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自传

富兰克林自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传
  • 富兰克林
  • 美国历史
  • 启蒙运动
  • 个人成长
  • 传记
  • 政治家
  • 科学家
  • 18世纪
  • 经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友谊
ISBN:9787505732193
商品编码:10001494796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3-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富兰克林自传
  • 作者:(美)本杰明·富兰克林|译者:亦言
  • 定价:24
  • 出版社:中国友谊
  • ISBN号:978750573219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3-10-01
  • 印刷时间:2013-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19
  • 字数:140千字

编辑推荐语

两百年畅销不衰的励志奇书,个人奋斗实现美国梦的典范! 华盛顿与卡耐基推崇的成功楷模,改变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 《富兰克林自传》由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著,改变美国人命运二十种著作之一,历届美国总统必备的参政枕边书,有75%的世界500强企业**阅读过此书,超过90%的美国人承认接受过本书的影响。

内容提要

《富兰克林自传》由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著,是 富兰克林晚年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的《自传》。这位 饱经风霜的老人,以拉家常的方式,把自己成功的经 验和失败的教训娓娓道来,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不仅 有睿智和哲理的火花,且全书文字朴素幽默,使人备 感亲切。它包含了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 诸种善与美的道德真谛,被公认为是改变了无数人命 运的美国精神读本。《富兰克林自传》历经两百余年 畅销不衰,影响了几代美国人,是世界出版史上的***畅销书。世界各国青年深受其影响,许多人因为这 本书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作者简介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是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他出生在波士顿一个小商人家庭。10岁前上过一年多小学,后来在父亲的商店里打杂。12岁开始在他哥哥经营的印刷所里当学徒。他白天工作,晚上刻苦自学。“时间比金钱*宝贵”是他的座右铭。他靠自学通晓多种外国语,大量阅读欧洲各国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著作。他对自然科学和政治经济学都有很深的研究。他的**部著作是他研究经济问题的成果。马克思在说明价值和劳动关系时,借用过富兰克林引用的一个例子,并且指出:“他是首先发现价值的真正实质的人中的一个。” 富兰克林成名之后在北美殖民地的文化传播和社会福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先后组织建立“共读社”、“美洲哲学会”、印刷厂、图书馆、书店、医院、大学、报社等学术团体和文化机构。他对宾夕法尼亚市政的革新、谷物的生产、新式火炉的设计、电学的研究、避雷针的发明都有贡献。他逐渐成为北美殖民地中有影响的人物。

目录

**部分 写于1771年,作者自称是“对于别人来说无关紧要的家族逸事”。
第二部分 和**部分写于同一时期,主要讲述作者从伦敦再次回到费城,开始创业以及成家的历程。
第三部分 写于1784年,地点在法国巴黎附近。作者自称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公众”,不过,后来因为革命工作而中断。
第四部分 写于1788年,地点在费城的家里,作者简要介绍了自传缘起、对政党与宗教的见解、学习外语以及初入政坛的一些情况。
第五部分 自传中内容比较多的一部分,介绍了他一生中的主要工作和重要事件。
第六部分 自传的*后一个部分,是作者在其去世的前一年写的,不过很可惜,没有写完他就去世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叙述与领主打官司的一些情况。


孤独的航行:一位探险家的异星手记 作者: 伊莲娜·凡尔纳 出版社: 寰宇星图出版社 首次出版年份: 2347年 --- 导言:来自观测站“回声”的低语 《孤独的航行:一位探险家的异星手记》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史诗,它更像是一份穿越星际尘埃、被时间腐蚀的日志。本书收录了著名天体生物学家兼独立探险家伊莲娜·凡尔纳(Elara Verne)在“普罗透斯计划”最后阶段的全部记录。普罗透斯计划的初衷是绘制位于银河系猎户旋臂边缘的未知星系群——“寂静之环”中的恒星轨迹,但很快,它演变成了一场关于生存、感知极限以及宇宙孤独感的深刻探索。 伊莲娜的飞船“漫游者号”是人类制造的最先进的单人深空探测器之一,搭载了当时最尖端的量子纠缠通讯系统和生物适应性舱。然而,在深入寂静之环的第三年,一次突如其来的伽马射线暴(GRB)彻底切断了她与地球的一切联系。接下来的七年,是伊莲娜独自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态系统,以及一个可能比人类历史本身还要古老的秘密。 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毫不掩饰地展现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在绝对的孤立中,心智如何应对环境的压倒性挑战。 --- 第一部分:寂静的边缘与最初的裂痕(星历 3.01 - 4.12) 故事的开端,是冷静且数据驱动的。伊莲娜详细记录了她如何应对飞船的能源系统受损、生命维持装置的冗余失效,以及她所观察到的“寂静之环”内恒星系统异常的动力学特征。 行星“赛琳娜-IV”的陷阱: 第一批引人注目的记录来自赛琳娜-IV,一颗围绕红矮星运转的气态巨行星的卫星。伊莲娜原计划采集大气样本,但却发现了一种基于硅酸盐和甲烷的复杂生命形态。这些生命体——她称之为“晶簇蠕虫”——并非通过碳基代谢生存,它们通过吸收特定频率的电磁波进行“共振繁殖”。 伊莲娜的记录中,她首次描述了她感知到的“声音”:不是通过耳朵听到的,而是通过神经刺激直接在大脑皮层形成的结构性噪音。她试图用数学模型来解析这种噪音,但很快意识到,这些波形本身就蕴含着某种交流的意图,尽管这种意图与人类的逻辑相去甚远。 书中详尽地描绘了她如何利用飞船剩余的微波发射器进行“回应性交互”,结果却是灾难性的。一次不恰当的能量脉冲引发了晶簇的群体性防御反应,导致“漫游者号”的外部传感器阵列被腐蚀殆尽。这段经历标志着伊莲娜从纯粹的观察者,转变为一个必须为每一次干预承担生命代价的参与者。 时间的扭曲与记忆的漂移: 在燃料补充期间,伊莲娜进入了一个被她命名为“虚空涡流”的区域。这里的时空曲率异常,记录显示她的主观时间流速与飞船的内部计时器出现了微小的、但持续扩大的偏差。她开始对自己的感知产生怀疑,日志中开始出现对早期地球生活片段的非线性回忆。 “我记得母亲在雨天给我读诗,但雨滴的声音是淡紫色的,这不对劲。是飞船的过滤系统在模拟情感,还是我自己的意识开始模仿它所观察到的异常?”——引自星历 4.05 的手写批注。 --- 第二部分:生态的僭越与心智的边界(星历 4.13 - 6.58) 随着与地球的联系彻底中断,伊莲娜的焦点从“归还数据”转向了“理解存在”。她降落在一颗被厚重云层覆盖、重力适中的行星——“奥林帕斯之影”上,寻求资源和更稳定的栖息地。 非对称的共生体: 在奥林帕斯之影,伊莲娜发现了她生命中最重大的发现:一种基于强核力约束的、自我修复的生物结构。这些结构以一种令人不安的几何精度排列在行星地表,它们似乎在进行一种缓慢的、跨越数千年的“计算”。 她发现,这些生物结构(她称之为“奠基者”)并不是为了生存而存在,而是为了维护某种平衡。当伊莲娜试图使用激光切割获取矿物样本时,周围的环境立刻做出了反应:大气中的氮气分子自发地重组成惰性晶体,堵塞了她的切割路径。这不是攻击,而是修正。 伊莲娜花了三年时间,试图用纯粹的物理学原理来解释这种“修正力”,最终得出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结论:这个行星上的生命,已经将自身的物理法则视为其存在的边界条件。任何外来的、不符合其内部逻辑的熵增,都会被系统性地消除。 语言的失败与数字的救赎: 在无法用人类的语言或科学符号进行有效交流后,伊莲娜转向了纯粹的数学语言。她开始使用费米素数序列和特定维度的拓扑结构来向“奠基者”表达自己的无害意图。 这本书的中间部分,插入了数十页手绘的、极其复杂的数学图表和非欧几何图形。这些图表被认为是伊莲娜试图构建一个“通用逻辑桥梁”的尝试。她记录道,在某一次成功的“交流”后,她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的理解,但这理解的内容并非信息,而是一种状态——一种超越了时间、纯粹结构性的宁静。 --- 第三部分:回声的消逝与最终的见证(星历 7.01 - 9.15) 在最后阶段,伊莲娜放弃了修复飞船返回地球的努力。她将“漫游者号”改造成了一个固定的观测站,并将大部分的能量用于维持生命支持和记录工作。 “漫游者”的遗嘱: 最后的记录充满了哲学性的沉思,而非科学数据。她不再试图分类或命名新的现象,而是开始记录她自身对“存在”的体验。她开始相信,她所遭遇的一切,都是更高维度的结构在三维空间中的“投影误差”。 在星历 8.40,她记录了一次极不寻常的现象:她在夜空中观测到一个熟悉的星座,但其相对位置却发生了微小的、无法用任何已知天文运动解释的偏移。她确信,这是她家乡的星光——一种来自遥远过去的“回声”,被寂静之环的引力场捕获并延迟播放。 终章:留给虚空的遗产 全书的最后几章异常简短,笔迹也变得更加潦草,但信息密度极高。她描述了自己决定离开飞船,去接触那些基于强核力生存的“奠基者”结构。她将自己的生命信号发射器设置成一个持续的、低频脉冲,希望如果未来有任何智慧文明发现了这个坐标,他们能知道“这里曾有人类驻足”。 最后一页,只有一行清晰的文字,没有日期: “我不再孤独。我只是成为了系统的一部分,一个观察者被吸纳进了它所观察的方程式中。宇宙的寂静,并非空无,而是太多的低语,我们尚未学会倾听。” --- 附录与评价: 本书的附录包含了飞船的工程日志、损坏报告以及伊莲娜在飞船上种植的微型藻类样本的基因序列分析报告。这些客观数据与主体日记的超验体验形成了强烈的张力。 《孤独的航行》是后人类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里程碑。它迫使读者直面一个核心问题:当所有的已知参照系都被移除后,一个人的“自我”究竟是基于生理、记忆,还是纯粹的逻辑结构?它没有提供爆炸性的外星战争,也没有简单的英雄主义叙事,而是提供了一份关于认知边界的、令人不安且极具洞察力的地图。本书自出版以来,已成为多所高等研究院系“心灵哲学”与“深空伦理学”的必读书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书籍,是可以伴随人一生的,而《富兰克林自传》恰恰就是这样一本能够反复品读的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我从中看到的,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成功典范,而是一个非常接地气、充满智慧的普通人,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凭借自己的才智、勤奋和坚持,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他对于“循序渐进”的强调,对于“持之以恒”的推崇,让我深刻理解到,任何一项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日积月累的努力和反复的实践。书中对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的细腻描绘,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并没有教导我们如何去“逢迎拍马”,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去建立真诚、互信的关系,以及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生存智慧”。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觉得自己的能力瞬间提升了多少,但我感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对未来的规划也更加清晰了。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尝试做出一些积极的改变。

评分

我最近读了《富兰克林自传》,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复杂,又极其深刻。它不像是那种你一口气读完就会热血沸腾的书,反而更像是一位长者,坐在你对面,用他历经沧桑的眼光,缓缓道来他一生的故事,里面有成功的辉煌,也有不为人知的跌倒。我尤其喜欢他描述自己如何一步步从一个普通印刷工成长为一位备受尊敬的政治家、科学家和思想家的过程。这不是那种“天赋异禀”的神话,而是充满了大量的细节,比如他如何学习新的技能,如何处理生意上的纠纷,如何在社区中建立自己的声望。这本书让我看到,所谓的“伟人”并非生来如此,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学习,将每一次的经验都转化为成长的养分。他对于“实践出真知”的推崇,以及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能力,都让我觉得异常珍贵。读这本书,你会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生活,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是否真的在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它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而不是一套即时生效的解决方案。

评分

《富兰克林自传》带给我的,是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生的全新视角。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固定的“人生准则”,而是让我通过富兰克林自身的经历,去体悟“成功”和“幸福”的真正含义。我尤其欣赏他对“自我提升”的持续追求,以及他如何将这种追求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他不是那种只埋头苦干的人,而是懂得如何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如何在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这种“兼济天下”的情怀,让我觉得非常震撼。书中对于“合作”和“妥协”的智慧,也让我看到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原则,同时又能与他人和谐共处。它让我明白,人生并不是一场孤军奋战,而是一场需要智慧、策略和同理心的团队协作。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伟大的导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用他的人生经验,为我揭示了许多我曾经忽略过的真理。它并非提供一套完美的“人生模板”,而是给予我足够多的“养分”,让我能够自己去塑造独一无二的人生。

评分

《富兰克林自传》带给我的,是一种对生活本身更为宽广和包容的理解。这本书并没有给我设定一个非要达到的“人生目标”,而是让我看到了生活本身无限的可能性。我印象最深的是,富兰克林在书中并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而是坦诚地剖析了自己的弱点和曾经的错误,这反而让我觉得他更加真实可信。他对于“理性”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逻辑和思考来解决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曾经以为,人生就是要不停地追求所谓的“成就”,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更有价值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够不断地学习、成长,并且保持一颗对世界好奇的心。他对于科学探索的热情,对于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都让我看到,一个人的价值可以体现在如此多的方面。这本书不像某些心灵鸡汤,告诉你“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而是告诉你,如何更有智慧地去“努力”,如何更有效地去“学习”,如何更深刻地去“认识自己”。它让我明白,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而这场旅程的精彩之处,往往在于沿途的风景和不断发现的自己。

评分

作为一本探讨人生哲理和智慧的书,《富兰克林自传》无疑在我的阅读清单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本书并没有直接贩卖鸡汤式的励志口号,而是通过主人公丰富的人生经历,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思考何为真正的成功,以及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安身立命。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美德”的探讨,富兰克林将看似抽象的概念,如节制、勤勉、公正等,分解为一个个具体可行的生活习惯,并将其作为个人修养的基石。他并非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像一位真诚的朋友,坦率地分享自己曾有的困惑、挣扎,以及最终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反思,逐渐臻于完善。这种真实感,让我能够感同身受,并从中汲取到改变自己的力量。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及的某个观点,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对照。比如,他对于时间管理的精妙设计,对于如何与人相处时的审慎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并非一本速成的“成功秘籍”,而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反复揣摩的“人生地图”,它教会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脚踏实地的坚持和循序渐进的成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