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水系统应急净水技术指导手册(试行)

城市供水系统应急净水技术指导手册(试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悦 等 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组织 编
图书标签:
  • 供水
  • 应急
  • 净水
  • 城市供水
  • 水处理
  • 安全饮水
  • 供水系统
  • 技术指导
  • 手册
  • 试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15549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58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城市供水是城市的生命线。近年来,我国供水水源突发性污染事故频发,对城市供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为健全城市供水应急技术体系,科学地指导各地的应急供水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清华大学、全国多家供水企业、水质监测单位,开展了饮用水应急净水技术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汇总形成了《城市供水系统应急净水技术指导手册(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指导手册》)。
《技术指导手册》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由五类应急净水技术组成的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包括:应对可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活性炭吸附技术、应对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物的化学沉淀技术、应对还原性污染物的化学氧化技术、应对微生物污染的强化消毒技术、应对藻类暴发的综合应急处理技术。该技术体系基本上涵盖了可能威胁饮用水安全的各种污染物种类。
根据目前国内涉及饮用水水质的相关标准,除不需应急处理的综合性指标、非有毒有害物质项目之外,《技术指导手册》对153种有毒有害污染物进行了应急处理技术方面的分析,对其中的112种污染物提供了应急处理技术的验证性试验结果。其余41种属于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国标附录中的项目,因供水行业通常不进行检测而没有开展试验。在112种试验项目中,获得了101种的应急处理技术及其工艺参数,确定了适宜的应急处理技术、工艺参数和最大应对超标倍数。
《技术指导手册》中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城市供水系统应对无锡市饮用水危机、秦皇岛饮用水嗅味事件、贵州都柳江砷污染事件等突发性水源污染事故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技术指导手册》的主要技术内容和要求,已经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文件(建城[2009]141号)印发各地。
《技术指导手册》中提出的应急净水技术是目前研究单位的研究成果,供各地在应对突发性水源污染时参考。各地参考本手册应对突发性水源污染事故时,要因地制宜,选择适用的应急净水技术措施,并进行现场试验,在取得良好试验效果并确保供水安全的前提下予以应用。

目录

前言
1 概述
1.1 水中污染物分类及饮用水相关标准
1.2 我国供水系统应急净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技术指导手册》的主要内容

2 应对可吸附污染物的应急吸附技术
2.1 活性炭对污染物的吸附特性
2.1.1 基本特性
2.1.2 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
2.1.3 吸附速率
2.1.4 吸附容量
2.1.5 水源水质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1.6 温度对粉末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2.2 粉末活性炭应急吸附工艺
2.2.1 粉末活性炭吸附工艺的主要特点
2.2.2 取水口投加粉末活性炭
2.2.3 水厂内投加粉末活性炭
2.2.4 粉末活性炭的选择
2.2.5 粉末活性炭投加系统
2.2.6 粉末活性炭应急处理的技术经济分析
2.3 颗粒活性炭改造炭砂滤池法
2.3.1 颗粒活性炭吸附工艺的主要特点
2.3.2 颗粒活性炭滤池的应急处理能力
2.3.3 颗粒活性炭的应用形式
2.3.4 颗粒活性炭应急处理的技术经济分析
2.4 粉末活性炭对具体污染物的吸附去除工艺参数
2.4.1 芳香族化合物
2.4.2 农药
2.4.3 氯代烃
2.4.4 消毒副产物
2.4.5 人工合成有机物及其他污染物

3 应对金属和非金属离子污染物的化学沉淀技术
3.1 主要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物的化学沉淀特性
3.2 碱性化学沉淀法应急处理技术
3.2.1 调节pH值
3.2.2 混凝剂选择
3.2.3 工程实施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3.2.4 碱性沉淀法对具体污染物的工艺参数
3.3 其他化学沉淀法
3.3.1 硫化物沉淀法
3.3.2 磷酸盐沉淀法
3.3.3 六价铬的化学沉淀处理技术
3.3.4 砷的化学沉淀处理技术
3.3.5 硒的化学沉淀处理技术
3.3.6 钡的化学沉淀处理技术

4 应对还原性污染物的化学氧化技术
4.1 化学氧化技术概述
4.2 氰化物
4.2.1 游离氯氧化法
4.2.2 臭氧氧化法
4.3 硫化物
4.3.1 游离氯氧化法
4.3.2 臭氧氧化法
4.4 硫醇硫醚类污染物
4.4.1 甲硫醇
4.4.2 乙硫醇
4.4.3 甲硫醚
4.4.4 二甲二硫醚
4.4.5 二甲三硫醚
4.5 有机物

5 应对微生物污染的强化消毒技术
5.1 水中常见病原微生物
5.1.1 病原菌
5.1.2 病毒
5.1.3 病原性原生动物
5.2 强化消毒法应急处理技术
5.2.1 主要病原微生物的消毒灭活Ct值
5.2.2 水源水质的影响
5.3 病原原生动物控制技术
5.3.1 常规工艺
5.3.2 消毒工艺
5.4 其他水生生物控制措施
5.4.1 水蚤
5.4.2 水生真菌

6 应对藻类暴发引起水质恶化的综合应急处理技术
6.1 藻类和藻毒素处理技术概述
6.2 二氧化氯氧化技术
6.2.1 除藻效能
6.2.2 藻毒素去除效能
6.2.3 二氧化氯氧化示范工程研究
6.3 高锰酸钾一粉末活性炭
6.3.1 实验材料
6.3.2 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除藻效能
6.3.3 粉末活性炭的除藻毒素效能
6.3.4 高锰酸钾一粉末活性炭强化常规处理的现场试验研究
6.4 气浮一粉末活性炭预处理工艺的现场试验
6.4.1 眉村水厂常规工艺运行特征
6.4.2 气浮一粉末活性炭预处理技术现场示范运行研究
6.4.3 气浮一粉末活性炭强化常规工艺运行效果

7 城市供水系统应急处理案例
7.1 近年来我国水源污染事故情况
7.2 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故应急净水处理案例
7.2.1 事件背景和原水水质情况
7.2.2 哈尔滨市城市供水应急处理
7.2.3 达连河镇哈尔滨气化厂应急工艺运行效果
7.3 广东省北江镉污染事件应急除镉净水案例
7.3.1 事件背景和原水水质情况
7.3.2 应急技术原理和工艺路线
7.3.3 应急技术实施要点
7.3.4 应急工艺参数和运行效果
7.3.5 应对水源水镉只略为超标的混凝除镉工艺
7.4 贵州省都柳江砷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案例
7.4.1 事件背景和原水水质情况
7.4.2 应急技术原理和工艺路线
7.4.3 应急技术实施要点
7.4.4 应急处理进程与运行效果
7.5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应急处理水生真菌案例
7.6 无锡水危机除臭应急处理案例
7.6.1 事件背景和原水水质情况
7.6.2 应急技术原理和工艺路线
7.6.3 应急技术实施要点
7.6.4 应急工艺运行效果
7.7 秦皇岛自来水嗅味事件应急处理案例
7.7.1 事件背景和原水水质情况
7.7.2 应急技术原理和工艺路线
7.7.3 应急技术实施要点
7.7.4 应急处理进程和运行情况
7.8 汶川地震灾区城市供水水质安全保障
7.8.1 集中式供水震后水质安全风险分析
7.8.2 灾区集中式供水针对性应急处理技术
7.8.3 震区集中式供水应急处理工艺_
7.8.4 成都市自来水公司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
7.8.5 德阳市自来水公司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
7.8.6 绵阳市水务公司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
附录1 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污染物项目和推荐应急处理技术汇总表
附录2 粉末活性炭对污染物吸附性能测定的试验方案
附录3 化学沉淀法对污染物去除性能研究的试验方案
附录4 组合沉淀法对污染物去除性能研究的试验方案
附录5 氧化法对还原性污染物的处理试验方案
附录6 我国主要活性炭生产厂家
附录7 我国主要粉末活性炭投加系统设备厂家
附录8 我国主要混凝剂生产厂家
附录9 我国主要高锰酸钾生产厂家
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测试数据表
1.农药类(以汉语拼音为序,共18种)
1.1 阿特拉津(莠去津,2-氯-4-乙氨基-6-异丙氨基-l,3,5-三嗪,Atrazine)
1.2 百菌清(四氯间苯二腈,Chlorothalonil)
1.3 敌百虫(o,o-二甲基一(2,2,2-三氯-1-羟基乙基)膦酸酯,Trichlorfor)
1.4 滴滴涕(2,2一双(4一氯苯基)一1,1,1一三氯乙烷,DDT)
1.5 敌敌畏(2,2一二氯乙烯基二甲基磷酸酯,Dichlorovos)
1.6 毒死蜱(o,o-二乙基-o-(3,5,6一三氯-2-吡啶基)硫代磷酸酯,Chlorpyrifos)
……
测试数据表说明

精彩书摘

水中污染物的项目繁多,类型复杂。按照污染物的性质,水中的污染物指标可以粗略分为感官性状指标、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微生物、放射性污染物等五大类。其中影响感官性状指标的污染物来源较为复杂,有时往往难以确定种类。无机污染物又可细分为金属、非金属以及无机综合指标;有机污染物可以细分为有机综合指标、芳香族化合物、农药、氯代烃、消毒副产物、人工合成污染物等。微生物一般指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蓝藻)、病毒、真菌等,广义的微生物还包括微型藻类和微型水生动物。放射性污染物一般来自核材料、放射性同位素的泄漏,以及特殊的地质条件,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别。
为了保护人民饮水安全,我国颁布了多项与饮用水相关的水质标准。其中涉及出厂水水质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建设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 206-2005,此前颁布的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1985和卫生部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已经废止;涉及水源水质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
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是国家关于饮用水安全的强制性标准,于2006年12月29日发布,2007年7月1日正式实行。与原有的GB 5749-1985相比,水质指标由35项增加至106项,增加了71项,修订了8项。其中微生物指标由2项增至6项,并修订了1项;饮用水消毒剂由1项增至4项;毒理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1项,并修订了4项;毒理指标中有机化合物由5项增至53项,并修订了1项;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由15项增至20项,并修订了1项,放射性指标修订了1项。该水质标准将水质指标分为水质常规指标(共38项)、消毒剂常规指标(共4项)和水质非常规指标(共64项),其中水质常规指标和消毒剂常规指标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水质非常规指标由各省根据情况确定实施期限,全部指标最迟于2012年7月1日实施。此外,该水质标准还包括一个资料性附录“生活饮用水水质参考指标及限值”,该附录涉及污染物28种,包括硝基苯、2一甲基异莰醇、土嗅素等,其限值也对饮用水水质安全有指导意义。

前言/序言

  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问题,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把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近年来,水源污染事故频发,严重影响城市安全供水。目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尽管水污染治理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相当长的时期,仍然存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威胁和影响。城市水处理是水源污染时保护饮用水安全的最后屏障,城市供水行业必须增强应急处理能力,这也是当前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为有效应对突发性水源污染事故,确保城市安全供水,变临时被动处置为提前主动准备。在总结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和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中城市供水应急处置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4月原建设部组织清华大学、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全国多家供水企业开展了“城市供水系统应急技术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试验和应急实践,编制了《城市供水系统应急净水技术指导手册》。
  《城市供水系统应急净水技术指导手册》结合我国国情和城市供水行业的特点,针对水源水和饮用水相关水质标准中提出的水质项目和限值,以保障安全供水为总体目标,按照安全、便捷的原则,提出了涉及饮用水相关标准中的一百余种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应急处理技术、相应技术参数和可以应对的污染物超标倍数,并提供了应急处理试验的标准化的试验方法。
  《城市供水系统应急净水技术指导手册》首次提出针对各类污染物的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包括:应对可吸附有机物的活性炭吸附技术、应对金属非金属的化学沉淀技术、应对还原性污染物的化学氧化技术、应对微生物污染的强化消毒技术、应对藻类暴发的应急综合处理技术,是在水处理技术领域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方面的重要创新。同时,《城市供水系统应急净水技术指导手册》还汇总了相关技术在近年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无锡市饮用水危机、秦皇岛自来水嗅味事件、贵州都柳江砷污染事件等重大污染事件的应用案例。相信《城市供水系统应急净水技术指导手册》的出版发行,将对今后各地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设施建设、水厂设施改造和供水行业提高应对突发性水源污染能力,保障供水安全起到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
应急净水,守护生命之源——《城市供水系统应急净水技术指导手册(试行)》简介 在现代城市运转的宏大齿轮中,清洁、安全的饮用水无疑是维系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最基础、最重要的命脉。然而,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蓄意的人为破坏,或是复杂的技术故障,都可能在瞬间切断这条生命之河,给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当城市供水系统遭遇严峻挑战,水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一套科学、高效、可行的应急净水方案就显得尤为关键。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供水系统应急净水技术指导手册(试行)》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部技术指南,更是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盾牌,是应对危机、守护生命的有力武器。 手册诞生的深远意义与时代价值 城市供水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体系,其正常运行依赖于精密的工艺、严谨的管理以及持续的投入。然而,任何系统都无法完全规避风险。地震、洪水、化学品泄漏、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都有可能导致原水受到严重污染,甚至使得常规的净水工艺失效,致使居民面临饮用水短缺或水质不达标的困境。在信息爆炸、人口密集的现代都市,一次严重的水源污染事件,其后果可能不仅仅是健康问题,更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经济停滞,甚至动摇社会稳定。 《城市供水系统应急净水技术指导手册(试行)》的编写,正是基于对这些潜在风险的深刻认知和对人民生命健康的责任担当。它汇聚了国内外在供水应急管理、水处理技术、微生物学、化学、环境工程等领域的专家智慧,系统梳理了各类突发事件对供水水质可能造成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具体技术措施。该手册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城市供水应急保障能力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各级供水管理部门、应急处置人员以及相关技术专家提供了一份权威、实用的行动纲领。 手册的核心内容:应对各类污染的“急救箱” 本手册并非简单地罗列通用净水知识,而是聚焦于“应急”二字,着力于解决在突发状况下,常规手段失效或不足时,如何快速、有效地恢复供水水质。其内容体系设计严谨,涵盖了从污染预警、快速诊断到现场处置、水质恢复的全过程。 1. 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的建立:手册首先强调了风险意识的重要性,指导用户如何识别和评估城市供水系统中可能存在的脆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这包括对潜在污染源的监控,对水源地水质的实时监测,以及利用大数据和模型预测污染扩散的可能性。只有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2.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快速识别与评估:当突发事件发生,手册详细阐述了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污染类型(如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等),评估污染的范围、浓度和潜在危害。这部分内容提供了实用的现场采样、检测方法和技术指导,帮助应急人员在复杂环境中迅速做出科学判断。 3. 针对不同污染物的应急净水技术:这是手册的核心内容,也是最具实用价值的部分。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手册提供了多套应急净水技术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详细的操作规程和技术参数。 微生物污染:面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污染,手册推荐并详细介绍了包括次氯酸钠投加、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等多种消毒方法的应急应用。它不仅阐述了各种消毒剂的作用原理、投加方式、接触时间等关键要素,还特别强调了不同消毒剂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适用性、协同作用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产物控制。对于极端情况,手册也探讨了过滤技术(如微滤、超滤)在去除微生物方面的潜力。 化学污染物污染:面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盐类等化学物质的侵袭,手册提供了多种应急处理技术。例如,对于重金属污染,可能涉及吸附(活性炭、沸石等)、沉淀、离子交换等技术;对于有机物污染,则可能采用高级氧化技术(如芬顿氧化、臭氧-紫外联合氧化)、吸附(活性炭)、膜分离技术等。手册详细讲解了各种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操作要点、药剂选择、效能评估以及如何根据污染物特性进行组合应用,以期达到最佳的去除效果。 浑浊度与悬浮物增加:在洪涝等灾害后,水源的浑浊度常会急剧升高。手册提供了应急混凝沉淀、絮凝助凝、快速过滤等技术。对于常规的沉淀和过滤效果不佳的情况,手册也提出了应急砂滤、多介质过滤的优化操作以及临时过滤设施的搭建建议。 区域性受污染水源的应急处理:手册特别关注了水源地局部受污染后,如何通过调整取水口、增加预处理工艺、采用串联式净水工艺等手段,尽可能获取合格的原水。 4. 移动式净水设备的应用与技术:在城市供水管网遭受破坏,或常规水厂无法运行的情况下,移动式净水设备就显得尤为重要。手册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移动式净水设备的性能、操作方法、维护保养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部署策略,使其成为应急供水的重要补充。 5. 应急供水网络建设与调度:除了技术层面的净水,手册还涉及应急供水体系的建设和管理。这包括应急水源的储备、应急供水管网的规划、应急供水点的设置、水质的二次监测以及供水调度等内容。它强调了与卫生、环保、公安等部门的联动协作,构建全方位的应急响应体系。 6. 应急净水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应急净水并非意味着可以牺牲水质安全。手册高度重视应急处理过程中的水质监控和风险评估。它详细阐述了从原水进水、中间环节到出水整个过程的水质监测点设置、监测指标、监测频率和分析方法,并强调了对消毒副产物、处理不彻底污染物等潜在风险的控制。同时,手册也包含了人员防护、设备安全操作、化学品储存与使用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手册的创新性与实用性 《城市供水系统应急净水技术指导手册(试行)》的创新之处在于其高度的实操性和前瞻性。 情景化设计:手册中的技术方案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紧密结合了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场景,为使用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指引。例如,针对化学品泄漏事件,会详细指导如何快速评估泄露物毒性,如何选择相应的吸附或氧化剂;针对洪水灾害,则会重点介绍如何处理高浑浊度和微生物超标的原水。 技术整合与优化:手册不仅仅罗列现有技术,更注重不同技术的组合应用与优化。例如,在处理复杂有机物污染时,手册会指导如何将高级氧化技术与吸附技术结合,以达到更彻底的净化效果。 易于理解与操作:手册的语言力求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配以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流程图,方便一线操作人员理解和掌握。同时,操作规程详细、明确,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误操作带来的风险。 “试行”的意义:将“试行”二字置于书名之中,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这意味着该手册将随着实践的深入和新技术的涌现,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它鼓励使用者在实践中反馈意见,共同推动应急净水技术的进步。 手册的读者群体与社会效益 本手册的读者群体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城市供水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应急响应队伍。 各级水务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卫生监督部门、应急管理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技术人员。 为城市供水提供技术支持的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 从事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 它的社会效益是显著的: 提升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城市供水系统提供了一套完善的应急净水方案,有效提升了城市在面对水污染危机时的应对能力和恢复速度。 保障公众饮水安全:在危机时刻,能够快速提供安全可靠的饮用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是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的基石。 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梳理、整合与创新应用,推动我国城市供水应急净水技术的发展。 加强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供水行业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相关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 结语 《城市供水系统应急净水技术指导手册(试行)》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技术宝典,它更是我们城市安全运行的“守护神”。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每一次对潜在风险的预警,每一次对突发事件的迅速响应,都是对生命最郑重的承诺。该手册的出现,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净水防线”,让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任何极端情况下,都能守护好这生命之源,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心、舒心的饮用水。它承载着专家的智慧,凝聚着实践的经验,更寄托着对美好生活、对城市安宁的无限期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引用和参考资料的规范性方面,似乎还有提升的空间。作为一本指导手册,其权威性和可追溯性至关重要,它需要清晰地表明其技术依据是来源于现行的国家标准、国际公认的最佳实践,还是内部验证的数据。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书中有许多关于流程效率和处理能力的论断,但这些论断的来源标注相对模糊。例如,当提到某种新型絮凝剂的推荐投加量时,如果能明确指出这是基于某年某月某地的小试报告,或者引用了最新的行业推荐标准,那么这条信息的说服力将大大增强。目前的状态,虽然不至于完全否定其内容,但总让读者在心里留存一丝“这是经验之谈还是科学定论”的疑问。在应急领域,任何一丝模糊都可能在关键时刻导致错误的决策,因此,我强烈建议在未来的版本中,加强对所有关键数据和推荐方案的引用来源标注系统,使整本书的科学严谨性达到更高的水准,真正成为一个可靠的技术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坦白说,初看之下,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惊喜。封面采用了一种较为朴素的深蓝色调,字体设计中规中矩,没有太多引人注目的艺术性。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倒是中等偏上,阅读起来不费力,但也没有那种高端书籍的厚重感。内容排版上,采用了标准的双栏结构,这在技术手册中很常见,便于快速查找信息。不过,对于一些复杂的图表和流程图的呈现,我觉得略显拥挤,尤其是当需要对照文字描述来理解工艺流程时,有时需要反复在不同页面间切换,稍微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整体来说,这本书更偏向于实用主义,外观设计上牺牲了视觉上的吸引力,完全把重点放在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上。作为一本指导手册,也许这样的设计是合理的取向,但对于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某种美学享受的读者来说,可能会略感失望。特别是考虑到其“试行”的性质,我个人更期待在正式版中能看到对图文排版和视觉引导上的优化,让专业知识的阅读体验更加友好和直观。

评分

在涉及技术操作细节的描述部分,我个人感觉深度的平衡处理得并不尽如人意。某些章节,比如水质快速检测方法的介绍,内容详实到令人赞叹,从试剂配比到标准曲线的建立,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学,这对于现场技术人员来说价值极高。然而,在涉及到大型应急设备(比如移动式净水车或临时沉淀池)的部署与联调方面,信息量却显得相对单薄。描述更多停留在“应在某区域部署”或“流量需控制在某一范围内”的宏观指导层面,而对于设备对接的管线规格、电源需求、关键阀门的开启顺序等最容易在现场造成操作失误的具体细节,则缺乏足够的篇幅去深入探讨。这种处理方式让我怀疑,编写者是否在某些环节过于依赖读者已有的经验,或者在篇幅限制下,不得不对一些关键的“实操陷阱”有所保留。对于一本“指导手册”而言,操作层面的精确性往往比理论深度更为关键,我希望后续的修订能更加关注这些“最后一公里”的实操痛点。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的感受是极其专业化和高度去个人化的。通篇行文,几乎看不到任何带有主观色彩的描述或者带有鼓励性的叙述,完全是基于工程规范和操作标准的陈述。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个被精确计算过的指令,充满了缩写、术语和量词。这无疑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无歧义性,对于技术规范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对于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读者,或者那些需要快速理解复杂概念的管理者来说,这种高度凝练的语言会构成一道不小的门槛。阅读过程中,我需要频繁地停下来,对照参考资料去解析某些晦涩的专业术语,这极大地拖慢了我的整体阅读速度。我理解技术手册的本质要求简洁,但如果能适当地增加一些“白话”的解释性注释,或者在关键步骤后附上“专家建议”之类的辅助说明,哪怕只是用不同字体或颜色标注出来,相信能显著提升内容的可用性和可接受度。目前这种“冰冷”的文本风格,对于实际推广和培训的有效性,我持保留意见。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逻辑组织结构感到非常好奇。从目录上看,它似乎试图构建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知识体系。首先是基础理论的铺垫,接着是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分类应对策略,然后是详细的设备操作与维护指南,最后可能是案例分析和培训考核的部分。这种循序渐进的结构设计,理论上是严谨的,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然而,真正阅读起来,我发现这种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带来一些跳转上的不便。比如,当我真正遇到一个需要紧急处理的特定污染事件时,我可能需要立刻跳到某个具体的应急流程部分,但如果章节之间的关联性设计得不够紧密,定位特定的应急预案时,可能会因为需要先理解其背后的理论基础而耽误宝贵的抢险时间。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以“情景驱动”而非“知识模块”为核心的编排方式,这样在实战中查阅起来会更高效、更直接。这种结构上的选择,体现了一种偏向学术研究的严谨,而非一线抢险人员对速度的极致要求。

评分

有用处,很好!作为行业指导,可以作为规范

评分

这个行业必须的,希望不要用到上面教的本领!

评分

不错?~~~~~~~~~~~~~~

评分

专业必备 还不错,建议买来看

评分

这个行业必须的,希望不要用到上面教的本领!

评分

专业必备 还不错,建议买来看

评分

有学术理论支持,有解决方法指导,有详尽实例剖析,总之,就是挺实用的一本书,对于突发应急事件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评分

专业必备 还不错,建议买来看

评分

新出的,此类书还不太多,这本还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