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早,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话题》系列主编,阅读邻居读书会联合创始人。著有《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民国了》《野史记》《说史记》《早读过了》《传媒时代的文学重生》《拾读汪曾祺》等著作。
★编辑推荐
本书是学者杨早“置身历史现场”系列的第二弹,《民国了》的续篇。
作者花了一年时间,摘抄了1912年《申报》的各版新闻,从上百万字的媒体的描述和报道里,抽丝剥茧,化身为民国报馆记者,带领读者穿越回民国元年的大小历史现场,实景呈现1912年的中国与世界。
★推荐语
全书十二章就是1912年的12个月,从1912年孙中山就任大总统起,以1912年岁末防治鼠疫而终,杨早真的就像一个在场名记一样,全年无休地奔波在民国的大小历史现场,大到孙袁总统之争,小到上海电车涨价,上天入地,史家心迹。非常喜欢这本书的体例,充满了现场感和历史张力。
—— 张明扬(历史写作者)
这本书是辛亥百年后的一次个人化显影。杨早以百年前的新闻作为“虚拟在场”之基石,创造出一栋雕梁画栋的幻想楼阁——这阁楼里面有江山鼎革,断桥荒寺,英雄肝胆;也有书生意气,喧哗市井,升斗小民。
—— 易小荷(资深媒体人)
本书的笔法正像一位记者穿行在民国历史风雨之中,进行有趣而犀利的记述。又像是陶潜一样的农人,在那渐渐荒芜的历史田园之中,清理整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六神磊磊(自媒体作家)
《元周记》是杨早抄《申报》一年之所得,抄报的过程既是对历史全局的观察,也是对历史细节的爬梳,通过这本书,我们发现一段原本被遮蔽的共和历史。
—— 绿茶(资深书媒人)
▎内容简介
作者化身为民国报人,在文字构成的旧世界老中里穿行报道,带领读者穿越回1912年,见证民国元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诸多细节。相比于1911 年辛亥革命的轰轰烈烈, 1912 年着实是平凡又令人焦虑的年份:科技全无进步,社会更加混乱,经济乏善可陈,学术亦少创新。然而,破败之下,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却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作者用文字重现了 1912 年的中国与世界,描绘了一幅完整生动、极具烟火气的社会图景。
##我读完这本书,有三篇记忆深刻。 一篇是《袁世凯是怎样让清帝退位的?》。 里面讲到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位实际掌权人隆裕太后是如何同意结束帝制并试着争取那最后一点颜面的故事。它引发了我对这位在历史上好像隐身了,却担着天大重责的女性的好奇:居然是她?为什么会是她?她...
评分 评分##休憩193rd,杨早是打算靠爬钩史料和文字梳理讨生活了,这种功夫易学难精,不过他还真的有可能吃好这碗饭,今年两本汪曾祺外加此书先后读过,本本都是水准之上,他下的笨功夫真功夫自然是基础,其清晰的逻辑感和条理性更是加分项,此书选取的点譬如清王公买国债,定都辩论,剪辫子斗殴,内阁选举,通电,女同志殴宋教仁等等,都是历史大事的有趣侧面,细思均有深意,如青橄榄,嚼而入味。他仿民国记者风身临其境写的那几篇文也是有趣有干货且文风别致错落有致,只可惜他爬钩的是报纸史料,未尝深挖每个话题,他选题能力满格,如果像读库亲王那几篇一样深耕下去,此书会厚大概五倍,有趣大概一百倍。而这,也正是一流历史通俗读物作者和超一流之间的区别吧。
评分 评分##《元周记》:抽个时间让我们淹没在琐细之中 土城 《元周记》记事。 这本书名古怪的《元周记》是杨早老师的新书,其写法是以一名记者身份回到民国记录1912年每月的大事件。 早老师这种写法,对阅读邻居来说非常熟悉,这些年在阅读邻居的讨论中,在谈到如何读历史时,他有个观点...
评分##我一边读《元周记》,一边读《江城》,一边在21世纪的中国社会努力生活。公元1911年、1996年、2021年,民国报人记录下的、美国人笔下的和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巨大现实在脑内汇成一幅历史交错的图景。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的路要走,那就是中国人民一定要过上好日子,而这个“好”的标准——一个存续了五千多年的文明自然心中有数——不需要别人来教。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