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一百年的历史中,从清华园走出的杰出人才无法胜数,一位位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共同组成了一个闪耀的星群,他们将同“清华大学星”的小行星一样,永挂苍穹,熠熠生辉……
内容简介
《学府往事系列:清华风流人物(1911-2011)》包含清华自创建以来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校友,包括几位校长、若干杰出的大师以及著名的毕业生骄子。如现、当代清华几位艰苦卓绝、劳苦功高、*有贡献的当家人罗家伦、梅贻琦;知识广博、才华横溢、学问一流、影响深远的国学巨匠梁启超、王国维、胡适;文学天才穆旦、朱湘、朱自清、闻一多;科学巨擘陈省身等。内容涵盖他们的简介、生平、逸事、壮举,他们的求学、教书、科研、掌校,他们与清华的关系、在清华的岁月等。
目录
第一辑 清华的校长们
周诒春清华学校时期的功勋校长
曹云祥清华大学主要奠基人之
罗家伦尴尬的清华大学首任校长
梅贻琦清华终身校长
第二辑 清华的教授们
梁启超不朽的巨匠
王国维“万梅花里一胡床”
杨树达学术地位不逊郭沫若
郑桐荪文理会通的典范
陈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
杨振声“处处占风气之先”
赵元任语言学与音乐学双料大师
张申府别样的风采
吴宓奇情怪胆说宓师
蒋廷黻清华园里六春秋
叶企孙中国科学事业的奠基石
朱自清一泓碧水
闻一多学者·诗人·爱国者
俞平伯“我是文学家,不是红学家”
潘光旦通才·硕儒
梁思成建筑艺术大匠
顾毓琇文理兼长的奇才
汤佩松我国植物生理学的先驱
浦江清严谨缜密的文学史专家
吴晗历史的沉降
钱钟书清华生涯数事
陈省身最美好的年华在南开与清华
第三辑 清华的骄子们
胡适“具有纯正的学者气息”
梁实秋雅人深致
朱湘永远的漂流
穆旦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精彩书摘
《学府往事系列:清华风流人物(1911-2011)》:
赵元任对汉语方言学研究有开创性的功绩。1928年他的《现代吴语研究》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写成的汉语方言学专著,是中国方言学开创性著作。在方言学理论调查和研究方法及记录方式等各方面,都是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典范。他亲自到苏南、浙江33个方言点进行调查,用国际音标详细记录其元音、辅音情况,并用音乐符号在五线谱上记录声调的音高变化。为进行方言调查,他根据《切韵》音系和现代方言的对应关系,制定了吴语单字表、声调例字表、连读变调的两字表和三字表以及常用词和语助词表。在他的方言调查表格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方言调查字表》沿用至今。1930年,他在《语音学教师》上发表了《一种声调字母体系》,这就是现在普遍使用的“五度标调法”。1933年又发表了《中国字调和语调》,详细阐述了有关调类调值的理论以及调查研究方言的具体方法。1939年又发表了《钟祥方言记》,体例比以前更加完备。
他还组织并领导了对湖北、湖南全省方言的调查。在调查方言的过程中,不但运用了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而且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仪器,使中国方言学一开始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调查的理论方法至今仍有很大影响。可以说,现代汉语方言学是在他的影响下成长、发展起来的。
赵元任先生在汉语语法学和理论语言学等方面贡献极大,是结构主义汉语语法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他在1934年发表的《音位标音的多能性》,阐述从语音材料归纳音位系统存在多种选择,答案不是唯一的。该文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列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经典之作。他的《国语入门》(1948年)、《中国话的文法》(1968年),在理论、方法、体系方面奠定了结构主义汉语语法的基础。这一语法体系,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在国内居主流地位。从那时至今,国内影响最大的语法著作,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朱德熙的《语法讲义》以及80年代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等,都采用了该体系。
从上世纪40年代起,赵元任运用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理论方法研究汉语语法,尝试建立起一个崭新的语法体系。当时出版的《国语入门》,是中国第一部尝试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著作。他确定汉语语法单位是语素、词、短语、句子。根据语法功能,即运用分布分析法来划定各级语法单位的类别。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句子,用话题、说明来解释汉语句子的主语、谓语,用位置前后来规定主语、宾语。这些对以后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赵元任在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中国话的文法》,根据句法功能区分词类,为每一词类下了比较严格的定义,使每类词都有明确的形式化标记。这种做法使划分词类简单明了,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比以前的汉语语法著作有很大进步。在具体分类时,对量词、助动词、介词等封闭性的词类,尽可能穷尽地列举其成员,描写它们的功能和用法。这种方法很有创见,避免了一般结构主义语法容易犯的“循环论证”的问题。尤其是对语助词的分析,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准确周到,是人们一直称道的部分。这部书方法谨严、系统分明,以直接成分分析法作为研究语法的主要方法,是典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著作。但作者持论通达,从不拿事实迁就理论。他说:“在语言现象中寻找系统性和对称性,在方法上是可取的,只要不走得太远。”所以至今仍是国内外引用最多的汉语语法著作。
……
前言/序言
史海拾遗:燕园絮语与南开风云 (1911-2011) 一部跨越百年的大学风云史诗,聚焦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另外两颗璀璨明珠。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学府的全面回顾,而是将目光投向与清华同源共流、共同塑造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另外两所标志性学府——北京大学(原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堂)与南开大学。通过对这两所学府自1911年至2011年间波澜壮阔百年的历史梳理,本书旨在勾勒出中国高等教育在动荡时代中,知识分子如何坚守学术理想、应对时代变迁、并深刻影响国家命运的宏大图景。 本书将着重于以下几个核心主题的探讨,力求呈现一份丰富而多维度的史料与解读: --- 第一部分:风雨初创与思想的萌芽 (1911-1937) 在清末民初的剧变中,知识的重建与现代性的引入成为当务之急。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其角色尤为关键。 一、北大:从“太学”到“新文化”的策源地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北京大学在蔡元培先生主持下的“兼容并包”精神如何确立,以及这一精神如何孕育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深刻的变革。 1. 体制革新与学术独立: 考察北大如何吸收西方大学的组织架构,同时保持对中国传统学术的尊重与批判性继承。重点分析早期教授群体——如辜鸿明、王国维、陈寅恪(早期履职经历)——在学科建设中的独特贡献与争议。 2. “五四”前夜的激流: 细致描绘了新文化运动在北大校园内的酝酿与爆发。胡适、鲁迅(在北大的任教与思想实践)、李大钊等知识精英如何通过讲坛、辩论和出版物,对封建思想展开总攻。本书将特别关注思想的碰撞,而非简单的事件罗列。 3. 学生群体的政治觉醒: 探究北大如何在精英教育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找平衡。分析学生社团的活跃程度,以及他们如何将学术思辨延伸至社会改革的实践领域,探讨早期进步学生运动的内在逻辑与困境。 二、南开:私立教育的典范与“知中国,服务中国” 与以官办色彩为主的北大不同,南开大学(由张伯苓先生创立)代表了中国私立教育的典范,其教育理念更强调实践与爱国主义的结合。 1. 张伯苓的教育哲学: 深度解读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内涵,分析其如何将体育精神、道德培养与学科教育并重。考察南开如何在经费匮乏的条件下,通过校友捐赠和自身努力,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 2. 早期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聚焦南开早年在经济学、化学等领域的早期成就。分析南开培养出的第一批杰出校友(如周恩来等),他们的思想底色如何深受南开“爱国”精神的影响。 3. 南开与地域社会的关系: 考察南开大学在天津地方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建设来践行其办学宗旨。 --- 第二部分:战争年代的迁徙与坚守 (1937-1949) 抗日战争的爆发,迫使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空前的地理迁移与精神考验。本书将重点描绘北大与南开(以及中央大学等高校)在民族危亡之际展现出的脊梁。 一、长沙临大与西南联大的精神熔炉 本书将详述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的艰辛历程,特别是长途跋涉至长沙临时大学,以及最终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的“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1. “联大精神”的构建: 重点分析在极端物质匮乏和空袭威胁下,三校师生如何共同维护学术尊严和教育秩序。不同于其他侧重清华的叙事,本书将突出北大和南开在联大中的独特贡献与面临的挑战。例如,北大前辈学者如何以其深厚的学养稳定人心,南开的教育家如何将坚韧融入教学实践。 2. 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考察三校不同学科体系在联大体制下的碰撞与互补。分析联大如何在战争阴影下,依然维持了极高的学术水准,为战后中国的重建储备了核心人才。 3. 在炮火中坚守的知识分子: 选取数位在联大期间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案例(例如,侧重于北大和南开系统的教授,如冯友兰、陈岱孙、吴有训等),描绘他们在战火中坚持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的个人史诗。 二、战后重建与思想的转向 抗战胜利后,高校的回归与随之而来的政治思潮的涌动,构成了这一阶段的另一重要主题。 1. 北大的“自由主义”阵地: 分析战后北大校园内,自由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激烈辩论。探讨北大知识分子群体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所经历的思想挣扎与抉择。 2. 南开的复苏与挑战: 考察南开大学在天津复校后的重建工作,以及私立大学在新的政治环境下所面对的财政与意识形态压力。 --- 第三部分:院系调整后的重塑与发展 (1949-2011) 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深刻地改变了北大和南开的格局与命运。本书将聚焦于这一历史转折点对这两所学府的深远影响。 一、北大的学科重组与定位变迁 1. 文理基础的重建: 详述北大如何根据国家需求进行大规模的院系合并与拆分,特别是理科的强化与人文学科的调整。分析在新的教育方针下,北大如何继续试图保持其思想批判的传统,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变化。 2. 关键历史时期的角色: 审慎探讨北大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侧重于其知识分子群体的学术实践与专业贡献,而非政治运动的细节描述。 二、南开的“综合性大学”之路与地方贡献 1. 南开的“北方综合性大学”定型: 考察南开大学在调整后,如何确立其在化工、海洋科学等领域的优势,并努力恢复其作为一所全国性重点大学的地位。 2. 周恩来总理与南开的特殊联结: 分析南开校友、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对母校发展的持续关注与影响,尤其是在重大决策和资源分配上所体现的倾向性。 3. 改革开放后的再次腾飞: 记录南开大学在改革开放后,如何通过引进人才、加强国际合作,重新焕发活力,并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 --- 结语:百年薪火,殊途同归 全书最后将对北大和南开在一百年间所展现出的“大学精神”进行对比性总结。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三个维度(清华的工程与精英化、北大的思想与人文、南开的实践与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回应了“为中国培植人才”的共同使命。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两所名校的详细叙述,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中国近现代大学史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