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全美最风行的经典名著导读笔记,由哈佛学生们融会名著阅读和文学学习精华,亲笔撰写而成。蓝星系列以经典性和流行性并重的名著为素材,以明晰的风格和地道的语言,解读名著精华和具有时代性的主题和思想。
蓝星精辟、明晰的编写风格让“半天阅读一本名著”成为现实,使我们在有限的闲暇时间内阅读多的书,同时迅速增强英语水平,提高文学修养,增加谈资。
蓝星闪耀,伴你前行!
“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
以精辟、亲近和省时为宗旨,增加了篇章的可读性,提高了阅读效率。
内容简介
“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源自哈佛大学,学生们将名著阅读与文学学习融会贯通,编写成为蓝星笔记,成为风行全美的名著速读指南。蓝星笔记以导读的形式、明晰的风格带你体验“由厚变薄——由薄变厚”的神奇阅读之旅,将“半天阅读一本名著”的想法变为现实,让你在有限的闲暇中读更多的书。精挑细选的50本名著,精辟地道的当代英语,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提高英语水平,增加文学内涵,丰富谈资。
蓝星闪耀,照你前行。 本书是《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丛书之一,以经典性和流行性并存的名著《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为素材,以明晰的风格和地道的语言而著称。本书包括著作的创作背景,人物分析,主题解析,篇章讲解,重要引文释义,作品档案,并且附有相关的思考题,推荐的论文题,阅读后的小测验,要点注释,以及推荐阅读篇目。
本书的编排使你不仅仅停留在对名著内容上的了解,更可迅速、全面、深入地掌握著作的全部资料,同时也满足了对文化做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需求。
作者简介
乔安妮·凯瑟林·罗琳(JoanneKathleenRowling)是一个误传,并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罗琳唯一的名字是“乔安妮”(Joanne)。在第一部哈利波特出版之前,出版商担心罗琳的女性身份会影响她作品的销售,劝说她使用一个中性化的笔名。当时穷困的罗琳于是同意,给自己取了J.K.Rowling的笔名,尽管她的名字中其实没有Kathleen这个中间名。
目录
CONTEXT
来龙·去脉
PLOT OVERVIEW
情节·览
CHARACTER LIST
角色·亮相
ANALYSIS OF MAJOR CHARACTERS
主角·赏
Harry Potter哈利·波特
Sevellls Snape西弗勒斯·斯内普
Horace Slughom霍拉斯·斯拉格霍恩
Albus Dumbledore阿不思·邓布利多
THEMES,MOTIFS&SYMBOLS;
主题·主题成分·象征
The Importance of Friendship
友谊的重要性
The Power of SeIf-Sacrifice
自我牺牲的力量
Trust信任
Watching监视
Names名字
Duplicity双重身份
The Half-Blood Princes Potions Book
“混血王子”的魔药书
Dumbledores Pensieve邓布利多的冥想盆
Meropes Locket梅洛普的金挂坠盒
SUMMARY&ANALYSIS;
断章·取义
Chapters 1—2 第1~2章
Chapters 3—5 第3~5章
Chapters 6—7 第6~7章
Chapters 8—9 第8~9章
Chapters 10—11 第10~11章
Chapters 12—13 第12~13章
Chapters 14—15 第14~15章
Chapters 16—17 第16~17章
Chapters 18—19 第18~19章
Chapters 20—21 第20~21章
Chapters 22—23 第22~23章
Chapters 24—25 第24~25章
Chapters 26—27 第26~27章
Chapter 28 第28章
Chapters 29—30 第29-30章
IMPORTANT QUOTATIONS EXPLAINED
语出·有因
KEY FACTS
作品档案
STUDY QUESTIONS&ESSAY; TOPICS
问题·论题
REVIEW&RESOURCES;
回味·深入
Quiz四选一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相关链接
精彩书摘
主角·赏
哈利·波特
《预言家日报》称哈利为“救世之星”,因为特里劳妮教授预言哈利要不幸地承担起摧毁恶魔伏地魔的责任。西弗勒斯·斯内普把这个预言告诉了伏地魔。虽然哈利从未因恐惧逃避过命运并不断勇敢地对抗伏地魔,但他仍然对无法拥有正常的学校生活感到沮丧。哈利不是一个优异的魔法师,当然也不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最坚强的学生。通常赫敏不得不帮助罗恩和哈利完成作业,因为他俩都不会完美地复写咒语。不过,哈利的长处在于他有坚定的信仰,对他人的忠诚,以及寻求他人帮助的能力。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这本书中,通过哈利与金妮·韦斯莱的恋人关系以及他对邓布利多与日俱增的忠诚,读者会发现哈利正慢慢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青年。
也许哈利很坚强,但他仍然承受着对过去无以言表的巨大的恐惧感。他的父母都被伏地魔杀害了,而那些与他最亲密的人常要经受哈利与生俱来的苦难。因此,哈利害怕自己与任何人发展亲密关系,他对这种预想感到恐惧。他的父母:詹姆斯和莉莉、教父小天狼星布莱克以及他心目中的英雄邓布利多都因试图保护他而死去。最终,哈利意识到他必须牺牲和金妮·韦斯莱刚刚建立的爱情,才能防止金妮遭到像其他那些他所爱的人同样的命运。
许多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人都有充分的理由去怀疑西弗勒斯·斯内普,他曾是个食死徒,但现在却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任教。斯内普行动鬼鬼祟祟,嘲笑哈利·波特并对他表现出不满。即使哈利和朋友们都鄙视斯内普,邓布利多仍一直毫无保留地信任他,对哈利无意中听到斯内普与马尔福密谋的事置之不理,坚持认为斯内普是完全值得信任的,并且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教工中无法替代的人。哈利的父亲詹姆斯·波特也与斯内普不和,所以凤凰社的成员们猜测哈利对斯内普与生俱来的厌恶遗传自詹姆斯。得知斯内普竟是他所爱戴的“混血王子”后,哈利极为震惊。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第1章 另一位部长
福吉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道:“首相,我非常遗憾地告诉你,他回来了。那个连名字都不能提的魔头回来了。”“回来了?你说他‘回来了’……他还活着?我的意思是——”首相在记忆中搜索着三年前那段可怕对话的具体内容,当时福吉跟他谈到了那位人人谈之色变的巫师,那位十五年前犯下无数滔天大罪之后神秘失踪的巫师。“是啊,还活着,”福吉说,“算是活着吧——我也说不清——一个不能被杀死的人还算活着吗?我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邓布利多又不肯好好解释——可是不管怎么说,他肯定有了一具躯体,可以走路、说话,可以杀人了,所以我想,就我们所谈的话题来说,他确实是活着的。”
《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系列:聚焦经典文学的深度解析与跨文化理解 本系列图书旨在为文学爱好者、外语学习者以及寻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提供一套精选的世界经典名著的权威导读和高质量双语对照版本。不同于一般性的译本或学习教材,本系列专注于挖掘作品的文学价值、历史背景、文化意蕴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力求搭建起读者与原著精神内核之间的坚实桥梁。 本系列导读的选书标准极为严格,涵盖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高峰,确保每一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与阅读深度。每一部导读作品都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进行重新审视与解读,力求超越传统解读的窠臼,为读者呈现一个多维度的文本世界。 以下为本系列部分已出版或即将出版的导读主题(不包含您提到的特定作品,而是聚焦于其他文学巨著): --- 1. 歌德的永恒追问:《浮士德》的哲学、神学与浪漫主义深度解析 导读侧重: 本册导读深入剖析了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里程碑式作品《浮士德》(Faust)。导读不仅梳理了剧作跨越数十年创作历程的演变,更重点探讨了“浮士德精神”在西方文化中的起源与流变。 核心内容阐述: 文本结构与原型研究: 详细解析《浮士德》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叙事结构差异,对比早期民间传说中浮士德形象与歌德笔下主人公的本质区别。重点分析梅菲斯特(靡非斯特)作为“否定性力量”在推动人类进步中的辩证作用。 哲学思辨的交锋: 深入探讨歌德对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回应,特别是关于“有限性与无限性”、“知与行”的永恒矛盾。通过对第二部中关于经济、政治、艺术、美学的隐喻性描绘,揭示歌德对启蒙运动理想的继承与超越。 德语文学的奠基: 分析《浮士德》在德语文学史上的地位,其对后世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乃至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手法的影响,特别是其诗体结构(如韵律、格律)的创新性。 双语对照的精确性: 选取公认的、兼顾文学美感与忠实度的德英互译版本作为参照,导读部分将精确标注德语原文的关键术语和复杂句法,帮助读者理解歌德语言的密度与张力。 --- 2. 乔伊斯与现代主义的迷宫:《尤利西斯》的语言革命与都柏林史诗 导读侧重: 面对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巨著《尤利西斯》(Ulysses),本导读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化、去神秘化的解读工具,帮助读者穿透其晦涩的语言表象,直抵其对人类意识和城市生活的深刻描摹。 核心内容阐述: 神话结构的解码: 详细比对荷马史诗《奥德赛》与小说中主要人物(利奥波德·布鲁姆、史蒂芬·迪达勒斯)的对应关系,阐释乔伊斯如何运用古老神话框架来处理二十世纪初都柏林市民的日常琐事。 意识流技巧的精研: 分章节剖析乔伊斯在不同章节中采用的叙事技巧,如“自由间接引语”、“内心独白”的运用极限。特别针对“彭妮洛普”一章的无标点长句进行句法结构还原与语义重构的导读。 文化符号与历史背景: 详细解读贯穿全书的都柏林地理志、爱尔兰政治历史的细微引用,以及对当时天主教教义、犹太文化元素的交织处理。 语言实验的学术价值: 探讨乔伊斯如何通过词语的并置、新造词(Neologisms)和多义词的使用,拓展了英语表达的可能性,以及这些实验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冲击。 --- 3. 普鲁斯特的追忆与时间艺术:《追忆似水年华》中的记忆、感官与社会观察 导读侧重: 本册导读聚焦于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的鸿篇巨制《追忆似水年华》(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导读强调作品中对主观时间和无意识记忆的哲学探讨,以及其对法国上流社会细致入微的描摹。 核心内容阐述: 非自主性记忆的机制: 重点解析“玛德莱娜时刻”作为触发点,详细解释普鲁斯特关于“非自主记忆”(mémoire involontaire)与“自主记忆”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探讨感官体验(味觉、嗅觉、触觉)在重构过去事件中的核心作用。 时间和永恒的主题: 分析叙述者对时间流逝的焦虑,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写作行为试图“捕捉”和“战胜”时间的侵蚀,达到一种文学上的“永恒性”。 社会场景的社会学透视: 细致导读沙龙文化、贵族阶层的衰落、艺术评论界的生态以及同性恋议题在普鲁斯特笔下的呈现方式,揭示其作为时代见证者的深刻洞察力。 句法上的复杂性: 普鲁斯特以其极其冗长、层叠的从句结构著称。导读提供清晰的句法拆解,帮助读者把握长句内部逻辑的层次感和修辞效果,确保英译本(作为对照)的准确理解。 --- 本系列导读的共同特点: 1. 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平衡: 导读内容由资深文学评论家和语言学家撰写,确保学术深度,同时叙述流畅,避免晦涩的学院派术语堆砌。 2. 精选权威译本: 每一部导读均严格选取公认为最佳的英译本作为对照,并提供详尽的“译注”部分,阐释翻译中的关键抉择。 3. 文化语境重建: 不仅讲解文本本身,更致力于重建作品诞生的历史、哲学、社会文化背景,使用户能够进行多层次的阅读理解。 4. 阅读路径规划: 为初次接触这些鸿篇巨著的读者,提供结构化的阅读建议和关键主题的指引,使宏大叙事不再令人望而却步。 本系列旨在成为每一位严肃文学读者和外语学习者案头的必备工具书,通过对世界文学瑰宝的深度挖掘,拓宽读者的思想边界与跨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