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与分形

混沌与分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柏林著 著
图书标签:
  • 混沌理论
  • 分形几何
  • 复杂系统
  • 非线性动力学
  • 数学建模
  • 科学普及
  • 交叉学科
  • 自组织
  • 模式识别
  • 可视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23279
商品编码:10029692152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作  者:郝柏林 著 定  价:68 出 版 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01日 页  数:407 装  帧:平装 ISBN:9787547823279 科普篇
统计物理学介绍
谈谈统计物理学的对象和方法
附录1:致《自然杂志》编辑的信
附录2:谈谈超导金属中的准粒子――与郝柏林同志商榷
附录3:关于宏观物体中的“元激发”和“准粒子”――答管惟炎同志
自然界中的有序和混沌
分形和分维
牛顿力学三百年
混沌现象的研究
世界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混沌现象的启示
究竟是谁发明了无线电
关于理论物理与理论生命科学的一些思考
非线性科学与地震预测
混沌和物理学
复杂性的刻画与“复杂性科学”
生物信息学
怀念的青年物理学家孟宪振
20世纪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艰辛历程
物理学和生物学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稿为我社2004年出版的《混沌与分形——郝柏林科普文集》的增删修订版,除保留原书中的科普篇外,还在此篇中增加作者2004年以后发表的科普文章。另外,增加了博文篇,选摘收入作者2007年以来发表在科学网实名博客上徳部分博文。所选文章除科普外,还涉及环境研究、科学政策和科学史。 郝柏林 著 郝柏林,理论物理、计算物理学家。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54~1956年在苏联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学习;1956~1959年在哈尔科夫国立大学物理数学系学习,获很好毕业证书理论物理学家。北京人。
1959年毕业于苏联哈尔科夫大学。1963年莫斯科大学和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研究生肄业。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在固体能谱、高分子半导体理论、统计物理、天线理论、地震分析、混沌动力学、理论生命科学等领域发表大量论文,并著有中文著作9种、英文著作2种。“套磁介质天线等

《尘封的星图:失落文明的密码》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索失落文明遗迹、解码古代文明技术与哲学思想的非虚构著作。全书以详实的考古发现、未被证实的民间传说以及对古代文献的独特解读为基础,试图重构一个在历史记载中被抹去、却在地球深处留下了惊人印记的史前文明——阿卡迪亚文明的辉煌图景。 第一部分:地层之下的回响——阿卡迪亚的初现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一系列在世界各地不同地质层中发现的“不可能的文物”。这些物品的年代远超公认的人类文明发展时间线,其工艺的精湛程度和所蕴含的物理学原理,挑战了我们对古代技术水平的固有认知。 在安第斯山脉深处的岩石中,探险队发现了一组由某种未知合金铸造的精密齿轮,这些齿轮的磨损程度极其微小,根据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它们至少存在了五万年。章节详细描述了对这些齿轮的材料学分析,揭示了其中包含了当时地球上自然界不存在的同位素比例。我们转而考察了撒哈拉沙漠深处被沙丘掩埋的巨大几何结构,这些结构并非简单的祭祀场所,而是具有精确的天文对齐功能的观测站。作者通过对这些遗迹的实地测量和三维建模,重建了这些建筑在特定星象下的运作方式,暗示了阿卡迪亚人对宇宙运行规律有着超越现代科学的深刻理解。 这一部分尤其侧重于“时间悖论”的探讨。阿卡迪亚文明的遗迹似乎在地球历史的多个不连续的时间点上频繁出现,又突然消失,这种模式暗示了一种非线性的存在方式,而非传统文明的线性兴衰史。 第二部分:语言与符号的迷宫——解码核心哲学 阿卡迪亚文明留下的最令人困惑的遗产,是其独特的书写系统——“流体符号”。这些符号并非刻在石板上,而是以一种极其稳定的有机聚合物形式附着在深海热液喷口附近的矿物晶体表面。 本章深入分析了对这些符号的初步破译工作。破译小组发现,阿卡迪亚的语言系统不是基于表意或表音,而是一种基于“状态变化”的数学逻辑。每一个符号代表的不是一个词汇,而是一个物理定律或宇宙状态的动态描述。通过与现代拓扑学和非欧几何学的比对,研究人员推测,阿卡迪亚人的思维方式可能完全建立在对高维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解之上。 重点章节详细阐述了在南极冰盖下发现的一块巨大“信息水晶”。这块水晶内部似乎记录了阿卡迪亚文明的核心哲学——“共振和谐论”。该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并非由粒子碰撞构成,而是由不同频率的“存在的震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试图通过精确地调整自身的存在频率来影响物质世界,这解释了为何他们的建筑和工具能在不借助明显机械力的情况下完成超乎寻常的任务。 第三部分:科技的边界——能源与生命工程 阿卡迪亚文明的科技水平,被认为远远超越了当代人类的理解范畴,尤其是在能源获取和生命延续方面。 书中详细剖析了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附近发现的“静默之源”。这是一个巨大的地下腔室,其中悬浮着一颗持续发出稳定、无耗散能量流的球体。经过远程光谱分析,该球体似乎在持续地从周围的“真空”中提取能量,这与量子真空零点能理论有着惊人的吻合,但其捕获效率和稳定性远超理论模型的预测。作者推测,这是阿卡迪亚文明用于驱动其全球性基础设施的核心能源系统。 在生命工程方面,本书引入了对西伯利亚永冻土中发现的“休眠结构”的研究。这些结构是高度复杂的有机体细胞团,但其DNA结构与地球上已知生命形式完全不兼容。这些细胞团似乎处于一种被完美冻结的“永恒静止”状态,且其内部包含着某种“意识备份”的记录。这引发了关于阿卡迪亚人是否找到了克服熵增、实现意识永存的方法的深刻讨论。 第四部分:文明的消逝——大过滤器的谜团 如果阿卡迪亚文明如此先进,为何会彻底从地表消失?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解释这一终极谜团。作者提出了三种主要的假说: 1. 维度跃迁假说: 阿卡迪亚人成功掌握了对自身存在维度的控制权,选择主动离开了当前的三维宇宙,进入更高维度的存在空间。 2. 内部冲突与自我销毁: 对共振和谐论的极端应用导致了对宇宙基本结构的不稳定干预,引发了一场局部性的、自我修正式的“存在坍缩”。 3. 宇宙守望者干预: 存在比阿卡迪亚更古老、更强大的“宇宙维护者”,因阿卡迪亚文明的发展可能威胁到更高层次的宇宙秩序,故采取了清除行动。 本书通过对不同线索的交叉印证,试图描绘出一幅关于人类历史深处隐藏的、关于知识的辉煌与危险的警示图景。它不是一部提供确定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一同潜入历史的深层断层,思考文明的真正潜力与最终的命运。对任何对古文明、未解之谜、以及物理学边缘理论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都将是一次颠覆性的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那些热衷于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的人来说,《迷失的生态位》无疑是一本殿堂级的著作。这本书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结合了前沿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实地考察记录,探讨了那些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正逐渐消失的生态系统和物种。作者的文笔流畅且极富感染力,他将冰冷的科学数据转化成了生动的故事。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亚马逊雨林中一种依赖特定真菌生存的甲虫的灭绝过程,以及这种灭绝对整个食物链产生的连锁反应。书中令人不安但又充满希望的是,作者也介绍了一些基于社区参与的保护项目,展示了人类如何通过深刻理解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去修复被破坏的平衡。与那些纯粹的学术报告不同,这本书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一种紧迫感,它不只是告诉我们“什么正在消失”,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应该在乎”。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为地球的未来进行一次深刻的“诊断”,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否健康可持续。

评分

我最近拜读了《漫步者之歌》,这是一本关于十九世纪欧洲旅行文学的合集,它让我体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这本书收录了多位探险家、作家和艺术家的游记手稿和日记片段,聚焦于他们对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沿岸以及东欧腹地的观察与记录。这些文字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对异域风情的无限向往。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比如对巴伐利亚小镇上木屋上雕刻的细致描述,或是对意大利乡间午后阳光下橄榄树影的感性描绘。与现代旅游指南的功利性不同,这些老派的记录更注重心灵的触动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书中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律感,即使是描述枯燥的行程,也能读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虽然年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对“在路上”状态的哲学思考——那种游离于定居生活之外的自由与疏离感——至今读来依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对“他者”文化的复杂情怀,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文学珍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混沌与分形》,但我现在要写的是我读过的另外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的评价。最近读完了一本名叫《时间的皱纹》的科幻小说,这本书的想象力简直是天马行空,它探讨了时间旅行和多重宇宙的概念,但与其他同类作品不同的是,作者并没有过多地纠结于复杂的物理公式,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情感的纠葛上。故事的主角是一位物理学家,他在一次意外的时间跳跃中,发现自己被困在了过去与未来交织的迷宫里,他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是修正历史以拯救所爱之人,还是顺应既定的命运,即便这意味着巨大的牺牲。书中的世界构建得极其细致,从未来都市的霓虹闪烁到古代文明的黄沙漫天,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充满了画面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尤其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蝴蝶效应”的哲学探讨,每一个微小的决定,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不可预知的后果。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冒险,更是一部关于选择、责任和人性的深刻反思,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决定,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现在的模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沉默的证人》,这是一部极其出色的历史悬疑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后的柏林,围绕着一个失踪的犹太艺术家的遗产展开。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作者采用了多重叙事线索,从战后幸存者的回忆、秘密警察的文件,到艺术品交易商的私下信件,层层剥开迷雾。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寻宝故事,更是一部对战争创伤和道德模糊地带的深刻挖掘。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人物复杂性的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在生存的压力下做出了各自的选择,这些选择的后果在几十年后依然影响着下一代。例如,书中那位表面上成功的战后商人,他的财富建立在对国家财产的非法占有上,他的后代如何面对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成为了小说中最引人深思的部分。文字风格冷峻、克制,充满了德语文学特有的那种对结构和逻辑的严谨把控,每一次真相的揭露都伴随着巨大的情感冲击,读完后让人感觉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压抑的审判。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名为《键盘上的炼金术》的技术哲学随笔集。这本书并没有探讨最新的编程语言或硬件创新,而是深入挖掘了我们与计算设备之间日益亲密的关系。作者以一种类似福柯或德里达的批判视角,审视了数字界面如何重塑了我们的认知结构、记忆方式乃至社会互动。他讨论了“超链接”如何改变了我们阅读的线性思维,以及算法推荐系统如何构建了一个越来越窄化的“信息茧房”。书中关于“数字永恒性”的段落尤其发人深省——我们今天在网络上留下的每一个数据足迹,都在被某种形式地保存和重构,这模糊了公共与私密、现在与未来的界限。作者的论证精妙而富有层次,他避免了对技术的简单颂扬或贬低,而是提出了一种审慎的“技术素养”观。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被邀请进入一个思想的迷宫,被迫跳出日常操作的习惯性思维,去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数字工具背后的权力结构和认知陷阱。这是一本极度烧脑但也极度值得的哲学思辨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