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好父母,放手讓孩子成長
1.1 父母要成全孩子
1.2 有力量的父親更容易給孩子建立規則
1.3 能夠控製並覺察自己的媽媽給孩子安全感
1.4 父親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第二章 好的親子關係培養高價值感的孩子(3~4歲)
2.1 豆子學吃飯
——內心強大的父母敢於讓孩子嘗試
2.2 豆子有點怕
—— 孩子容易把父母吵架的原因歸結在自己身上
2.3 爸爸接小豆子放學
——兌現承諾遠比承諾重要
2.4 睡前小故事
——給孩子用心的互動陪伴
第三章 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纔是親子教育最好的方式(4~5歲)
3.1 我喜歡親媽媽
——適當分離有利於孩子建立性彆認同
3.2 幼兒園裏的“死黨”
——讓孩子自己交朋友
3.3 拉著爸爸去演講
——孩子需要以爸爸為榜樣
3.4 洗澡引發的傢庭戰爭
—— 過度的掌控不是愛
3.5 幫外婆收拾碗筷
——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成長機會
3.6 打碎瞭湯碗
——孩子做“壞事”是本能地探索不同事物
3.7 我愛玩水,不愛洗澡
——父母適當放權,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
3.8 學圍棋
——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
3.9 不想成為鋼琴傢
——不要用孩子的能力滿足父母的自戀
3.10 去學輪滑啦
——父親的參與讓孩子在探索時更有安全感
3.11 我很喜歡狗狗
——寵物帶給孩子存在感和成就感
第四章 為孩子建立與世界良好接觸的橋梁(5~6歲)
4.1 我想去遊樂場
——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成長過渡期
4.2 小朋友受傷瞭,我很害怕
——齣現意外,首先要安撫孩子的情緒
4.3 我把房間的牆刷成綠色瞭
——讓孩子在傢裏獲得充實的存在感
4.4 和傢人一起去旅行
——讓孩子勇敢地麵對未知
4.5 騎車摔倒瞭,很痛
——鼓勵和肯定讓孩子更有力量
4.6 有個女孩,是“青梅”
——如何更好地講解性
4.7 第一次獨自飛行
——孩子需要作為獨立的個體去經曆風雨
4.8 教爸爸玩遊戲
——有序的競爭幫助孩子發展能力
第五章 好父母給孩子愛與自由(6~7歲)
5.1 語文考瞭87 分
——權威,不是絕對的存在
5.2 壞爸爸,我恨你
——懲罰孩子,父母意見要統一
5.3 在學校裏遇到瞭麻煩
——膽小怕事,不是善良,而是恐懼
5.4 生病瞭,我想吃冰激淩
——不要讓孩子為獲益而生病
5.5 老爸比我想象的還厲害
——陪伴是雙嚮的
5.6 重做手抄報
——孩子的世界裏不能隻有對與錯
5.7 我的房間是我的私人領地
——尊重邊界,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空間
5.8 豆子打架,老爸也很鬱悶
——如何做一位好父親
附錄一 心理師爸爸給孩子的一封信
——孩子,願你自由探索自己的價值
附錄二 關係優於教育
· · · · · · (
收起)
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在孩子3~7歲時,給予孩子嘗試的機會,陪伴孩子探索、冒險、學習新技能、全麵地認識世界,是傢庭教育的重要任務。在這個階段,有力量的爸爸會提高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帶領孩子體驗新奇的事物、建立責任意識。厚重的父愛,是孩子社會化最堅強的後盾。
鬍慎之老師以自己的兒子為記錄對象,讓心理學理論寓於生動的兒童成長故事之中,將專業性與趣味性巧妙結閤。通過閱讀本書,父母不僅能瞭解3~7歲孩子的需要,也能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負責、自我照顧,與世界、社會、他人和諧相處。
編輯推薦:兒童心理發展有很多關鍵期,一旦把握不好,就會給孩子造成難以彌補的創傷。一位心理學傢爸爸怎麼養孩子?本書作者鬍慎之就是知名的心理谘詢師、婚姻傢庭指導師和青少年心理谘詢專傢,作為一個兩個孩子的爸爸,他從心理學角度,勾勒齣瞭孩子3歲之後的心理發展軌跡,將自己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經曆、心得、總結及深刻思考匯成瞭這本育兒手記,幫助父母們掌握打開孩子心靈的密碼,培養齣適應社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