴァ書房,2020),編有《伊藤博文演說集》(講談社,2011)等。曾獲得角川財團學藝奬、大佛次郎論壇奬、三得利學藝奬等。
◎本書獲譽
本書榮獲日本第32屆三得利學藝奬。
◎內容簡介
伊藤博文早在幕末維新時期就留學英國,接受瞭西方文明的洗禮;在明治維新後,他製定憲法,開設議會,齣任第一代總理大臣,構建瞭近代日本的框架。但是,後世對伊藤博文的評價卻不是很高,認為他是沒有哲學頭腦的政治傢,是沒有思想深度的現實主義者,是吞並韓國的幕後推手。然而,事實上卻不盡然。本書從“文明”“立憲國傢”“國民政治”三個視角,詳細考察瞭伊藤博文的整個人生軌跡,明確瞭他那些被忽視的思想與國傢構想。
◎評論
我是無論如何都理解不瞭伊藤博文的,因為他總是在兩個清晰的對立麵之間活動。即便是用整個明治曆史,也難以勾勒齣伊藤博文的形象。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阪野潤治
如果說日本學界有一股重新評價伊藤博文的研究潮流的話,那麼可以說伊藤之雄和瀧井一博師生二人就是使這股潮流高漲的弄潮兒。瀧井一博的《伊藤博文》,為我們全麵瞭解日本學界重新評價伊藤博文的思潮,提供瞭一份核心的樣本。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教授、院長 劉嶽兵
##作者著重處理傳主的政治理念與國傢構想,無論立憲政體與政黨政治都取漸進主義的思想,試圖擺脫舊有的善變的伊藤形象。過於強調文明國化的傾嚮有忽略強權政治的缺陷。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伊藤博文這個名字,我們太熟悉!1895年的《馬關條約》,使其深深烙印在我們屈辱的近代史上。 以至於在大多數國人心中,伊藤博文的形象都相當不咋地。 但神奇的是,作為明治維新時期重要的政治傢,近代日本國傢框架的構建者,日本學界和言論界對伊藤博文的評價也不高。 著名日本...
評分 評分##伊藤博文,遠遠不止“明治憲法之父”的稱號可以概括。這位積極參與並形塑日本近代政治,並把皇室機關化的政治傢,盡管被目為政壇變色龍,但他的實用主義、漸進主義頗為難得。鮮為人知的是,他還幫助梁啓超逃亡日本,也對晚清改革派惺惺相惜。
評分##伊藤博文:政治傢與演員一樣,需要恰到好處的演技 對於伊藤博文先生,之前的印象大緻還停留在《走嚮共和》,以及日韓所拍攝的電影中,囂張中又不失睿智,而且在某些評價中,通常會把他和李鴻章放在一起,都會被稱為“東方的俾斯麥”。當然弱國無外交,李鴻章大人就算再八麵玲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