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類似的古今相關文獻還有許多,從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到清代筆記中的私塾先生“畫像”,到葉聖陶、葉小鳳等現代作傢創作的描寫普通教師日常生活的作品,不勝枚舉。隻不過,這類作品都沒有額外加上一塊學術意義上的“文獻綜述”和“理論框架”,盡管它們其實很能啓發人們思考教書生活的意義。
接下來是“專業”的研究文獻,國內專業學者近十年來已經拿齣瞭相當多的成果,歸納起來,大抵推齣瞭三條探究教師職業生活的路徑:
一是不斷引進西方專傢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錶的各類“教師專業發展”文獻。直到最近,還又翻譯齣版瞭一係列旨在思考“教師專業文化”的著作,如哈格裏夫斯的《知識社會中的教學》。
這些著作能啓發我們思考,在當代復雜動蕩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學校變革不斷提齣各種“要求”的背景下,作為“專業”人員,教師“應該”或“可以”追求什麼樣的自我認同與專業形象。
二是立足於國內“新課程改革”追求的理想教學——比如,加強學生的主動探究和教學的對話特徵,探索“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與途徑。從這類文獻可以看齣,教書的意義在於:努力追求以“新課程改革”為本的教學生活,將“新課程改革”視為自己的事業。
三是麵嚮國內教師,但不以激勵教師努力嘗試“新課程改革”作為思考的齣發點,而更側重於理解普通教師的日常教學生活。一些代錶性的成果基本上都是按這一點宗旨創作齣來的,並嚮人們揭示瞭,當前一些默默無聞的教師如何立足於自身的教育與人生信念,在學校瑣碎繁雜的教學工作中追求“意義”。
必須承認,上述三類研究都曾對本書的醞釀産生過影響。
西方專傢善於創造“概念”,來透視教師職業生活的意義。幾十年來,他們發明瞭一大堆的概念,而這些概念也確實能揭示教師專業生活某個方麵的內涵,比如康奈利的“教育信念”就是如此。教師總歸有自己的“教育信念”,遵循或背叛教育信念自然也會是教師生活可能蘊涵的基本意義,康奈利當然可以拿它來研究教師的職業生活。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 大師與教書的滋味
錢穆:漫長成名路
10年小學教師生涯
蘇州中學的4年美好時光
硃自清:中學教師歲月
從傢道中落到“佩弦以自急”
奔波於江浙與上海之間
走齣精神危機與告彆春暉中學
魯迅:在教育界的18年經曆
百草園的“少爺”及其顛沛命運
隻能迴浙江教書的留學生
在北京教育部“做官”的日子
錯誤的旅程與徹底離開教育界
顧頡剛:真正的大學教授
齣路艱難的北大哲學係畢業生
“暴得大名”之後的經濟危機
復雜人事關係中的教授生涯
因得意門生而起的“愛恨情愁”
陳寅恪:名氣、學問與人格
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創建
陳寅恪與清華國學院的緣分
“全中國最博學”的導師
瀋從文:寂寞的教書生涯
從逃學湘西到漂泊北京
身陷失戀痛苦的大學講師
以美好情感為本的教書生活
附錄任桐君:不跪著辦學的小學女校長
專業背景與艱難的發展道路
“與官廳周鏇”始終“沒法遵命”
後記 迴望走近大師的旅程
精彩書摘
10年小學教師生涯
相比於受教育學熏陶、以研究教育教學為本的專業成長道路,小學教師錢穆走過的是一條以“做學問”為本的專業成長道路。這條道路上的諸多風景,比如昔日鄉村小學教師默默追求學問的感人經曆,同事、學友之間潛心嚮學與互相勉勵的真摯情誼,以及過去小學堂那種濃鬱的中國文化味道,都可以讓人思考小學教師的專業成長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環境。
兩種教師專業生活方式
從曆史上看,現代中國的中小學教師首次學習如何以“教育學傢”的姿態思考、安排自己的專業生活是在20世紀20年代,這當中關鍵的促成因素包括,1919年杜威來華傳播其新教育哲學,以及一大批留美教育學博士、碩士歸國後進人中小學領域尋求發展,並逐漸成為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引領者,尤其是留美歸國的教育學者,更是紛紛直接麵嚮實踐界傳播教育學專業知識,努力使中小學教師將研究、改善教學當作自己喜愛的專業生活,使之真正成為具備“現代教育理念”的教師。
前言/序言
有一個問題,很沉重,又很親切,這個問題便是:教師有什麼當頭?或者說,“教書的日子”有何意義可言?
這個問題曾被許多人思考過,本書重新提齣它,首先是為瞭去細細體會大師的教書生活,然後為瞭能自己多感受一點教書的滋味。
思考教書生活
曾經教過書的,或正在教書的人,不知道有多少?這個世界上的教書生活經驗也因此豐富無底,即使一個人可以活一萬年,也體驗不盡。
然而,過去也好,現在也好,都可以看到,有許多人,在各種私下的場閤,無數次地說,“教書沒意思”,就像那些扮相“光怪陸離”的“後現代人”,不停地抱怨,“現代日常生活”的“無聊”與“壓抑”。
有意思也好,沒意思也好,都不能否認:那麼多人曾靠或正在靠教書養活自己,甚至還有傢人和素不相識的人。這一事實本身就說明,教書生活自有令人溫暖的意思,值得作為沉思的對象,尤其對於我們這些靠教書而活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也許除瞭心靈的虛懷若榖和百感交集之外,做這種沉思,不能再給我們帶來什麼。比如,“名利”與“地位”,似乎就無法從這種思考中得到。但對我們這些教書的人來說,又有什麼比心靈得到美妙的體驗更適閤的收獲呢?
這樣說,不是“故作清高”,主張什麼“教書的人不可以去追求名利”;這樣說,隻是在承認並安守教書人的命運而已。至於能得到多少名利,實在是自己難以把握的事情。何況與政界、商界相比,教育界的名利資源又那麼稀缺,何必“為無米之炊”。
自偉大的孔子提齣“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以來,中國就有許多“清醒”的教書的人認為,他們不是手捧著“名利”和“地位”齣現在三尺講颱上,更不會等到終於穿上“一品大員”的“官服”那天,纔去做個教書的人。
我們的前輩非常清楚:如果要去收獲“一品大員”的名利與地位,他們早就不會去做教書的人瞭。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的教書是受內心深處某種力量的驅使,而要通過教書的日子來釋放它。
如偉大的孔子所言,他的教書生活首先來自心中的信念:“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孔子確實偉大!我們在仰望至高無上的蒼天的時候,從未能像孔子那樣,勇敢地說一句:我之所以教書,首先因為,我是為求知而生。
但我們這些一般的教書人或多或少總能感受到,在自己的教書生活中,也有某些善良的心靈力量在推動著,比如,以辛勤的勞動來養活自己和傢人。此即如餘英時先生所言:正是這一點“論據”,可以推齣,思考教書生活的時候,最好也是以得到心靈的美妙體驗為宗旨。若是為瞭計算一下得到多少“名利”與“地位”,恐怕就會讓自己陷入失望與虛無瞭。
如果能體驗到“虛懷若榖”和“百感交集”,當然會非常美妙。但即使沒這麼幸運,僅僅是多瞭一點教書的體會,那也足夠瞭。
其實,無論研究教書生活能給自己的心靈帶來什麼樣的收獲,都符閤孔子製定的求知原則:“學者為己”(為自己的心靈充實健康)。
艱難的“文獻綜述”
現在,已不用再去吃力地“論證”研究教書生活究竟有何意義瞭。
不過,按學界時下通行的慣例,還得梳理一下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哪怕隻想寫一本像《論語》那樣的“教師生活敘事”,也得額外加上一塊“文獻綜述”,否則便沒有“理論價值”瞭。
多麼厲害的一種說法!
但如果將“文獻綜述”理解成為瞭進行“教師生活敘事”,曾看過那些書,“備”過多少“課”,便會發現“文獻綜述”確實重要。而真正厲害的敘事高手,例如餘華,不僅讀過許多“理論性”強的“大書”,而且連這些“大書”的敘事技巧都琢磨透瞭,所以他纔可以寫齣許多思想內涵新穎、錶達方式獨特的作品來。
從這一點來說,“文獻綜述”真的不可缺少。況且,能看到那麼多人曾思考過類似的問題,本身也是一種快樂。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寫的《論語》清楚地錶達瞭孔子的教學生活與體驗。這或許是能夠見到的最早的相關著述,而且質量非常高,深刻揭示瞭孔子非凡的心靈體驗,行文藝術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堪稱佳作。這一點錢穆先生已做過詳細的論證。
其次是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如果說《論語》是古典學人寫的最佳“相關文獻”,那麼《圍城》則可以算得上是現代學人寫的最佳“相關文獻”。盡管與讓人感動的《論語》不同,後者是以諷刺的手法,刻畫瞭一種令人哭笑不得、沮喪萬分的教書生活。
類似的古今相關文獻還有許多,從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及清代筆記中的私塾先生“畫像”,到葉聖陶、葉小鳳等現代作傢創作的描寫普通教師日常生活的作品,不勝枚舉。隻不過,這類作品同樣都沒有額外加上一塊學術意義上的“文獻綜述”和“理論框架”,盡管它們其實很能啓發人們思考教書生活的意義。
接下來是“專業”的研究文獻。就此來說,國內專業學者近十年來已經拿齣瞭相當多的成果。歸納起來,國內專業學者大抵推齣瞭三條探究教師職業生活的路徑。
一是不斷引進西方專傢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錶的各類“教師專業發展”文獻。直到最近,又翻譯齣版瞭一係列旨在思考“教師專業文化”的著作,如哈格裏夫斯的《知識社會中的教學》。
這些著作能啓發我們思考,在當代復雜動蕩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學校變革不斷地提齣“要求”的背景下,作為“專業”人員,教師“應該”或“可以”追求什麼樣的自我認同與專業形象。
二是立足於國內“新課程改革”追求的理想教學——比如,加強學生的主動探究和教學的對話特徵,探索“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與途徑。從這類文獻可以看齣,教書的意義在於:努力追求以“新課程改革”為本的教學生活,將“新課程改革”視為自己的事業。
第三種探索同樣是麵嚮國內教師,但它不是以激勵教師努力嘗試“新課程改革”作為思考的齣發點,而更側重於理解普通教師的日常教學生活。一些代錶性的成果基本上都是按這一點宗旨創作齣來的,並嚮人們揭示瞭,當前一些默默無聞的教師如何立足於自身的教育與人生信念,在學校瑣碎繁雜的教學工作中追求“意義”。
遠山近水,書香悠長:一個普通教師的平凡歲月 這是一本關於教師,關於生活,關於教育的隨筆集。它不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也不是一部深刻剖析教育體製的學術巨著,它隻是靜靜地記錄著一位普通教師在三尺講颱上,在平凡的日子裏,所經曆的喜怒哀樂,所觀察到的世間百態,所體悟到的生活哲理。 作者,一位在鄉村中學任教多年的語文老師,沒有宏大的抱負,沒有驚人的成就,他隻是一個勤勤懇懇的耕耘者,用他的筆,記錄下教育的細枝末節,用他的心,感受著生命的溫度。這本書,就像作者本人一樣,樸實無華,卻蘊含著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篇章一:那些鮮活的課堂 書的開頭,作者將我們帶入瞭一個又一個鮮活的課堂。那些或稚嫩、或叛逆、或求知若渴的學生,在作者的筆下栩栩如生。他描繪瞭學生們在課堂上天馬行空的想象,他們提齣的刁鑽古怪的問題,他們偶爾的頑皮搗蛋,以及他們每一次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瞬間。 比如,在講到古詩詞時,那些平時在課間嬉笑打鬧的孩子們,在朗誦“枯藤老樹昏鴉”時,眼眸中流露齣的淡淡憂傷,是如何觸動瞭作者的心弦。他沒有去刻意拔高這些情感,而是如實地記錄下來,讓讀者感受到,即使是鄉村的孩子,也有著一顆敏感而豐富的心靈。 他也記錄瞭那些令他頭疼的學生,那些不愛學習、總是惹是生非的孩子。他沒有直接批評指責,而是通過描寫與他們的互動,展現齣一種溫和的堅持。他寫到一個叫小強的學生,總是遲到,上課搗亂,但他發現小強在一次作文中,用極富感染力的筆觸描寫瞭他生病的奶奶,那一刻,作者看到瞭小強身上隱藏的溫情和纔華。他沒有放棄,而是通過一次次耐心引導,最終讓小強找到瞭學習的樂趣。 課堂上的挑戰,不僅僅來自於學生,也來自於作者自身的睏惑。他也會麵臨學生對某些知識點的抵觸,對某些教學方法的質疑。他寫到瞭自己在一次關於“批判性思維”的講座後,一位學生私下找到他,用一種近乎天真的方式質疑瞭講座內容,讓作者陷入瞭深深的思考。他沒有因為學生的質疑而感到被冒犯,反而認為這正是教育的意義所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 篇章二:走近鮮活的生命 除瞭課堂,作者還將鏡頭轉嚮瞭學生們的生活。他走訪瞭部分學生的傢庭,看到瞭他們生活的艱辛,也看到瞭他們頑強的生命力。 他寫到一位傢境貧寒的學生,父母常年在外務工,他寄宿在爺爺奶奶傢。作者在他簡陋的房間裏,看到瞭他用舊報紙糊牆,用廢棄的書本做書桌。然而,就是在這個簡單的空間裏,這個孩子卻堅持著每天早起讀書,他的眼神裏,閃爍著對未來的渴望。作者在描述這些場景時,沒有廉價的同情,而是充滿瞭深深的敬意。 他還記錄瞭學生們在課餘時間的小小夢想,那些在田埂上追逐蝴蝶的孩子,那些在山坡上放牛的孩子,他們雖然物質條件匱乏,但他們的童年卻充滿瞭純真和快樂。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捕捉到瞭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麵,讓我們看到瞭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對生命的熱愛和嗬護。 在走訪中,作者也接觸到瞭形形色色的傢長。有些傢長對孩子的教育漠不關心,有些傢長則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師身上。他記錄瞭與一位父親的交流,這位父親因為常年在外打工,很少迴傢,導緻孩子性格孤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責任推給傢長,而是通過描寫他如何嘗試與這位父親溝通,如何引導他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展現瞭教育工作者在傢庭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篇章三:書香裏的守望 在繁重的教學任務之餘,作者也分享瞭自己對閱讀和寫作的熱愛。他認為,閱讀是教師最好的充電方式,也是與學生建立情感連接的橋梁。 他寫到瞭自己反復閱讀的經典名著,那些著作如何在他的人生觀和教育觀形成過程中起到瞭重要的作用。他分享瞭自己在閱讀中獲得的感悟,以及如何將這些感悟巧妙地融入到教學中,啓發學生對文學和人生的思考。 他也記錄瞭自己與同事之間的交流,那些在教研室裏,在辦公室裏,大傢圍坐在一起,討論教學中的睏惑,分享教學中的心得,雖然隻是點滴的對話,卻凝聚著教育者的共同情懷。他沒有迴避教育體係中的一些現實問題,比如資源的不均衡,比如教師的職業倦怠,但他始終保持著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相信通過每個人的努力,能夠為教育帶來一絲光明。 書中也穿插著作者對自己生活的反思。他關注著傢鄉的變化,關注著鄉村的發展。他寫到瞭自己對故鄉的眷戀,對父母的思念,以及在日復一日的教學生活中,他如何尋找內心的平靜與安寜。 他不是一個“大師”,他隻是一個“教書匠”,一個用生命去踐行教育理想的普通人。這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深奧晦澀的理論,它有的隻是一個真誠的靈魂,在平凡的土地上,播撒著知識的種子,澆灌著希望的花朵。 篇章四:那些微小的改變 作者在書中,並沒有強調改變瞭多少學生,成就瞭多少“棟梁”。他更關注的是那些微小的改變,那些在學生內心深處悄然發生的轉變。 他寫到一個曾經非常內嚮膽怯的學生,在參加瞭他組織的課本劇錶演後,變得自信開朗瞭許多。這個改變,對於那個學生來說,是巨大的。作者在描述這個場景時,沒有過度的渲染,而是細緻地描繪瞭學生臉上綻放的笑容,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讓讀者也感受到瞭教育帶來的力量。 他也記錄瞭自己與學生的每一次“和解”。當學生犯瞭錯誤,受到懲罰,但他發現學生在反思後,主動承認錯誤,並決心改正,那一刻,作者感受到的,不是“教育的成功”,而是“生命的成長”。 書中還提到瞭作者在教育中,如何學會“放手”。他意識到,過度的保護和乾預,反而會束縛學生的成長。他嘗試著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讓他們在嘗試中犯錯,在錯誤中學習。他寫到一個關於學生自主組織班級活動的例子,雖然過程中齣現瞭一些小插麯,但最終,學生們通過這次活動,學會瞭閤作,學會瞭擔當。 篇章五:迴歸本真 這本書,最終迴歸到教育的本質——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格的塑造,對心靈的滋養。 作者並沒有將教育看作是一場冰冷的知識灌輸,而是視為一場充滿溫度的靈魂對話。他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擁有著屬於自己的閃光點。作為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去發現和點亮這些閃光點。 他筆下的“教書生活”,充滿瞭人間煙火氣。有鼕日裏課堂上透過窗戶灑下的陽光,有夏日午後微風拂過的樹葉聲,有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也有偶爾的竊竊私語。這些細微的聲響,構成瞭他豐富而充實的生活。 這本書,適閤每一個對教育懷有熱情的人閱讀。它沒有提供“秘籍”,也沒有許諾“成功”,它隻是安靜地講述著一個普通教師的平凡故事,講述著教育中那些觸動人心的瞬間,講述著生命中那些溫潤人心的力量。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教育,其實就藏在那些看似瑣碎的日常裏,藏在那些微小的互動中,藏在教師與學生之間,那份純粹的信任與關懷之中。它是一種守望,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這本書,不炫技,不煽情,隻是用最樸實的文字,書寫著最真摯的情感。它就像一杯清茶,初入口時平淡無奇,細品之下,卻迴甘悠長,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一種溫暖的力量,一種對教育的敬意,以及對生命的熱愛。它是一本可以反復閱讀的書,每一次翻開,都會有新的感悟,新的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