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邦奇(R.Keith Schoppa) 美国马里兰罗耀拉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师从费维恺和杨格,1975年从密歇根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尤其关注近代浙江的历史。著有《中国精英与政治变迁:20世纪初的浙江》《九个世纪的悲歌:湘湖地区社会变迁研究》《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苦海求生:抗战时期的中国难民》等。1997年,凭《血路》一书获得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
徐立望,1975年出生,北京大学博士,曾执教于浙江大学历史系,现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副所长。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区域文化史、浙江地方史。
杨涛羽,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包括中国近代史、帝国史、城市史以及比较史学史。
李齐,201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中国史硕士学位。现为执业律师。
◎内容简介
本书是萧邦奇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第一部学术专著,研究了从清末新政到北伐战争时期浙江的精英组织和政治变迁。本书采用核心—边缘的框架,依据人口密度、邮政系统层级、金融机构数量等要素,将浙江分成了核心区内部、核心区外部、边缘区内部和边缘区外部四个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态区,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数据、图表,分析了不同区域内的精英参政模式、精英与政府关系、政治变迁过程。萧邦奇从浙江经验中发现,20世纪的中国政治史是政治变迁从核心区内部向外部区域、从精英阶层到非精英阶层不断扩展的过程。
本书是“在中国发现历史”学术思潮的代表作品,提示我们应当注意即使在同一省域,内部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对于理解中国其他地区的历史以及更大的国家社会关系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评论
萧邦奇的兴趣不是叙述单个事件,而是描绘政治发展的一般模式。本书的长处在于其空间分析。萧邦奇证明了这一框架的有效性,令人信服地呈现了民国初年浙江政治发展的差异性。
——亚洲研究协会前主席 罗友枝(Evelyn Rawski)
萧邦奇的研究显示了他的雄心壮志。本书为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种新思潮设置了高标准。
——国际知名清史学者 冉玫烁(Mary Backus Rankin)
##用地理位置观念来分析浙江省的民初政治环境,还是有一定新意
评分##1982年只能列表,到今天是不是可以有人替这本书里面的空间分析来做点可视化的地图?
评分 评分##区域地理研究政治的代表作,施坚雅的高徒,总体而言还不错,就是方法自己学不会哈哈。
评分##空间语境下探究地方精英群体的政治化及其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相互影响,真得好有意思,有被将群体所具革命性与归属地结合起来的讨论启发到。再次感叹历史研究真是好难做,而坐在书里提及的地点读该地历史的感受也实在奇妙。
评分##对施坚雅基于自然经济结构区域分析模式的批判性继承,重新强调了行政区划对政治认同的决定性作用,以区域内部差异与互动的视角重新审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国民党势力崛起,所谓在空间中理解时间,缺点在于县级档案史料与浙江地方报纸的缺失,单一史料如《时报》,《诸暨民报五周年纪念册》的出镜率也未免太高了点
评分 评分##萧氏通过人口密度、金融情况等指标把浙江省数十个县划分为四个社会政治生态不同的部分,这是此书的一大关键点。通过较为详实的材料和数据力图再现20世纪初近三十年间不同社会政治生态下精英结构的变化以及政治的变迁。最后讨论了不同政治生态下对于辛亥革命发生的作用、应对,...
评分##放到今日已无新意,多抓鱼待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