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黄遵宪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铮 著
图书标签:
  • 黄遵宪
  • 近代思想史
  •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 清代思想
  • 文学批评
  • 文化史
  • 启蒙思想
  • 维新变法
  • 诗歌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017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06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页数:55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黄遵宪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是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收录了黄遵宪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论著,为读者揭示一个思想家的风貌,是了解传主的入门书,增加读者对中国近代思想史更全面的认识。

精彩书评

  ★以先生之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使稍得藉手,其所措施,岂可限量。而乃使之浮沉于群吏之间者且数十年;晚遭际会,似可稍展其所蕴矣,而事变忽起,所志不终遂,且乃忧谗畏讥,流离失识而死,此岂天之所为耶!
  ——梁启超《嘉应黄先生墓志铭》
  
  ★公度见识,卓越侪辈,当时士大夫不鄙视洋务者已绝少矣,而其久浮海外,沉于下僚,鉴观形势,探索政教,有真知如公度者,盖一世所希也……呜呼!黄氏以忧国死,吾不知今后书生尚有以忧国而死乎?
  ——傅斯午《跋人境庐诗草》

目录

导言
公牍
上郑钦使第十八号七月二十三日(1882年)
上郑钦使第十九号八月初三日(1882年)
上郑钦使第二十号八月十五日(1882年)
上郑钦使第廿一号(1882年)
上郑钦使第二十二号八月廿八日(1882年)
上郑钦使第二十三号九月初五日(1882年)
上郑钦使第二十四号九月十五日(1882年)
上郑钦使附第二十四号九月十六日(1882年)
上郑钦使第二十五号九月十八日(1882年)
上郑钦使第二十六号十月初六(1882年)
上郑钦使第二十八号十月二十九日(1882年)
上郑钦使第二十九号十一月三十日、十二月三日(1883年)
上郑钦使附二十九号
上郑钦使第三十号十二廿五日(1883年)
上郑钦使附三十号
上郑钦使第三十一号十二月三十日(1883年)
上郑钦使第三十二号正月十三日(1883年)
上郑钦使第三十三号(1883年)
上郑钦使第三十四号(1883年)
上郑钦使第三十五号正月廿九日(1883年)
上郑钦使第三十六号二月初六日(1883年)
上郑钦使附三十六号
上郑钦使第三十七号二月廿四日(1883年)
金山中华会馆绅商民等上郑星使公禀(1882-1885年)
上薛福成禀文(1891年)
上薛福成禀文(1893年)
上薛福成禀文(1893年)
湖南迁善所章程(1898年)
湖南保卫局章程(1898年)
会筹课吏馆详文(1898年)
保卫局增改章程(1898年)
改定湖南课吏馆章程(1898年)
禁止缠足告示(1898年)
通饬各州县札(1898年)
通饬各府厅州县札(1898年)
严禁盗刻时务学堂课艺告示(1898年)
再行严禁盗刻时务学堂课艺告示(1898年)
创办时务报总董告白(1898年)
敬告同乡诸君子(1903年)
嘉应犹兴会章程(1903年)
文录
《先哲医话》跋(1879年)
《日本文章轨范》序(1879年)
《养浩堂诗集》跋(1879年)
《近世伟人传》第四编书后(1879年)
冈千仞诗评(1880年)
评《万国史记序》(1880年)
《仙桃集》序(1880年)
评《与某论冉求仲由书》(1880年)
《明治名家诗选》序(1880年)
《藏名山房集》序(1880年)
朝鲜策略(1880年)
……
函电
笔谈
《日本国志》按语

精彩书摘

  《黄遵宪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奉准部复,行司转饬,遵照在案。该县于奉文后即应释放,何得因埋葬银未清,将其羁禁两年?自因不谙定例,以致错误。该县一处如此,其馀各属亦恐不免。仰按察司饬承将各厅、州、县申赍监犯月报清册,逐一查核。如有应释未释人犯,即由司札饬提禁交保,以清囹圄,而免淹滞,并饬该县知照。此缴。”等因。奉此。
  查上年九月内,据湘潭县详报:钟俊才在保病故一案,曾奉抚宪批示:“徒罪以上人犯始行收监,律有明文。钟俊才奸所登时杀死奸夫,律得勿论。无罪之人,本不应收监,仗罪以下,例归外结,并不咨达,亦无部复可奉。此案前据桂前司议详,当经本部院批结。该县不将其省释,致监禁一年有馀,今已病故,尚称未奉部复,大属不合。应饬各属清查,如有似此误监人犯,立即省释,毋使瘐毙。”等因。当经本署司录批通饬在案,以为各州、县奉文之后,必自触目警心,将监管人犯逐一清查,分别省释,不至再有滥禁之人。兹奉前因,并据该县申报到司,检阅卷牍,殊为诧异。夫以逢恩赦免之囚,而因埋葬银两未清,羁禁两年之久。该令既不勒限追完,又不查实请豁,提禁省释,殊不可解。足见各州、县平日于羁管人犯,全不留心。即各上司谆谆诰诫,亦复视为具文,慢上残下,殊可浩叹。
  本署司自莅湘省,权陈臬事,亲见拟罪招解之犯,囊头械足,鸠形鹄面,匍匐案下,无复人色。询及管禁几时,身受诸苦,无不涔涔泪下,甚则伏地痛哭,不能仰视。所有监禁羁管一切情状,大都圜扉短墙,踏天蹋地,食饮不饱,坐卧无所;而污秽所积,蒸为灾诊,死亡枕藉,血肉狼戾,传染毒气,无不生疾。医方诊病,官已验尸;汤药未进,席裹继出。即在寻常,亦已十囚五死,若遇天灾,更不堪问。以此种监狱,而禁卒看役,反据为利薮。一人受押,凡随身之物,一钱尺布,搜括净尽。食宿之地,溲便之所,一举一动,无不多方抑勒,甚至置之溷秽,戴以溺器,擅用非刑,恣其凌虐。缚于短凳,中贯长扛,使不得转动,谓之“施榨方”;系其肢体,半悬于空,使不得反复,谓之“吊半边猪”;缚手足大指以悬空者,谓之“扳罾”;反缚而悬者,谓之“倒扳罾”;并有“烟熏火炙”、“踩刺筒”、“鹰唧鸡”、“打地雷”、“猴儿偷桃”等类名色。种种酷虐,甚于地狱。稍有人心,尚为之不忍述,耳不忍闻,何况若辈身受其苦?古人有言:“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盖狱吏之尊,罪囚之苦,古今同慨。而湘中讼狱之繁,人犯之多,其弊为尤甚:有滥控之犯,如藉故陷害,一纸牵诬。
  ……

前言/序言

  陈铮,编审,1937年出生于福州。1964年研究生毕业后,进中华书局任职,直至退休。组织编辑出版过一批中国近代重要人物著作及今人研究近代史的图书。业余,曾承编《黄遵宪全集》,合编《林则徐全集》,特邀编撰《北京志?广播电视志》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不涉及《黄遵宪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的内容,力求自然流畅,内容详实。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思想演变研究:兼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变迁(1895-1949)》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1895年至1949年间,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之下所经历的深刻转型,并系统梳理了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脉络与角色定位的复杂演变。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为基,辅以扎实的文献考据和精微的个案分析,力图揭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性矛盾、传统文化重塑以及外来思潮冲击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历程。 第一部分: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嬗变与危机(1895-1911)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甲午战败后,清王朝自上而下的“新政”及其引发的社会震荡。我们首先考察了传统士绅阶层在国家权力结构重组过程中的地位松动与分化。清末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废科举和兴学堂,不仅重塑了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体系,更催生了一批接受新式教育、视野超越传统儒家框架的青年群体。这一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紧迫感驱动下,开始对“中国何以为中国”这一根本问题进行反思。 研究细致分析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与守旧派在政治体制改革上的分野,以及激进派转向革命的内在逻辑。这一阶段的社会危机并非仅仅是政治体制的腐朽,更在于传统经济结构(如小农经济的瓦解与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脆弱性)对社会稳定的侵蚀。本书通过对地方精英在厘金制度改革、地方自治运动中的参与程度的考察,描绘了中央权威下降与地方权力上升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第二部分:从“共和初创”到“思想启蒙”的张力(1912-1927) 民国建立并未带来预期的稳定与繁荣,取而代之的是军阀割据与政治碎片化。本书深入探讨了“共和”观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土壤中水土不服的困境。知识分子群体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政治参与的热情冷却到思想启蒙的转向。 “新文化运动”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它不仅仅是一场语言和文学的革命,更是对国民性弱点的深刻批判和对现代性价值(如科学、民主、个性解放)的急切呼唤。我们通过梳理陈独秀、胡适等人在不同阶段思想的微妙调整,揭示了启蒙者在面对国民基础的普遍蒙昧时所产生的深刻的焦虑与挫败感。 此外,本书特别关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思潮(如实用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涌入中国所引发的“主义之争”。这些西方理论被用来解释中国的落后,并成为不同政治派系论证其改革路径合法性的思想武器。五四运动不仅是知识分子领导下的政治抗议,更是社会各阶层在新的民族主义旗帜下的一次集体动员,标志着知识分子与底层大众之间首次形成了一种松散但强有力的联系。 第三部分:主义的选择与知识分子的集体转向(1927-1949) 抗战前夕至解放战争结束的二十余年,是中国思想界和政治格局最为剧烈变动的时期。国民政府的“党化”尝试、左翼思潮的兴起以及中苏关系的演变,共同塑造了知识分子的集体命运。 本书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不同于早期空泛的理论介绍,随着工农运动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马克思主义成为解释中国社会病灶、指导革命实践的主流思潮。我们详细考察了共产党如何有效地将阶级分析与民族解放叙事相结合,从而赢得了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认同。 同时,本书也并未忽略其他重要思想流派的努力。例如,梁漱溟、费孝通等学者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对中国传统社会肌理的深入田野调查和建设性尝试,体现了知识分子在探寻“第三条道路”上的艰难探索。这些努力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对温和改良主义的排斥。 在抗日战争的熔炉中,民族主义超越了意识形态分歧,暂时性地统一了知识分子战线。然而,战后随着内战的爆发,知识分子内部再次分裂,其立场选择不再仅仅是学术偏好,而直接关乎其社会责任和历史定位。本书通过对1948年前后知识分子“南迁”与“北上”的现象研究,揭示了他们对未来国家命运的深刻判断与情感归属。 结论:现代性的多重困境与思想遗产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思想解放过程中的多重困境:他们既是传统价值的继承者,又是现代性观念的移植者;他们渴望领导民众,却又时常脱离大众。他们的思想演变史,实则是一部中国人在面对西方全面挑战时,努力整合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艰辛史。这一时期的思想遗产,至今仍是理解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参照系。 本书论述详实,引证丰富,试图提供一个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史实的近代中国思想变迁的立体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深入阅读之后,我愈发感受到这本书在资料搜集上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既有经典论述的重复阐发,而是展现了大量一手资料的运用和解读。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引用的那些不太常见的文献片段,它们为理解特定历史人物的思想形成了有力的佐证,使得论点不再是空中楼阁。看得出来,编撰者在档案室和图书馆中下了大量的功夫,将那些散落在各处的珍贵史料进行了系统的整合与呈现。这种基于扎实文献基础的论述,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对于一个追求知识深度和细节的读者而言,这本书记载的详实程度,无疑是一大福音。它提供了一个更为立体和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让人得以窥见历史事件背后的真实肌理,而非仅仅是主流教科书上的简化版本。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产生共鸣的,是它在处理复杂思想体系时的那种克制与平衡感。很多涉及思想史的书籍,很容易陷入赞美或批判的极端化倾向,从而失却了客观分析的价值。然而,此书在评价那些具有争议性的理论家时,明显采取了一种审慎的态度,既肯定了其历史贡献和创新之处,也毫不回避地指出了其局限性或时代烙印。这种“公允”的姿态,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读者仿佛是站在一个中立的制高点上,冷静地审视历史的风云变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某种预设的价值判断。这种成熟的学术态度,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它教会我们认识到,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需要放在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而不是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

评分

初次翻阅,我立刻被其行文的流畅性所吸引。作者(或编者)在组织材料时,似乎遵循了一种内在的逻辑脉络,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零散的论述,被巧妙地编织成了一张严谨的知识网络。尤其是对于概念的界定和历史背景的梳理部分,逻辑推演清晰有力,很少出现跳跃性的结论。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总能用非常精辟的语言提炼出核心观点,避免了冗长而空洞的叙述。比如在探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潮演变时,其对比分析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行文风格,使得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读者,也能相对轻松地把握住主要的学术脉络,而不需要耗费额外的精力去“破译”晦涩的术语。整体而言,叙述的节奏把握得极佳,张弛有度,让人有继续向下探索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触感上乘的封面纸张,加上烫金的书名,使得它在书架上立刻脱颖而出。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内页排版上所下的功夫,字体的选择既保持了传统典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墨色浓淡适中,纸张的韧性也很好,翻阅时不会轻易出现折痕或磨损的迹象。对于一个把阅读当作享受的读者来说,实体书的质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装帧设计不仅仅是门面,更是对内容本身的尊重和烘托。如果内容本身就足够厚重,那么一个与之匹配的“外衣”更是能提升整体的阅读体验。从这个角度看,这本实体书的品控无疑是上乘的,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花费时间去沉浸其中。那种油墨的清香与纸张的微涩混合在一起,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给予的仪式感。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和读者的双重敬意。

评分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索引和附录部分设计得非常实用,体现了对读者查阅便利性的充分考虑。目录结构清晰明了,章节标题概括性强,便于快速定位所需信息。更难得的是,书后的参考文献列表制作得一丝不苟,不仅列出了主要参考的书目,连一些期刊文章和内部资料都有详细的标注。这对于有志于进行进一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提供了极佳的学术资源导航。我个人习惯在阅读时随时做笔记和交叉引用,这本书记载的详细页码和注释系统,极大地简化了我的工作流程。这种细节上的周到,让阅读体验从线性的“吸收”过程,转变为互动的“研究”过程,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工具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