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这本书的目录,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几乎让人喘不过气,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入门读物”。我注意到其中对特定学者理论的引用非常密集,从早期奥斯汀、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精微辨析,到后来Grice的合作原则如何在现代社交媒体环境中被解构和重构,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像是在向我发出挑战。我个人在翻译实践中常常遇到语境依赖性极强的表达,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言张力,一直困扰着我如何用目标语恰当地复现。因此,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成熟的分析框架,指导我如何精准地捕捉和量化那些隐藏在字面意思之下的“意图”和“效果”。特别是那些关于语用标记、篇章衔接以及话语分析中语用视角的整合,如果能提供一些跨语言对比的案例分析,那就太完美了。我希望它不是简单的理论综述,而是能深入到方法论层面,展示出当前语用学研究者是如何操作、如何建模的,这样才能真正帮我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概念理解层面。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体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规范,大量的脚注和参考文献列表预示着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然而,我也有一些隐忧。考虑到语用学研究的快速迭代性,特别是受到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语言学的影响,这本书是否能够跟上最新的技术浪潮?比如,近年来使用眼动追踪、脑成像技术(fMRI)来研究语用理解过程的研究成果,是否被纳入了讨论范围?我担心,如果这本书的编译工作侧重于传统的话语分析和哲学生物学路径,可能会忽略掉那些新兴的、更具实证基础的研究范式。语用学正日益与其他交叉学科融合,如果它只是将这些跨学科的成果视为外围信息,而不是核心理论的延伸和挑战,那么它可能就无法真正担得起“当代”二字的重量。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包容性的视野,能够批判性地吸收和整合来自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对人类交际行为的新解释。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我希望它不是那种典型的、翻译腔极重的学术文本。如果那些精妙的语用学概念被生硬地、逐字对应地翻译过来,那么其内在的逻辑美感和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例如,某些表示“倾向性”或“可推导性”的微妙区别,在中文里往往需要更精巧的措辞才能传达出与英文原意一致的语用功能。因此,我更看重的是译者团队对特定学术“黑话”的驾驭能力,以及他们是否能构建出流畅且符合中文学术表达习惯的行文结构。我希望阅读过程是一种享受,即在理解复杂理论的同时,还能体会到作者(原作者和译者)在语言组织上的匠心独运。如果能有适度的、精选的案例说明来穿插在理论阐述中,使晦涩的概念得以具体化,那就更好了,这对于提升读者的接受度和理解深度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能否成为一套能被同行推荐、愿意反复翻阅的经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专业深度与可读性之间的平衡把握。
评分老实说,我是一个更偏向于实证研究和应用侧重的人,理论的推演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找到落脚点,对我来说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购买这本“语用学”分册,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应用语言文学库”这个副标题去的。我非常好奇,当代国外语用学是如何与第二语言习得(SLA)紧密结合的?目前最新的研究是如何评估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培养路径和测试标准?例如,在跨文化交际培训中,究竟哪些语用失误是致命的,哪些是可以被容忍的?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个专门的板块,详细介绍如何设计有效的语用教学干预措施,而不是仅仅罗列理论。比如,对于指令的表达、拒绝的策略、道歉的礼貌等级划分等日常交流高频场景,国外最新的研究是否有突破性的发现,能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沟通培训。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证研究的元分析(meta-analysis),总结出不同教学法对语用能力提升的实际效果,那它对教育实践者的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这套“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文学库”光是名字就透着一股子专业和厚重感,特别是“语用学”这个分册,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质感和封面设计就让人感觉内容绝对不一般。我个人对语言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如何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这背后的学问实在太迷人了。我一直在寻找系统介绍国外最新语用学研究成果的著作,市面上很多资料要么过于碎片化,要么就是年代久远,跟不上时代发展。所以,当这本书摆在我面前时,我首先期待的是它能全面梳理过去几十年,尤其是在后乔姆斯基时代,语用学领域涌现出的各种思潮和理论创新。我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比如会话含义理论的最新发展、关联理论的修正与应用,以及近年来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研究范式。我更看重的是,书中是否能清晰地勾勒出欧洲大陆的语用学流派与英美分析哲学的语用学传统之间的异同,并提供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作为支撑,而不是空泛的理论堆砌。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定位似乎是为严肃的研究者和高阶学习者准备的工具书,能否真正做到“当代”和“前沿”,是我最关注的焦点。
评分学语用学,好多人都推荐看这本,买来翻了一下,确实不错
评分书英文原版的,何兆熊老师的导读很有用处。
评分语用学 学习书本,学知识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举例而言,自然语言和理论语言的关系处理上发生窘况,首先是在句法学接着是语意学。 本书的2.3中,将针对这些问题做论述。 语言学的矛盾之所以产生是和「有效的语言学的记述必须以句法学为基础或是至少以句法学为出发点」的这种散发科学权威的信仰有着密切相关。 问题出在于,被排挤在句法学领域以外的各种语言外要素(extralinguistic factors)在所谓的「语言规则」中实际上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因此上述的「句法学主义」的信仰,制造如上的语言问题,却无法接受用其他的方法解决问题。 接下来,在2.5节会详细介介绍如何去解释影响我们的语言理解的假设(即前提)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理论框架可以适用。 最后在2.6节详述,语言使用者和语境之间相关联的诸问题,使用者和语境是决定在某个特定时间,某个特定场所,所发话的话语的意义的重要关键。
评分这种书不好评。总之中规中矩吧
评分还没细看,得细细琢磨,很专业
评分书品很好,值得一读。
评分最初开始尝建立「语用学」的方法来解决语言学的问题,可以追朔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的Ross 、 Lakoff等先进。 早期理论以及假说的崩坏(特别是指独尊句法一派的Chomsky以及其追随者) 。 新的理论模型(model),语用学在其先驱者的不自觉间,慢慢的从Chomsky学派破裂的裂缝中诞生。 (如同Kuhn(1964)所定义的「典范转换paradigm shift 」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