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阪井孝一,1958年生於日本東京都,於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主攻日本史學並完成博士課程,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創價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攻日本中世史,尤以鐮倉幕府、承久之亂、《曾我物語》等相關研究見長。主要著作有《〈曾我物語〉的史實與虛構》(2000)、《源實朝》(2014)、《源賴朝與鐮倉》(2016)等。在研究之餘,經常做客各種曆史欄目,領銜負責NHK大河劇《鐮倉殿的13人》的曆史考證工作。
譯者簡介
王玉玲,曆史學博士,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日本中世史研究,在《世界曆史》等學術期刊上發錶論文十餘篇。
承久之亂發生於日本鐮倉時代承久三年(1221),通常認為,這是以後鳥羽上皇為首的朝廷為打倒鐮倉幕府而發起的戰爭。朝廷一方原本形勢大好,但鐮倉幕府迅速應戰,發動大軍攻嚮京都,最終朝廷一方慘敗。承久之亂後,朝廷與幕府的實力關係發生瞭逆轉。後鳥羽上皇等三位上皇遭到流放,鐮倉幕府確立瞭對日本全國的控製,日本的權力從此傾嚮於幕府,真正的“武者之世”拉開瞭大幕。承久之亂因之成為日本曆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
但是,朝廷與幕府的關係果真是對立的嗎?後鳥羽上皇的目標是倒幕嗎?本書力圖拋開先入之見,還原曆史實像,在院政及鐮倉幕府成立、發展的曆史大脈絡中對承久之亂進行定位,對當時的朝幕關係以及後鳥羽上皇、源實朝等關鍵曆史人物做齣瞭全新的解讀。
##源賴朝晚年積極地接近王朝,源實朝抱有擁戴後鳥羽的親王為將軍的“東國王權”構想,都是為瞭藉助具有傳統的公傢政權的王權,提升史上最初的、真正的武傢政權——幕府的權威,進而發展幕府。但是,亂後的幕府獲得瞭左右王權的力量,使公武關係發生瞭劇變。意圖將幕府置於統治之下的後鳥羽失敗瞭,而獲勝的幕府則朝控製王權的方嚮邁齣瞭一步。鐮倉幕府的成立,確實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但是,與亂後的幕府相比,源賴朝、賴傢、實朝三代源氏將軍時期的幕府,甚至可以說隻是處於成長過程中的過渡的武傢政權。
評分##本書對和歌著墨頗多,也證明瞭日本中世中早期時期老爺貴族愛好在政治中的潤滑劑作用。也是據此更加佐證瞭三代將軍和後鳥羽院政之間的融洽關係,以及與大眾觀念相反的公盛武弱狀況。繼而也錶明瞭前北條以承久之亂的契機真正實現瞭不一味依托公傢係統自主的武傢體係。加上作者是今年大河劇曆史顧問,還是很期待今年大河劇對這段的演繹的。
評分##還不錯,對那段曆史一無所知的人也能讀明白。
評分##被後世建構的承久“倒幕”:後鳥羽起兵的本意並非倒幕,而是排除鐮倉幕府裏不利因素北條義時,在發布的檄文裏也可見一斑。通過政子的演說轉為對整個幕府的敵對,即“因讒臣進言、踏遍賴朝與實朝之墓”後鳥羽“倒幕”的行為,由後醍醐時期再到明治倒幕纔逐漸所建構齣來
評分 評分##因為今年大河,對這段曆史特彆關注,於是找來看。看完覺得,研究本國史,畢竟更遊刃有餘,和日本漢學著作的印象很不同。考證綿密是共性,感情血肉相融是另一層境界。本書從院政、幕府統治模式建立的大背景詳細說起,對後白河、後鳥羽上皇和源氏三代將軍、北條曆代執權具體鬥爭相長自有評判,步步為營,到承久之戰竟然有聽說書般的快感,戰後朝幕間建立新秩序,儼然有結局將近的收束感,整體節奏感很好。譯文很順暢。期待有更多日本專業學者論著、讀物翻譯齣版,補益大眾。
評分##對承久之亂前後的朝幕關係的解讀十分有意思:作者認為,源氏將軍執政時期的朝幕關係十分和諧,正是北條氏對源氏血脈的鏟除導緻朝幕之間失去信任,進而促使後鳥羽天皇起兵試圖消滅北條氏。但是北條氏將朝方針對自己的討伐行動解釋為倒幕行動,先下手為強動員東國禦傢人擊敗瞭京都勢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