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果蔬采后生理

现代果蔬采后生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永贵,谢江辉 著
图书标签:
  • 果蔬采后生理
  • 采后处理
  • 果蔬保鲜
  • 果蔬贮藏
  • 采后生理生化
  • 果蔬品质
  • 食品科学
  • 农业科技
  • 园艺
  • 食品保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467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84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2
字数:3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果蔬采后生理》是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文献和吸收国内外同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著的,全书既介绍了果蔬采后的基本生理活动,又详细介绍了果蔬成熟衰老生理、采后生理失调及采后病理,对与果蔬采后生理相关的信号转导和与果蔬成熟衰老有关的生物技术以及激素生理都有较为深入的介绍。全书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适于相关专业院校研究生、科研同行和从事果蔬贮藏保鲜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1
一、果蔬及其特点1
二、果蔬的分类1
三、果蔬贮藏保鲜的意义3
四、果蔬采后生理是进行果蔬贮运保鲜的基础4
第一章 果蔬的组织结构和功能5
第一节 细胞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和功能5
一、细胞的化学组成5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6
第二节 果蔬的解剖结构和功能14
一、表皮组织14
二、内部组织17
第三节 果蔬的物理特性19
一、相对密度19
二、果实和蔬菜的比热容20
参考文献20

第二章 果蔬采后的基本生理活动21
第一节 果蔬成熟期间的呼吸作用21
一、呼吸作用概述21
二、呼吸代谢途径22
三、呼吸作用指标25
四、果蔬的呼吸类型27
五、呼吸与果蔬贮藏的关系32
六、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34
第二节 蒸腾生理38
一、蒸腾失水对果蔬产品的影响39
二、影响蒸腾的因素40
三、防止果蔬采后蒸腾作用的措施43
第三节 结露生理43
一、结露出现的原因44
二、结露对果蔬的影响44
三、预防结露的措施44
第四节 休眠生理45
一、休眠的定义和类型45
二、休眠的生理生化变化45
三、休眠和发芽的生化机制46
四、影响休眠的因素46
五、休眠的调控47
第五节 果蔬采收后的生长表现48
参考文献49

第三章 果蔬采后激素生理50
第一节 乙烯50
一、乙烯的生物合成途径50
二、乙烯生物合成的调节52
三、乙烯的生理作用58
四、乙烯的作用机制61
五、控制乙烯在果蔬贮藏中的应用62
第二节 脱落酸64
一、ABA的生物合成途径64
二、ABA对采后果实的生理影响64
三、ABA与采后果实的抗逆性66
四、ABA与果蔬成熟衰老的关系66
第三节 多胺66
一、多胺的生物合成及其代谢66
二、多胺对采后果蔬的生理作用67
三、多胺的作用机制69
四、多胺的应用70
第四节 水杨酸与茉莉酸71
一、水杨酸71
二、茉莉酸类74
第五节 植物生长抑制物质77
一、青鲜素77
二、B978
参考文献78

第四章 果蔬成熟衰老生理81
第一节 成熟与衰老的概念81
一、成熟与衰老的几个概念81
二、果实成熟的特征81
第二节 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的生理
生化变化82
一、果蔬成熟衰老过程中细胞的变化82
二、果蔬成熟衰老过程中的生理变化83
三、果蔬成熟衰老过程中的生化变化85
第三节 果蔬成熟衰老的化学调控86
一、钙作用86
二、植物激素的调控作用87
第四节 果蔬成熟衰老机理90
一、组织抗性假说90
二、大量有效酶假说90
三、活性氧与衰老91
第五节 环境条件对果蔬成熟衰老的
影响94
一、温度94
二、气体成分94
三、湿度95
参考文献95

第五章 果蔬采后品质变化97
第一节 果蔬色泽及其变化97
一、果蔬色素构成97
二、果蔬成熟衰老中的色泽变化101
第二节 果蔬芳香物质及其变化103
一、果蔬中的芳香成分104
二、果蔬中芳香物质的合成104
三、成熟度与果蔬芳香成分的关系109
第三节 果蔬的味及其变化109
一、果蔬的味110
二、果蔬的味在成熟衰老中的变化111
第四节 果蔬形态结构的变化112
一、果蔬形态的变化112
二、果蔬组织结构的变化113
第五节 果蔬质地的变化114
一、采后果蔬软化生理114
二、采后果蔬硬化生理117
第六节 果蔬的营养品质及其变化117
一、淀粉117
二、含氮物质118
三、脂类物质118
四、维生素118
五、矿物质(灰分)118
参考文献119

第六章 果蔬采后生理失调121
第一节 果蔬贮藏期间的冷害121
一、果蔬的冷害症状及其影响因素121
二、冷害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123
三、冷害发生的机理126
四、降低果蔬冷害的途径128
第二节 果蔬的冻害132
一、果蔬的冻害症状及其对冻害的敏感性132
二、冻害机理134
第三节 果蔬褐变135
一、酶促褐变135
二、乙醛毒害假说140
三、抗坏血酸保护假说141
四、花色素苷对褐变的影响141
第四节 其他生理病害141
一、营养供给失调141
二、逆境气体伤害142
三、高温障碍143
参考文献144

第七章 果蔬采后病理146
第一节 果蔬采后的主要寄生病害146
一、真菌病害146
二、细菌病害150
第二节 寄主的病害生理150
一、呼吸作用的变化150
二、乙烯生物合成的变化151
三、次生代谢酶系及其产物的变化152
第三节 病原菌与寄主的相互作用152
一、病害对寄主的致病途径152
二、寄主抵御病原菌侵染途径153
第四节 果蔬采后病害侵染156
一、侵染途径156
二、病害传播途径157
三、侵染的过程158
四、潜伏侵染158
第五节 影响病菌发病的因素160
一、环境因素160
二、寄主自身因素162
第六节 果蔬侵染性病害的控制162
一、采前侵染控制162
二、采收时侵染控制163
三、采收后侵染控制163
参考文献169

第八章 果蔬采后生理相关的信号转导172
第一节 信号转导基础知识172
一、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172
二、跨膜信号转换173
三、细胞内信号转导形成网络173
第二节 乙烯信号转导途径175
一、乙烯信号转导途径组成元件175
二、乙烯信号转导途径的模式177
三、果实中乙烯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实例178
第三节 防御反应中的信号转导途径179
一、伤害信号分子及其转导途径180
二、病原菌诱导的信号转导182
三、水杨酸和茉莉酸在植物抗性反应中的关系185
参考文献186

第九章 现代生物技术与果蔬采后生理189
第一节 生物技术的基本知识189
一、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189
二、采后果蔬生物技术189
第二节 基因工程与果蔬成熟衰老193
一、与果蔬成熟衰老有关酶的基因193
二、基因工程在调控果蔬成熟衰老中
的运用199
参考文献200

精彩书摘

  第四节休眠生理
  一、休眠的定义和类型
  休眠是指一些植物整体或某一器官在生活周期的某一阶段,降低新陈代谢,生长进入相对静止状态的现象。一些块茎、鳞茎、球茎、根茎类蔬菜在田间结束生长时,便会进入休眠状态,而水果和大部分的蔬菜则不具有生理休眠特性。
  休眠可以认为是植物为了度过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如高温、干旱、严寒等所形成的一种特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休眠特性的果蔬在采收后,就会逐渐进入休眠状态。此时,积累在机体内的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水分的蒸发就进入最低水平,使机体进入相对静止状态,从而也就减轻了呼吸基质的消耗。因此,处于休眠期的组织器官对于贮藏和运输都是有利的。
  根据引起休眠的原因,休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称为强迫休眠或被动休眠,它是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所造成的暂时停止生长发芽,当环境条件得到改善时便可以恢复生长。如水稻、麦子、豆子的种子,在水分低的情况下不发芽,只要给予适当的水分和温度就可以恢复发芽生长。另外一种休眠,也就是本节所讲的休眠,叫做生理休眠或真休眠、深休眠,它是由于器官内在因素引起的使其处于相对停止生长的现象。具有这种休眠特性的主要是一些植物的繁殖器官,如许多块茎、鳞茎、球茎、根茎类蔬菜都具有这种休眠特性。这些组织一旦脱离休眠后,休眠器官内在的营养物质被迅速分解转移,以用于芽的生长,本身则萎缩干枯,品质急剧下降,直至完全失去食用价值。
  生理休眠又可以具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休眠前期,也可以叫做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是从生长向休眠的过渡阶段。产品脱离植株后,适应于新的环境,伤口部分形成木栓组织,加厚角质层和表皮,或形成膜质鳞片,以减少水分蒸腾和防止病原菌的侵入。这个阶段如果给予一定的处理,就可以阻止组织进入休眠或者延迟休眠。第二个阶段称为生理休眠期。这个阶段产品的新陈代谢下降到最低水平,产品外层保护组织完全形成,水分蒸腾减少,在这个阶段,即使有适宜的环境条件,也不会诱发产品生长发芽,因此这个阶段也称为真休眠或深休眠。第三个阶段称为休眠后期,是复苏阶段。休眠器官经过生理休眠后,如果环境条件不适宜而抑制了代谢机能的恢复,休眠器官就会继续处于休眠阶段,这个时候的休眠实际就是强迫休眠;而环境条件一旦适宜,休眠器官就会打破休眠,开始萌芽生长。在实际生产中便可以利用这种特性,延迟休眠器官的复苏,以达到延长其贮藏寿命的目的。

前言/序言


《远古的 Whispers:失落文明的考古发现与解读》 引言 人类文明的轨迹,宛如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其源头和支流往往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之中。每当我们以为已然洞悉其全貌时,新的考古发现便如同一声声来自远古的低语,不断刷新我们对过去的认知,揭示出那些曾经辉煌却又被遗忘的文明。本书《远古的 Whispers:失落文明的考古发现与解读》正是这样一本致力于探索那些沉寂于时间长河深处的失落文明的书籍。它不拘泥于主流的历史叙事,而是以严谨的考古学方法为基石,辅以跨学科的分析,力求还原那些模糊不清的文明图景,并解读它们留下的宝贵线索。 第一章:地平线下的惊鸿一瞥——未被记录的古代王国 在大多数历史教科书中,我们熟悉的是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一系列“主流”文明。然而,在遥远的过去,广袤的土地上曾涌现出无数令人惊叹的文明,它们或许在尺度上不及前者,却在技术、艺术、社会结构或哲学思想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些“隐匿”在主流叙事之外的古代王国。我们将聚焦于一些近年来在世界各地新近发现的考古遗址,例如: 安第斯山脉深处的“水晶之城”: 考古学家在秘鲁安第斯山脉海拔数千米的高处,意外发掘出一座前所未见的古代城市遗址。其精密的石砌建筑技术、独特的排水系统以及与当地复杂地形巧妙融合的设计,颠覆了我们对该地区史前文明的理解。遗址中出土的精美陶器和金属器皿,其工艺水平之高,纹饰之独特,暗示着一个此前未知的发达文化体系的存在。本章将深入剖析这些建筑和器物的结构、材质及可能的功能,并结合DNA分析和同位素研究,尝试推测其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甚至可能的迁徙历史。 撒哈拉沙漠中的“绿洲帝国”: 曾经广袤的撒哈拉沙漠,在远古时期曾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孕育了许多辉煌的文明。本章将聚焦于一个在撒哈拉腹地新发现的遗址群,该遗址群包含了规模宏大的灌溉系统、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大量的壁画和石刻。这些壁画生动地描绘了该文明居民的生活场景,包括狩猎、农耕、宗教仪式等,其艺术风格与已知的北非古代文明迥然不同。我们将重点解读这些壁画的内容,尝试还原其社会生活、信仰体系以及与周边地区可能的互动关系。 东南亚丛林中的“浮空之城”: 在东南亚茂密的雨林深处,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奇迹——一座建立在巨大人工台基之上的城市。这座城市拥有层层叠叠的阶梯式建筑,仿佛漂浮在丛林之上。其复杂的城市规划、精密的石块切割技术以及独特的建筑材料,都指向一个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本章将通过三维建模和遥感技术,详细展示这座城市的结构布局,并探讨其建造的动机、技术挑战以及其居民的生活方式。 第二章:器物的低语——解读失落文明的物质文化 考古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能通过冰冷的器物,触碰到鲜活的过去。一件陶器的形状,一把石斧的磨损痕迹,一枚铜币的铭文,都可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远古的 Whispers》第二章将专注于如何从物质文化中解读失落文明。我们不满足于仅仅描述器物的形态,而是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工艺、用途、象征意义以及与社会、经济、宗教的联系。 消失的文字: 许多失落文明留下了神秘的符号或文字,它们至今仍未被完全破译。本章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如: “天鹅绒之符”: 在一个位于中亚戈壁深处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批刻有复杂符号的金属板。这些符号结构独特,既不像已知的象形文字,也不像拼写字母。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符号的重复性、组合规律,并与出土的其他器物上的图案进行比对,尝试寻找解读的线索。我们将探讨这些符号是否代表一种记录语言、宗教密语,还是某种计算或天文观测的系统。 “海之语”: 在一个曾被认为是中国文明起源前沿的沿海地区,发现了大量刻有奇特螺旋状符号的石器。这些符号的形态与海洋生物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本章将通过形态学分析和模式识别技术,揭示这些符号可能蕴含的意义,并推测该文明与海洋的紧密联系,以及这些符号是否与航海、渔业或宗教信仰有关。 超越时代的工具与技术: 一些失落文明在某些技术领域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成就,甚至超越了其所处的时代。本章将深入研究这些技术,例如: “太阳能”的先驱: 在古希腊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遗址附近,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奇特的金属反射装置,其结构暗示着可能利用了太阳能。我们将通过复原实验,模拟这些装置的功能,探讨它们在古代文明中的应用,以及是否可能为照明、取暖甚至某种形式的信号传递。 “声波”的奥秘: 在古印加文明的一些神庙遗址中,发现在特定区域具有奇特的声学效果。本章将利用声学测量和仿真技术,分析这些建筑的声学特性,推测其在宗教仪式或传声通讯中的作用,以及古人对声音传播的深刻理解。 日常用品中的社会密码: 即使是日常使用的陶器、服饰、家居用品,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本章将通过对出土器物材质、制作工艺、装饰风格的分析,解读失落文明的社会等级、性别分工、审美趣味甚至贸易网络。例如,不同地域出土的相似器物,可以揭示古代的贸易路线;不同葬墓中出土器物的差异,则可以反映社会阶层。 第三章:文明的轨迹——失落文明的兴衰与影响 每一个文明的兴衰,都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它们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最终或消逝于历史长河,或与其他文明融合,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远古的 Whispers》第三章将聚焦于失落文明的兴衰历程,并探讨它们对后世可能产生的影响。 灾难与遗弃: 许多文明的消亡并非由于战争,而是源于环境的剧变或无法应对的自然灾害。本章将分析一些失落文明突然中断的证据,如: “火山灰下的城市”: 在意大利南部,考古学家发掘了一座被火山灰瞬间掩埋的古老城镇。本章将通过地质学和考古学相结合的方法,还原当时的火山爆发过程,分析其对城镇居民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并探讨这些遗存如何为我们提供关于古代灾难研究的宝贵样本。 “干涸的河流与废弃的家园”: 在中东地区,一些曾经繁荣的文明突然走向衰落,其遗址显示出长期干旱的迹象。本章将结合古气候数据和考古发现,分析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这些文明的农业生产和生存环境,并最终导致其人口迁移和文明的衰落。 文化基因的传承: 即使文明本身消逝,其文化基因也可能以各种方式在后世文明中得以传承。《远古的 Whispers》将探讨失落文明的文化遗产如何悄然融入后来的社会。 “音乐的化石”: 在一些古老文明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用于演奏的乐器残片,以及与音乐相关的壁画和铭文。本章将尝试复原这些古代乐器,并根据相关的文字记载,推测其音乐风格、演奏方式以及在宗教仪式或日常娱乐中的作用。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些古代音乐的元素,是否在后来的音乐传统中有所体现。 “神话的根源”: 许多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其根源可能隐藏在早已被遗忘的古代文明之中。本章将对比不同失落文明的神话传说,分析其共同的主题、叙事结构和象征符号,并探讨它们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宗教信仰和文学创作。例如,关于创世、洪水、英雄的传说,可能在不同文明中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揭示了人类早期共同的思维模式。 现代视角下的反思: 探索失落文明,并非仅仅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更是为了从过去的辉煌与衰败中汲取经验,反思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远古的 Whispers》的最后一章,将从现代的视角出发,审视这些失落文明的意义。它们的某些技术或社会组织模式,是否能为我们当今面临的挑战提供新的启示?它们的发展模式,又能否为我们规避未来的风险提供借鉴? 结语 《远古的 Whispers:失落文明的考古发现与解读》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罗列,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它邀请读者与那些沉默的遗迹对话,倾听那些来自远古的低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其不息的生命力。通过对一个个失落文明的细致解读,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智慧的广度与深度,认识到历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好奇心,鼓励独立思考,并共同探索人类文明那未尽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这次借阅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解决我们仓库长期存在的‘冷链断裂’问题。这本书在探讨温度对果蔬呼吸和蒸腾作用影响的部分,简直是一剂强心针。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温度低了好’,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温度对细胞膜稳定性和酶活性的动态影响曲线。书中有一段关于‘非酶褐变’与‘酶促褐变’在不同温度区段的竞争关系的描述,分析得非常透彻。我尤其关注了它关于‘温度波动’的研究,很多实践中我们都会忽略短时温升的影响,但书中通过模型预测指出,即便是短暂的温度冲击,也会显著缩短某些呼吸敏感型果实的寿命。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我们现有的冷库管理系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反思。读完相关章节,我立刻组织团队重新校准了我们的温湿度监测点,力求将波动幅度控制在最小。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套系统的、可量化的风险管理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些高清彩图,把各种水果和蔬菜从采摘前的饱满到采摘后的细微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记得有一张关于草莓采后呼吸速率的图表,设计得非常巧妙,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作者在文字描述中对不同品种在储存条件下的生理反应的对比分析,非常到位。比如,不同品种的桃子在不同湿度下褐变的差异,书中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配上精致的视觉呈现,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尤其是关于果蔬采后损耗控制的章节,书中提供的许多小技巧,比如不同保鲜膜的透气性对延长货架期的影响,都是平时工作中难以获取的一手资料。这本书不像是冷冰冰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艺师手把手教你如何‘呵护’你的作物,让人读完后立刻有种想去实践的冲动。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非常适合需要兼顾理论深度和实际操作的专业人士。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让我有点“措手不及”,但越往后读越觉得它简直是为我们这些科研人员量身定做的“圣经”。它对植物激素在采后衰老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的解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乙烯信号通路时,引入了最新的分子生物学进展,而不是停留在传统的生理生化层面。那些关于基因表达调控的讨论,逻辑链条清晰,即使涉及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作者也能用非常精炼的语言进行概括和总结。我拿它去和手头的几篇顶级期刊论文做了对比,发现书中对一些关键酶活性的描述,甚至是补充了我们课题组正在研究的空白点。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列表本身就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库,很多引用的文献都是近两年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对于想要深入理解果蔬‘为什么会变质’的底层机制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告诉你现象,更告诉你现象背后的‘硬核’科学原理,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人性化,它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把最难啃的内容放在前面就劝退读者。作者的逻辑是‘从宏观到微观,再回到应用’的完美闭环。开篇就用生动的案例说明采后管理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瞬间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然后逐步深入到生理生化机制,最后在接近尾声的时候,又回到了具体的包装、运输和市场流通环节。我特别欣赏它对‘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前瞻性探讨。书中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非破坏性品质检测方面的潜力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介绍,并且没有回避现有技术的局限性,这使得评估非常客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完整性’——它构建了一个从果园到餐桌的完整链条,让我们意识到采后管理不是孤立的技术环节,而是涉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复杂系统工程。这本书让我对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平实,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非常舒服,就像是听一位资深前辈在娓娓道来他的几十年经验总结。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地区性差异”的关注。作者并没有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流程’来套用所有果蔬,而是针对不同气候带、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果蔬,给出了非常个性化的采后处理建议。比如,在亚热带地区常见的荔枝采后褐变问题,书中就详细分析了当地特有的高湿热环境对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推荐了一套基于局部环境优化的预冷方案。这种‘接地气’的写作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我发现,很多我们过去靠‘经验’摸索出来的窍门,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科学依据和更优化的替代方案。它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而不是生搬硬套理论。对于基层技术推广人员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可能比任何高精尖的论文都要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